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是极为重要的思想。[3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包括初级知识学习与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重要倾向。

(一)建构观

“建构”一词来源于建筑或木器加工,指为了一定需求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按某种结构进行制作。[33]在皮亚杰的术语中,“建构”是指个体心理的发生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34]

这一概念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35]

第一,心理的发生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

第二,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个体内外双重建构的过程;

第三,认知结构是一个从初级向高级不断建构的动态发展的无限过程。

建构是个体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认识或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是认识论对认识或学习机制的本质的解释。建构主义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是极为重要的思想。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双向性建构:一方面是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即运用其原有经验超越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更新。

(二)学习观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学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36]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不只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而是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的统一,由此来完成知识的再生和创造;学习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而且是在个体、群体和社会的交互作用中持续丰富、充实、改进和累积的过程。[3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包括初级知识学习与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初级知识学习为入门性学习,其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其内容是结构良好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彼此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高级知识学习是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同一案例中各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同案例中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和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38]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要注意学习者的原有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等),不能无视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通过提供有效的引导环境和支持条件以及设计优良的活动资源,刺激和挖掘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激发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39]

(四)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的特征主要有[40]

1.建构性。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2.社会性。知识是居于个体内部的,也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知识的社会本质:语言既是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建构,其意义与语境直接相关,由人或自然界通过社会性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人类知识对某一领域知识是否是真理的确定和判定起着关键作用。

3.情境性。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这种建构受到更广泛的情境脉络影响。

4.复杂性。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就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以及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和情境性。

5.默会性。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性知识,在获取默会性知识的过程中,观察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五)真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知识或真理,所有知识都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并随背景而改变。认识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对客观真理的追求,而是为了提高主体适应环境的生存力。

(六)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学生的经验世界有差异性,每个人在活动和交往中都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经验(经历)。[41]

(七)教师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促使学生主体共同体和谐融洽地建构他们自己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实现建构教学与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建构主义教师观中,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42]

(八)社会观

受维果茨基的影响,建构主义者注重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重要倾向。

建构主义社会观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拥有独特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而学习者可以通过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另外,学习者也可以与教师或学科专家等展开沟通。这样,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就为知识建构创建了一个广泛的学习社群,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目前,合作学习因能深刻体现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已成了当前颇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

(九)情境观

布朗(J.S.Brown)等人提出,“情境通过活动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4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客观环境是个体建构知识的源泉,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为真正的学习任务才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强调把所学知识与某种真实性任务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