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写作的方法

学习写作的方法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9]裴显生教授所倡导的“六有”,其实质也是提倡学习写作者要将内功修炼与外功修炼相结合。此外,学习写作还要善于讲评文章,讲评时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持公正、客观态度。

七、学习写作的方法

1.破卷取神与切实多做相结合

我们要掌握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得心应手地反映生活,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谈到自己是怎样从事写作的问题时说:要读很多书,从一堆小说中明白组织各种故事的方法,明白文字的分量;为了弄明白文字的分量,得在记忆里收藏一大堆单字单句,这些单字单句是靠平时处处用心,从眼睛里耳朵里装进去的;要留心别人作品写到某一件事,提到某一点气候同某一个人的感觉时,他使用了些什么文字去说明,他简单处简单到什么程度,复杂处又复杂到什么程度;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变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用不同方法处理文字组织故事,进行不同的试探。他说,他自己就是经过将近10年的学习用笔,才慢慢蜕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和成熟。[25]沈从文的经验,虽然谈的是怎样学会写小说,其实对其他文章写作也同样有借鉴作用。但是,多读也得明确:读书为下笔。[26]读书要讲究方法,要把“破”和“有神”结合起来,要做到“破其卷而取其神”。[27]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真正地多读了文章,又能“破卷取神”,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呢?也不尽然。事实上,有些人确是读了很多书,说起话来也头头是道,而动起笔来还是没有“神”。这就是眼高手低,或者说是光会动口不会动手。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际写作训练。清代唐彪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籍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也。……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里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28]这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写(实践)是重点。只读不写,仅获得知识,不能变为能力;只写不读,容易陷入盲目性。所以,凡是大作家、大手笔都在主张多读多写,读写结合。

2.内功修炼与外功修炼相结合

学习写作是既要修炼内功,又要修炼外功。修炼内功指的是丰富自身的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文化知识、情感意志、逻辑语言等素养;修炼外功指的是要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感悟、想象、思考、鉴赏和表现写作素材。学习写作者要先修内功,再练外功,因为内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内驱力。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著名写作理论家裴显生教授曾多次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学习写作要做到“六有”,即“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这就是告诫学习写作者,第一必须要有爱心,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第二必须要有责任感,对文章、对读者、对时代要感到笔头的分量和肩头的责任;第三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写作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轻浮;第四必须要有胆识和魄力,有创新意识,敢于并善于说真话、说实话;第五必须要有谦虚谨慎,尊重读者、同行的美德,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第六必须要有过硬的写作技能,具有良好的写作基本功。[29]裴显生教授所倡导的“六有”,其实质也是提倡学习写作者要将内功修炼与外功修炼相结合。

3.发表文章与讲评文章相结合

写作也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几乎每一个写作主体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媒体等。发表,既表明写作主体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主体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一个写作主体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写作主体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一个写作主体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出现在报刊、媒体上,既兴奋,又激动。这兴奋与激动,一方面是发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这种说话方式能使写作主体发出更广阔、更洪亮的声音,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伴随而至的,还有取得这种别样的说话方式的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这些感觉刺激着写作主体以更好的姿态、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去写作。因此,发表文章,对写作主体是一种激励,能促使写作主体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

此外,学习写作还要善于讲评文章(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讲评时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持公正、客观态度。要“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样就“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30]。其意思是,一看是否合乎体式,二看运用的语言技巧,三看是否善于变化,四看能否正确使用奇妙而正常的表现方法,五看运用的事例是否恰当,六看语言是否有声律、合乎自然的节奏。以上六点做到了,作品的好坏也就看出来了。讲评不仅是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总结和补课,也是端正写作态度和明确改进作文方向的思想教育课。它对于提高学习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进一步调动学习写作主体的写作积极性,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阅读与探究

1.写作工具的变化是否影响到写作的质量或效率?现代高科技对写作有哪些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现代有人预言,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将来的写作不再是“用手”而是“用口”(即人对着电脑说话,电脑会自动生成文章),也有人提出了“多媒体写作”(指的是“写作”中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像媒介、声音媒介的综合运用)的概念。你是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

2.提倡口头作文是否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3.有的认为写作行为的规律是“循序渐进”、“习惯养成”和“热情推动”,有人认为写作的基本规律是“化—律”、“渐递律”和“适宜律”,有人认为写作规律是“物我交融转化率”、“博而能—综合律”和“法而无法通变律”。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4.作家梁晓声在回答《成功》杂志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以下这段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您对人格的看法是怎样的?怎样才是人格上的一种成功?

答:人格的形成,第一是家教,第二是书籍,第三是社会文化的影响。我是山东人,像我们北方人特别强调男人的品格,如果哪一家的男人被人指责为不义,那么他就可能无法立足,从小所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教育。后期教育就是文学,我读得较多的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是强调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的,这些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问: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答:心无旁骛。一个作家要保持内心深处的心无旁骛,并且我不赞成作家成名太早,过早的名声会扼杀一个具有相当天赋的文学天才,而使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文学最终要经得起寂寞的。

这段对话诠释了一个什么问题?

5.有人设置了关于写作理由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具体的十个问题:

我写作是因为……

(1)我想要交流思想。

(2)我有个故事要讲。

(3)我这人很特别。

(4)我写作会让我的心灵得到满足。

(5)我说话充满感情。

(6)我希望学点什么。

(7)我要圆梦。

(8)我有信息可传递。

(9)我要出人头地。

(10)我要赚钱。

你认为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和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6.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新的经济要求掌握符号形象抽象的技巧,要求具有合乎逻辑地说明问题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著名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指出:“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前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能。”谈谈你对这两位学者名言的理解。

7.鲁迅说过:“写不出时不硬写。”而美国的大学写作教材上却提倡:“强迫自己写。”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吗?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8.阅读下面文章,并思考文后的问题。

美国的“写作危机”及其对策

镜庭编译

近十几年来,美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不如以前,文理不通,拼写失当、词不达意等等错误比比皆是,这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惊恐不安。人们称之为“写作危机”。

美国的写作危机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出现了“教育运动改革”,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学校把传统的语法课和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都抛弃掉了,语文课变得松松散散,学生得不到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便是美国舆论界一致认为的“写作危机”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这一认识,美国许多学校从七十年代开始就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开设语文补习课程、奖励优秀作品等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譬如美国教育界最近关于全国写作教育进展情况的一次调查表明,1970年以来,中小学学生在正确用词造句的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提高,特别是在论说文方面,很多学生都不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不会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事实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大多数从事写作教育的专家们已经看到,学校固然对写作危机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光要学校负责是不公允的,因为除了学校工作的缺点之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也给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了电视,人们便懒于读书看报了,有了现代电话,人们便懒于执笔写信了,这便是目前盛行于美国的所谓“弃笔风”。《美国写作事业的最大障碍》一书的作者托马斯·C·惠勒在谴责这股“弃笔风”的时候说:“在一个电话代替私人书信,电视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就会慢慢地觉得,写作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他认为,此风不杀,要想有效地克服写作危机是不可能的。

写作危机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美国社会无论官方或私方的雇主们都已经深深感到用人的困难。他们发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竟然写不出一封条理清楚的业务信件,甚至一个便条;许多政府的雇员乃至科学家都需要补习写作课。克利夫兰国际写作学院的院长艾伯特·约瑟夫就已经教了二十多万这样的经理、科学家和政府雇员。艾伯特说:“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大学毕业生,一半多还获得了高级学位,但是至少有2/3的人尽管学历高,却连一封简单的书信、一份简单的报告也写不通。”惠勒还举了一家全国报纸的主编作为例子,说这个人现在谨慎得要死,简直不敢雇用一个30岁以下的人做编辑,因为这种人很可能在语法上一窍不通。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引起美国教育界的注意。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主席阿·格雷厄姆·登提出警告说:“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来是停滞在一个令人沮丧的水平上了,这种情况正好发生在对写作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时候,等到公元2000年,现在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社会对写作的需求就会比现在更紧迫了。”

由于写作危机的影响日趋严重,社会舆论越来越强烈,美国教育界最近一个时期采取了不少的断然措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同写作危机展开了斗争。这些措施和手段归纳起来大致上有如下几种:

一、实行考试制度

不少教授指出,现在的美国学生因为无需证明写作能力就能顺利毕业,所以在这些喜气洋洋的毕业生中间,人们称之为“最有文盲”的比例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许多学校进行了果断的改革。譬如,圣·路易附近的黑泽尔伍德学区现在每年都要对中学生举行一次写作测试,办法是选定一个日子,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停下来进行30分钟的命题写作,以便通过学生的试卷了解该学区所属学校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进展。又譬如宾夕法尼亚州的格蒂斯堡学院现在经常训练教师如何给作文试卷评分。按照该学院的要求,不仅题材要评分,对语法、条理性和文章结构都要评分。不符合学院标准的学生都要送写作实验室进行补习。

二、开设写作课程

麻省纽贝德福德的一个小学校长已经设计了一门新的写作课程,该课程强调语法和拼写,并以故事、书信和报告等体裁的写作练习为主。在亚利桑那大学,写作课主要是由美国技术交流协会的地方分会承担的,该协会在全国有六千多名会员,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商业、工业、教育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写作事业。亚利桑那大学现在正通过该协会聘请一些专业工程师和商行总经理给学生上课,教学生如何成功地撰写工业报告。

在如何开设写作课程方面,现在有不少教育家主张实行综合写作训练,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学科都要承担写作训练任务。他们把这种训练方式叫做“贯串于整个课程的写作训练”。《白卷》一书(考察美国学校及社会写作能力的一本书)的著者之一詹姆斯·霍华德解释说:“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要想使这种水平得到提高,写作课既不能作为诸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来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一个唯一的领域来教。”现在,这种意见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人们以为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扭转美国现时的“弃笔风”。

三、培训写作课教师

美国的写作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对写作产生了一位畏惧心理。美国西北大学写作教学大纲的主编罗伯特·冈拉奇在谈到这种情况时说:“无论是学生或是教师,对写作都感到惶恐,学生害怕写作是因为他们过去练习得太少了,而大多数教师则因为他们自己写不好,而且也很少得到写作教学的训练。”显然,这种情况对开展写作教学是一个很大的阻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培训教师。美国的教育家们都相信,只要教师教学得法,学生是能够写好写作的。所以早在几年以前,加利福尼亚大学就开始了教师训练实验,当时叫做“海湾地区写作训练计划”。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改名为“全国写作训练计划”,它在38个州里开设暑期训练班,集中训练写作课教师,这一措施颇受教师欢迎。获1980年国家教师称号的密苏里州中学教师贝弗莉·拜姆斯说:写作训练计划是成功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师成为写作专门家。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学得更好;教师如果不是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编辑去工作,那么,他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实行奖励制度

现在,美国国际考卷公司对在每年一度的《学报》写作竞赛中写出了优秀文学评论文章的中学高年级学生给予五百美元的奖学金。密苏里州的霍普学院还为该州从事写作和插图的小学生举办“儿童作者联合会”,每个班的优胜者将有幸参观霍普学院的校园,并获得物质奖励。

五、集中突击训练

有些大学认为,既然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差,要想在大学里改变这种局面,就得采取集中突击训练的方法。譬如纽约州就准备从明年秋天开始在安南戴尔的巴德学院实施一项新的计划,所有入学新生都要在正常课程学习开始以前“突击训练”八个星期的写作训练。巴德学院的院长莱昂·博茨丁说:“抱怨校外环境如何如何不好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呆在四壁之内集中训练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以上改进措施究竟会有怎样的效果,尚有待于事实的证明,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教育界是充满信心的,许多教育家都说,只要这些改革付诸实施,所有学生的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1)文中所说的是美国教育界三、四十年代的情况,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你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存不存在“写作危机”?与美国三、四十年代有无相似之处?

(2)美国教育界针对“写作危机”所采取的五条措施和手段对我们的写作教学有什么启发?

9.请阅读下面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与舒年的对话(节选),看看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甲:人类会说话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涉及非常复杂的大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然而,正常的幼儿却能在几年之内很自然地就学会说话,这真了不起。

乙:虽然人人都会说话,但表达能力差别很大。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为什么从来没人教我们说话的技巧呢?

甲: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想,这可以用我一再讲过的“两个思想误区”中的第一个来解释,即所谓“怎样想就怎么说”。许多人既然这么看问题,那自然认为人们从小学会说话之后,就足可使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了,哪有什么说话技巧可学?但实际上这个看法却是仅仅根据对有关现象的直观认知而形成的“思想误区”。

乙:其误区何在呢?

甲:人们想事用的是“内部语言”,即大脑中的语言活动;人们说话却用的是“口头语言”。这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系的一面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人们口头说出来的话毕竟是他的“内部语言”的外化。至于区别的一面,就往往别人忽略了。

乙:记得您在论著中说过,“内部语言”与“口头语言”在完整程度、有序程度和对语言环境的把握程度上有很大区别。

甲:就拿这三个区别来说吧。第一,想事用的“内部语言”,是不必要也不可能表现为一个个完整语句的;一个词或一个印象都可能代表一种意思在思维过程中活动。可是,在用于交流的“口头语言”中,你若只堆砌一些不完整的语句,请问有谁能理解你究竟想说什么?第二,思维活动活跃多变,大有流动性、跳跃性;就算最有思维训练的人,想事也不可能完全有序;尤其在“百感交集”或“心乱如麻”之际。思维活动就更加无序了。因此,口头说话如果遵循“怎么想就怎么说”的原则,那就势必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了。第三,想事纯属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运用“内部语言”谈不上什么“语言环境”;说话则既要看对象,也要看场合与氛围,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仅就以上三点来说,把心里所想的外化为“口头言语”,就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选择、整理与加工,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乙:“内部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区别,大概还不止这三点。比如我在想事的时候,从来没觉得“内部语言”词汇贫乏,反正自己心里明白就行;而在说话讲课的时候,有时却感到词不达意之苦。

甲:你的话很对,“内部语言”与“口头语言”在运用中还有多种微妙的区别。故而说话有必要经过教育与训练,尤其在信息社会,善于说话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应增加教人说话和提高口才的课程;这课程中有个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使人真正懂得“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这一点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不能认为自己感到话已说得很明白,听的人也就一定明白;自己以为话说得很生动,听的人也一定觉得生动。这种主观主义的倾向在许多人身上都有所表现,很影响语言的“交际”作用。

乙:刚才您说有“两个思想误区”,以上谈了其中之一,那么另一个又是什么呢?

甲:另一个“思想误区”就是人们常说的“怎么说就怎么写”。

乙:现在人们写的都是语体文,又叫白话文,岂不正应该“怎么说就怎么写”吗?

甲:说话用的是“口头语言”,写作用的是“书面语言”,二者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系的一面非常明显。因为写在文章中的语句都是“白话”,不是“文言”;但也正因为如此,就使许多人基于直观而不去深究写作与说话的区别。

乙:这区别又是什么呢?

甲:我们在前面说过,“口头语言”比“内部语言”更为完整、有序,现在则要强调“书面语言”应比“口头言语”还要完整、有序。说话面对特定的对象,对于显然彼此都能了解的意思或事态,表述中就不妨采用省略形式;交谈之中如果一方听不明白,也不妨重复或再加补充;说话的层次结构也不一定很精密,不必太讲究“起承转合”;另外,说话还可以借助表情、动作和声调来加强效果。总之,说话在准确把握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多有应变性的表达方式。写文章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文章写出去将落到什么样的情境之中,是无法预料的,因此必须一次性地把话说得既充分又精炼,用词造句要准确,段落层次要分明。另外,写文章总还要有点文才。总之,现在的文章虽然看起来是满纸白话,但和说话相比,实际是作了很大的语言锤炼和加工的。

乙:写作训练这个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这说明人们还是认识到写作要有专门的技能,不是简单地把话记下来就行了。

甲:写作训练的确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但是训练仍然不够。特别是大学,许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可能一篇文章也没写过,因此写毕业论文就困难了,往往写出来不像论文。

…………

乙:……现在既有人认为学写作也存在“最佳年龄段”……这种发现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至于说社会影响,我看也没什么不好。比如说,人们已经知道学口语最好在幼年时期,但这并没有影响成年人学外语的劲头。同样,如果肯定学写作也有“最佳年龄”,显然也不会对超龄的人有多大影响。其实,我们这些话无非是说学校教学中对写作能力训练不够;尤其是大学生,更不可因为高考作文得了高分,便自以为写作能力已经完全过关了,必须在文字表述的精密得体上继续用力气。在我看来,强调写作训练,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可以说更有必要了……

10.阅读下面两段话,谈谈你对学习写作意义的理解。

(1)机遇对话

“你是谁?”

“我是征服一切的机遇。”

“你为什么踮着脚?”

“我时刻在奔跑。”

“你脚上好像长着双翼?”

“我在乘风而行。”

“你的前额为什么长着头发?”

“好让幸会者把我抓牢。”

“你的后脑勺为什么光秃秃的?”

“为了不让坐失良机者把我抓住。”

(2)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王选说过:“一个人一生中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蔚天骄.基础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欣.写作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朱自清.论诵读.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4]朱自清.写作杂谈·文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5]朱光潜.谈文学·文学与语文(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朱光潜.漫谈说理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北京:中国教育报.1987.09.

[8]老子·二十一章.

[9]鲁迅.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申慧辉.作家的游戏:接力式写作[N].中华读书报.1997.

[11]程民.现代写作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2]尹相如,王昆建.作家的自白——25位作家创造情况调查[C].写作系统学导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13]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15]杨秀.关于写作理论更新的思考[J].写作,1986(5).

[16]鲁迅.热风·随感录.

[17]梁晓声.我看我想我论.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

[18]马正飞.智慧金言.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

[19]世界名言大辞典.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20]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1]刘孟宇,诸孝正.写作大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2]袁牧.随园诗话.

[23]唐彪.读书作文谱[J].古人论写作.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4]程民.现代写作论.2005.

[25]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