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众所周知,科学的研究总是受到各种隐喻的指引。显然,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隐喻是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一隐喻的确立表明人类首次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适应这样一种时代的需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目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正在形成第四种有关学习的隐喻,即学习是社会协商。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众所周知,科学的研究总是受到各种隐喻的指引。在整个20世纪,有关学习的不同隐喻也同样制约着、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

1.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首先,在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活动舞台,占主导地位的隐喻是“学习是反应的强化”。这一有关学习的隐喻的提出主要依据的是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就其哲学传统而言,反应强化观扎根于传统的联结说。根据这一观点,学习者是奖励与惩罚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则是奖励与惩罚的施与者,操练与练习成为首选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基于记忆的复述。在实践中,如果教师将操练的方法运用至极端,那么教师自己也就从一个教育者变成一个训练师。显然,学习的这一隐喻表明当时有关学习的研究是以动物行为建模的,并试图将解释动物低级学习的原理推演至对人的学习的解释。

2.学习是知识的获得

由于作为反应强化的学习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它所侧重的是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知识的迁移。为此,学习的这一隐喻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挑战。他们认为应该经由理解使学习导向记忆与迁移。虽然,格式塔心理学首先提出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观点,尽管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由于缺乏表述这一思想的清晰语言以及支撑这一思想的相应技术,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纳,因此也就没有能够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学习隐喻。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在50年代中期的形成,时至60、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依靠新型技术——电子计算机提出了有关学习的新的隐喻。他们在对人与计算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将计算机中信息的符号形式等同于人的知识,将基于计算机符号的计算运作等同于人的认知。尽管他们知道人脑与计算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他们认为计算机与人脑都能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由此,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有关学习是知识获得的隐喻也同时取代了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的隐喻。根据这一学习观,学习者是信息加工者,他们接受信息,运用智力操作对信息进行处理、编码,将信息存储在记忆中,然后在需要时对信息进行提取。与此同时,教师被视作信息的施与者,为此,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而知识则像用品一样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讲座和课文的阅读。在学校中,知识的传递通过课堂分科教学的形式进行,每一门学科的内容被分割为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又被分割为章节,每一个章节又被进一步分割为若干知识点。被逐步切分的知识被安排在作为教学过程基本单元的一节节的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可用以确定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显然,学习的这一隐喻是参照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建构的,该隐喻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的信息处理者,这显然有将人的学习简单化的嫌疑。

3.作为知识建构的学习

当有关人的认知研究从人工实验室转移到比较真实的场景中时,关于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由于它的狭隘性和脱离真实世界的特殊实验场景而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攻击。研究人员开始在包括教育场景在内的比较真实的场景中研究人的认知,人的学习的建构本质也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研究现场转移到与教育相关的场景中去,认知心理学与教学心理学均由此获得了新生。80年代到90年代,有关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隐喻已经作为主要隐喻出现。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图式同化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有关通过理解学习的研究、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等。然而,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隐喻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观则是近10年的事情。根据这一观点,学习包括以积极的自我引导的方式探索理解,学习者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学习者成为意义的制定者,教师则成为认知的引导者,首选的教学方式包括学习者参与有意义的学术性任务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需的支持与引导。因此,对有意义的学术性任务的讨论正取代讲座成为师生互动的主导形式。显然,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隐喻是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一隐喻的确立表明人类首次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当然,这一隐喻的形成与科学家对人脑研究的长足进步是分不开的。与这一有关人的学习隐喻的建立相应的是,有关计算机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也开始以人脑为隐喻。人与计算机隐喻的互换,标志着人类正在长期分析、还原、简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直面世界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其中包括正视人的学习的本质。

4.学习是社会协商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思想的传播已对其祖国和整个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建构主义重要流派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正是在维果茨基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广泛意义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物质与理念相结合的最有力的支持。

适应这样一种时代的需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目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正在形成第四种有关学习的隐喻,即学习是社会协商。这表明,有关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隐喻正在被修正。认知—建构正在被纳入学习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互动,关注审视问题的多重视角、多元价值以及视界的交融,关注以各种符号体系为载体的人类文化对个体发展、个体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意义,关注个体与组织运用各种符号体系的能力,并由此关注人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动机与能力以及个体智力与集体智力的有效互动。总之,从现实中学习者之间的真实接触与互动到基于网络的、跨越时空的信息的随机访取和知识共享,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一种高效、互动、浸润式、分布式的学习新范型正在形成。它将大大提升学习者个体与组织的学习能力,并极大地优化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

5.我们的学习隐喻——“学习是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协商”

综上所述,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学习隐喻的产生与更替表明人类对于人的学习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20世纪初皮亚杰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而忽略不计他们的特殊文化或家庭环境,那么,与他同龄的维果茨基则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儿童以何种方式利用跟成人的互动作为学习文化和了解社会的手段。毫无疑问,两者的研究都对理解儿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上,个人的、内在的因素与社会的、文化的、外部的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同样起着极其关键的和互补的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两位先驱者贯穿其著作始终的共同钟爱的主题也同样是对儿童以及在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的信任与尊重。他们都认为,首先,儿童了解很多东西,他们还会通过自己的探索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人会给予他们帮助,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会中介他们的学习。

正是在先辈努力的基础上,在20世纪末,人类终于揭示了人类自身学习的本质与机制,这为基于学习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认为,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统整与建构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对基于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两个学习隐喻进行整合,并由此提出作为我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出发点的新的学习隐喻:学习是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协商。

正是从“学习是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协商”的隐喻出发,我们试图整合建构主义理论,并力求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多重视角对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学习与教学、真实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建立、概念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和基于新手与专家互动的认知学徒制等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深刻揭示网络时代数位学习(E-learning)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改革,变革人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中的社会关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发掘人所固有的巨大的学习潜力,由此在彻底改造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现行学校教育范型之际,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