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迈向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当时,省教育行政部门以红头文件形式指导高校后勤改革,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得到了原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确定明确的思路和目标。省“中心”负责对全省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学校形成了“小而全”的后勤服务体系,应由社会承办的后勤服务项目全由学校来承办,这给学校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以至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多年来,我省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办社会的弊端。在迈向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我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管理模式

我省的高校后勤改革起步较早,在整个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始终处于“排头兵”的位置,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项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实行承包制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我省高校后勤借鉴农村和城市承包制的经验,以伙食管理为突破口,改革单纯行政管理和供给制的做法,实行管理费定额承包,在奖金分配方面破除“大锅饭”,将职工奖金与工效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这些做法引进了竞争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后勤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河北师范大学对伙食推行单项定额承包的经验,曾得到原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同时,承包制很快扩展到整个后勤部门,并由单项定额承包,发展到综合定额承包,继而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对后勤部门实行“一体两制”。

二是推行企业化管理阶段。进入90年代,后勤改革的重点由实行综合承包,转到进行企业化管理方面,对后勤部门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变行政管理为经营管理,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变自我封闭为向社会开放,使后勤部门的市场观念得到初步确立,为全面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整体推进阶段。1997年4月,为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省教委制定了《河北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意见》。当时,省教育行政部门以红头文件形式指导高校后勤改革,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得到了原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按照“单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我省高校迅速掀起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潮,显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的先进事迹。如邢台师专对水电费、维修费等,改拨款制为收费制,将主要靠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管理保障、校办产业部门作为“四条线”,对后勤部门以财务核算为中心,模拟经济法人运转;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企业集团公司,推行企业化管理等,都为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瞻前顾后,求稳怕乱,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心理。二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整体改革滞后,后勤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使后勤部门在人事、财务、分配、产权等方面的改革遇到很大阻力;三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使后勤部门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四是政府行为较弱,社会有关部门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应有的支持,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后勤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形势给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省高等教育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办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二是办学规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仍是高校后勤这个“瓶颈”的制约,如应由社会承办的后勤项目都由学校包揽,牵涉了学校相当大的财力和精力,影响了教学科研的开展;后勤设施占据了学校相当大的地盘,使学校扩大规模受到限制;后勤的“小而全”状况,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效益低下。目前学生住宿、餐厅紧张成了影响高校进一步扩招的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1999年我省普通高等教育实际招生6.65万人,比上年增长57.6%,在校生人数达17.7万人。而且,今后每年的招生规模都要较大幅度地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省高校在校生将达到53万人,需新建学生宿舍、餐厅500多万平方米,约投资30多亿元。筹措如此巨额的资金,仅靠国家财政和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完成高校持续扩招的艰巨任务,唯一的出路就是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

二、将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实行集约化经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确定明确的思路和目标。根据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应是:改变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后勤从业人员及相应资源成建制地从学校规范分离出来,进行转制重组,改为产权明晰、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并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同时,加快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通过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后勤服务设施,开办后勤服务项目。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市场引导、学校选择”的后勤服务新体系,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省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

首先,把后勤从学校分离出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把原来属于事业型、福利化的高校后勤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产业。学校与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签订合同,并履行对合同的监督职责,形成学校与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后勤作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面向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这样,学校不再办后勤,就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科研方面。

其次,要建立独立的后勤管理体系,实行契约化经营。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后勤“小而全”的状况,使后勤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不能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实力。要改变这种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旧格局,必须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际联合的路子。为此,在学校后勤部门转制剥离的基础上,应建立省、市、学校三级“后勤服务中心”,作为独立法人,实行企业管理。省“中心”负责对全省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管理。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市,可通过各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产业联合,建立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市级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实行连锁经营,面向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能否顺利实现连锁经营,市“中心”起着关键作用。为强化市“中心”的功能,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可通过以下方式融入市后勤服务中心。

并入方式:将分离后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直接融入市后勤服务中心。学校原用于后勤服务的资产,划归市后勤服务中心使用,以无偿或优惠价分类租给其使用,市后勤服务中心根据协议为校方提供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

托管方式:学校将某些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市后勤服务中心管理,并与其订立合同。学校确定托管的范围、内容和标准,检查监督后勤服务质量,为受托方进入学校管理和服务提供便利,并按合同协议支付管理服务费。

联办方式:学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加盟市后勤服务中心,成为市后勤服务中心与学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合作的联办实体,并共同管理,各负其责。

连锁方式:由市后勤服务中心在高校设立“教育超市”、开办“连锁餐厅”等服务,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不再设立同类项目,而由市后勤服务中心直接运作。

除以上主要方式外,学校在保证大局稳定,提高资产效益和后勤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部分后勤项目,以契约合同方式交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向社会企业发包等方式购买社会服务,直接进入社会化过程。

第三,在进行后勤转制剥离和集约化经营的同时,要对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建立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人员,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原则,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按照岗位、贡献,效益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实行优劳优酬。

——在财务管理上,将靠国家拨款驱动的后勤运行机制改变为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改行政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学校将后勤经费分解到各单位,后勤经营服务实体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对社会提供服务取得收入。

——在资产制度上,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在盘清学校后勤固有资产的基础上,学校将后勤资产使用权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式无偿或以优惠价租赁给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使用,明确实体所应承担的服务任务和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实体不得私自改变资产用途。同时,实体可采取联合、租赁、代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和办法实施后勤资产的重组。

——在投资体制上,改变过去国家投资办后勤的模式,建立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后勤的新机制。吸引开发商、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学生公寓(宿舍)、食堂等服务设施,举办经营服务项目;鼓励高校后勤服务经营实体,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建学生公寓(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学校所在地政府,要积极协调,统筹规划,支持投资者在学校周围建设主要为学校服务的社区化后勤服务园区,实行学校后勤服务社区化。

三、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筹规划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仅靠高校自身是不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加强统筹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搞好这项改革必须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必须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省应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强化政府行为,使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责任,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本地区综合改革和宏观经济调控之中,把设在本地区的各类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财政、计划、税务、物价、工商、土地、银行、建设等部门应大力配合和参与。

制定优惠政策。教育是个产业,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特征。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性,有关部门对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及参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的社会企业和个人,要在土地划拨、减免各种税费、提供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尽量减轻学校和学生的负担。

提高住宿费标准。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应合理分担教育成本,而交纳住宿费就是一种具体的体现。目前,我省高校学生住宿费仅每生每年350元,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为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学生公寓建设,缓解住宿紧张的状况,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应适当提高住宿费标准,对国家投资兴建的学生公寓(宿舍),根据建设运行成本和设施条件划分等级,分为一、二、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于社会力量及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兴建的学生公寓(宿舍),按照市场指导价格收取住宿费。

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我省大多数高校供水、供电、地下管道及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这给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在近期内,各级政府应按财政隶属关系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高校现有后勤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为后勤部门的顺利剥离和转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作为高校后勤改革启动资金或奖励资金,以促进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启动。

《河北日报》2000年1月20日,闫春来 张益禄 张跃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