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大学学习文化

建构大学学习文化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文所述,大学学习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现大学学习文化自觉的途径主要有:其一,大学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要全面地认识文化和大学学习文化,包括认识文化的上述各个层面。大学学习文化的建设应该采取多元文化的方略。

二、建构大学学习文化


如上文所述,大学学习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重要的干预策略之一就是要建构大学学习文化。

(一)寻求大学学习文化自觉

要实现对文化的清晰认识是相当难的。要建设大学学习文化,当然要基于对文化的认识,因此自然也相当难。要突破这一难点,前提是要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费先生的说法,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文化自觉是指明白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特点和发展趋向,自觉地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自觉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大学学习文化自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明确地认识大学学习活动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中西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等所构成的文化环境;其二,明确地认识大学学习活动的文化性质,包括认识到文化对学习活动的重要影响、学习的文化内涵、学习的文化使命等;其三,明确地认识到大学学习文化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特征;其四,明确地认识大学学习文化建设的思路、方法、策略等。

实现大学学习文化自觉的途径主要有:其一,大学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要全面地认识文化和大学学习文化,包括认识文化的上述各个层面。为了达到这种认识,需要对他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其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大学学习文化。研究超越于一般的认识,它是高层次的文化自觉,也是在高层次上体现人类的理性力量。其三,实践大学学习文化,包括把已有的研究付诸实际、开展建设大学学习文化的实践,以及在大学学习文化中开展实际的学习,实际地体验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并在文化的影响中自觉地发展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

(二)将素质文化置于大学学习文化的核心

在长期以来的现实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类文化一直是以利益文化为核心的,[3]尽管同时还有其他多种文化成分存在。利益文化是以追求利益为主导性价值取向并相应地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文化。关于过去人类历史上以利益文化为核心的状况,许多思想家有重要的论述,例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过去人类文化以利益文化为核心的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今天和未来,人类文化应该转向以素质文化为核心,尽管文化的其他成分仍然应该广泛地存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人的素质本身是美好的,是最值得追求的。社会发展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人的内涵是人的素质,人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人的素质的美好;第二,人的素质发展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要生存和获得生存资料,要在人世间立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第三,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首要条件,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生产能力是一种素质;社会进步需要人的观念的进步,人的观念是一种素质;第四,人都是追求成功的,而在素质发展上,只要建设优秀的文化,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那么人人都可能取得自己期待的成功;第五,人的素质发展副作用很小,人们健康地追求和实现素质发展,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地球的掠夺;第六,当今中国的社会尤其应该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社会理想的观点相统一。

在大学学习文化建设中,尤其应该将素质文化置于大学学习文化的核心。因为,大学是一个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的场所。换言之,大学是以实现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场所,大学学习的基本宗旨就在于实现学习者的素质发展,学习文化应该聚焦于此。

将素质文化置于大学学习文化的核心位置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将实现每个人的素质发展作为大学学习价值观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从而使每个大学成员都自觉而明确地追求素质发展,并将素质发展作为自己的主导价值观,来指导和协调其他各种价值观;第二,在大学学习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指导每个学习者形成明确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要直接体现素质发展目标,并能直接指导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习评价的设计和开展;第三,让每个大学成员都有大量积极而充分展示自己素质的机会,并将各个成员的素质展示发展为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以此来形成学习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层面。

(三)在学习文化的建设上形成和维护多元文化的局面

学习文化本身以及与学习文化直接相关的大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多元文化是当今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

早在18世纪,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与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就提出,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即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并非出于一源,尤其不能以欧洲文化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普遍准则。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正式出现了“多元文化”术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多元文化在西方受到较广泛的关注,当时,“多元文化”指以下两种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着宗主国的民族文化,也存在原住民的民族文化,两种迥异的文化并存;二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即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然共同生存着,但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群体之间在文化特性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后来,多元文化的含义大为扩大,研究者们认识到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并且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不只是在民族之间才存在,在各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性别之间、年龄之间、小群体之间和宗教团体之间同样存在。有研究者认为,多元文化在当今已成为正规的人类生活经验,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的。[6]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结合,即一方面,文化在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共存地发展。近年来,“多元文化”一词在我国很流行,正在形成一种日益鲜明的多元文化格局。

大学学习文化的建设应该采取多元文化的方略。原因在于:第一,多元文化已经是每一所大学面临的重要事实,是每一所大学实实在在的文化境遇。没有哪一所大学是例外。第二,大学的学习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缩影,大学要积极而高效地进行文化创造,就要在大学培育多元文化的种子,让这些多元文化的种子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然后全方位地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第三,大学成员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学习和研究文化,而要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和研究,就必须正视多元文化,并将多元文化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内容。第四,大学成员都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不会陷入迷茫,能够有效地坚持多元文化中的主导文化,并将各种文化价值体系协同起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生活。

如何采取多元文化方略呢?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第一,在大学学习文化建设中,要从多种文化中吸取文化资源,这里的多种文化是多维度的,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各民族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第二,在大学学习文化中,要允许和鼓励多元文化共存,这里的多元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也包括社会群体文化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第三,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在多元文化中,要特别注意允许和鼓励多元价值观的和谐共存。第四,由于文化另一重要构成是人的生活方式——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员来说包括学习方式、学问特色等,因此,应该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采取“兼容并包”的方略,就属于这种情形,这种方略至今值得发扬。第五,基于国际范围内宏观的和大学校园内微观的多元文化格局,要充分发挥大学学习文化的功效,促进大学成员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并促进大学成员之间的文化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理解,加强跨文化教育,而这也正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所特别注重的。第六,多元文化格局往往会导致文化的局面较复杂,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7]文化整合要注意两个重要宗旨:一是有利于学生整合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二是有利于整合性地体现大学精神,形成一所大学的文化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