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如何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如何理解?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知识的本质是“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建构对客体的认识,知识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真实情境,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都是真实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真实情境的关注,说明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与个性的重要性,并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以往认知主义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场所,在实际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知识的本质是“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建构对客体的认识,知识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学习者在社会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之上的系列认知结构,因而学习的过程就不是被动地接收、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方式,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在教师的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完成属于自己的“意义建构”。

意义是学习者对符号进行重新编码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只是学习活动的外在形式,其实学生的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相对于学习者的主体性而言,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充斥着各种符号的外部信息,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学习者将自己经验中的旧符号与接触到的新符号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重新编码和组织后建构起来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教育应当是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展开建构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个体积累的经验映射到头脑当中形成个体的认识和知识,这一过程既是建构的过程,又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人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之后,可以对已有的现象、经验做出解释,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推论和反思,这种推论和反思反过来又促进了个体知识的建构。由于“意义建构”是人的天性,坐在教育者面前的学习者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之前的学习生活经验是其开展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身的生活学习经验。科学的教育不是向学生强行传输教师的知识系统,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2.“意义建构”注重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共同起点、背景、过程和共同目标的预设,同时也反对对学生掌握知识做典型化、结构化和非情境化的预设。基于这两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场所,创设实际情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开放领域中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真实情境,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都是真实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和假设,知识具有情境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不同,他们对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情境,要求学生针对真实情境形成认知、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面临的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进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真实情境的关注,说明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与个性的重要性,并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2]

3.“意义建构”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教学活动是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和彼此内在联系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其已有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由于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活动要从学生个体出发,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中心地位。尽管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待事物会截取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而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形成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就相应地从灌输者转变为促进者、帮助者。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随着学习进程不断深入,教师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理论,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与传统教师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还要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引导与具体帮助。[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