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原则

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原则进行详细探讨。其主要监控点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学组织的监控系统来完成的。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所谓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诸要素在该系统范围内的内在形式和联结方式,结构也就是构成,是空间的表现。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发生在教学系统内部的管理活动,该监控系统要把教学质量作为监控的目标,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为监控的对象,由监控主体采取适当的监控形式或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实施有效监控和信息反馈。由于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要使该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监控原则。下面就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界定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即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是:目标、质量标准、信息管理、评估、信息反馈、调控。再从系统的构成看,一般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监控者(管理者、施控主体)、被监控者(监控对象、受控客体)和监控媒介(监控制度、监控方法、监控活动及其要达到的目标)组成。可见,高校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是目标明确、主体多元、质量标准规范、方法多样及调控得力[5]。据此,高校内部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由监控目标、监控组织、监控对象、监控方法、监控制度和信息反馈这六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回答监控目的、由谁监控、监控什么、监控的依据、怎么监控和监控后的处理等问题,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子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即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活动而期望实现的预期结果,也就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活动的目的取向,它是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者在进行教学监控时,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教学质量监控才有方向和动力。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子系统包括全校教学质量奋斗的总目标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分目标,它们依据的都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是:制定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可靠的质量控制,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首要任务,也是确定其他层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监控的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所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都应成为监控的分目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分目标可根据“输入—过程—输出”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来制定。具体而言:①教学输入阶段的质量目标重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的基本要求为参照。其主要监控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调整改造和发展方向等。在输入阶段,还应建立起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保障目标体系,如生源质量、教师队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及管理制度等质量标准。②教学过程阶段的质量目标主要有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其主要监控点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③教学输出阶段的质量目标主要是毕业生质量标准,包括类型、层次与规格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其主要监控点包括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学生升学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与结构、用人单位评价等。

(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子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学组织的监控系统来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子系统也就是监控主体子系统,它主要指各级教学管理者及其所属的各职能部门。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清晰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教学监控体系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从监控组织的层次上看,主要包括校、院(系)、系(教研室)这三级上下贯通、相互关联的教学组织机构(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三节)。它们根据质量监控目标和管理的职能,以院级监控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在各自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1)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中教务处的作用最为突出。校级常设监督机构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等。教务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管理的职能部门,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也是质量监控执行的中心,在其中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的作用。校级教学监控组织主要负责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实施和指导,包括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和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其工作重点应放在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上,并对全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和评估。

(2)学院(规模较小的学校为系)是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重要的组织。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责是:依据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规定,对全院的教学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和直接影响因素上,如对所属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执行、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环节、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查、教学纪律和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的监控。

(3)系(或教研室)是实施教学和管理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系(教研室)作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执行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根据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具体组织和实施对教学过程及所属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开展教研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控。

(三)教学质量监控对象子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对象子系统,也就是监控客体(被监控者)子系统,凡对教学质量构成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都是受控对象,都应当被列入监控的范围之内。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分析,确定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满足学术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对象的确定,应从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入手。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其外部监控对象主要为生源质量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高校可以监测但难以控制外部影响因素,能直接监控的则主要是内部因素。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直接的教学行为,也包括教学管理行为以及间接的教学支撑性行为。前者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课堂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学生学习质量、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教学管理文件的完整性等;后者如教学投入、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图书资料和实习基地等。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子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就是为达到有效的监控而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方法是监控的途径和手段,教学质量监控的成效与监控方法密切相关。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制度规范、信息管理等。教学监控主体(管理者)采取何种监控手段和方法,既取决于教学监控的目标,也取决于教学监控的对象和监控者承担的职责。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将在本章第四节详细论述。

(五)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子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行为、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工作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有效措施。教学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组织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量评价”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基础。一所高校要想将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作保证;一所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合理。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制定和完善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和奖惩制度(详见本章第四节),如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生选课和评教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末位淘汰制度等。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执行,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关键因素,使学校的各项教学与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六)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子系统

控制和反馈是控制论的一对基本范畴。没有反馈便谈不上控制和调控;没有调控的环节,监控便达不到目的。监控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反馈得到及时改进,监控的偏差就会随之产生并不断扩大。从监控的角度来说,系统应该形成一个“输入—输出—反馈—输入”的自我控制的闭合回路。由于教学质量监控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搜集、传递、交流、筛选、分析和反馈,因而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必须引入和应用反馈的概念,将教学信息的管理与反馈作为教学管理决策和质量监控的基础。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方面的基本状况和动态信息,必须建立质量监控的信息反馈子系统,形成全面、畅通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广泛的信息搜集和及时反馈,教学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就能获得大量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素质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教风、学风等的可靠信息,正确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改进宏观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例如,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可以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格和素质的要求,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等提供依据;通过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教学巡视和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第一线的真实状况,为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通过对毕业生质量信息的跟踪调查、分析诊断和反馈,可以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提供参考借鉴。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子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反馈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以信息采集为基础,加工处理为核心,信息反馈为目的。

上述六个子系统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全面、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中,目标是监控的方向,方法是监控的手段,制度是监控的保障,反馈是联系监控主体和监控对象的纽带,也是调整监控目标和完善监控制度的依据。该体系的运作方式是:教学监控主体通过确立监控目标、建立相应制度、采取监控办法、解决反馈问题、实施改革方案等途径,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控对象的管理和监控,其结构框图见图9.1。

图9.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以下基本功能: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导向、执行功能,教学基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反馈功能,教学状态和质量的评估、鉴定和诊断功能,教学质量的激励、调节和改进功能。要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切实提高监控的有效性,必须做到质量监控的“八个结合”:职能部门与专家相结合,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经常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监督与调控相结合,督促与自律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服务中心原则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这就决定了高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在高校管理中,既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社会服务活动的管理,也包括对办学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如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也应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形象地说,如果把教学比作“红花或皇后”,那么为教学服务的各职能部门就是陪衬的“绿叶和嫔妃”。

在高等学校,要做到为教学中心和质量保障服务,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各项工作之间,教学处于中心地位,即使是科研工作也要尽量与教学相结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章,都要体现对教学的重视,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二是处理好教学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各部门之间,教务处和教学管理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教学中心安排本部门工作,并积极主动地为教学和教学质量保障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和成才服务;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统筹考虑人事、学工、科研、财务、后勤等的配套改革,为教学工作和质量监控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三是处理好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关系。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在各类人员中处于中心地位,各类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都要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以人为本原则

传统的以监督和控制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师视为监控的客体,使监控仅仅围绕当前的某种需要而展开,仅仅作为一种措施而执行。这就使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整个监控体系都带有强烈的工具性的色彩,将教师曲解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性对象和一个纯粹的客体,从而丧失其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些都会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仅仅流于表象的纷繁,而难见实效[6]。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淡化监控的控制性功能,强化激励性功能,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参与质量监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把人——教师和学生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的、本质的因素,重视监控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广大师生将监控作为推动教学工作的动力而自觉积极地参与其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四个转变”:由监督、检查向指导、服务的转变,由外在监控向自我监控的转变,由制度约束到文化激励的转变,由鉴定、考核向推动、改进的转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教学质量监控才能真正为学校广大师生所认同和维护;教学管理只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富有弹性”,所有政策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教学质量监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目标导向原则

正如本书第四章所说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视角会作出不同的界定。但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分析,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监控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为准绳,衡量和纠正实际教学过程与预定目标的偏差,使其形态不超出控制者的要求和范围[7]。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可靠的质量控制,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达到培养目标。

要落实目标导向原则,首先必须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及各高校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高校的整体质量标准,只有在此质量标准导向下的教学质量监控才是有价值和有效的。高校要在形成明确、合理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或修订具有共同指向的多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五节)。其次,要制定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由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所赋予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水平和效率,应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引导教学管理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再次,教学质量监控要面向和服务于全体教师和学生,促进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监控的内容和方式,要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措施。

(四)全程贯穿原则

TQM认为,好的产品不是被检验出来的,而只能是生产出来的。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也应从事后考核评定转为对教学活动过程连续和适时的控制与改进,使教学质量建立在各个教学环节高质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现TQM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谓全程贯穿的原则,就是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从进校到学生离校的整个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监测与控制,使教学质量的监控覆盖到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全程教学质量监控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督导、评估和信息反馈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展开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涉及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总结改进诸管理活动,并按此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上升(简称PDCA循环,详见本书第七章第四节)。每循环一次,教学质量偏差就有一定缩小,不断地循环下去,就能保证教学活动向教学目标方向健康发展。全程贯穿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要对主讲教师人选的确定、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准备、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准备、教材的选用、教学环境的优化等进行诊断性监控,以保证教学实施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要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实验实习和课外科研训练质量、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要对学校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及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监控,并将监控结果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评选、学生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直接挂钩。

(五)民主管理原则

高校是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性是它的基本特征,教学质量管理从本质上说应是学术管理。但高校同时也是一个规模大、层次多、涉及领域广的组织,以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管理必不可少[8]。这就要求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必须处理好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保证学术权力得到充分尊重,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专家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术活动和教学管理的行政色彩一直较浓,学术权力常常被行政权力所替代,民主管理意识较淡薄。为此,必须改革刻板规范、等级森严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模式,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各种民主管理的机制和渠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整体协调原则

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该是一个各要素协调运转的系统,包括体系内部各个机构的协调、教与学的协调以及监控与被监控双方的协调。要建立起整体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做到:其一,要改变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相互不配合的状况,做好校、院(系)、系(室)三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垂直协调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工作;其二,要针对监控与被监控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做好领导者与执行者之间、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其三,要协调好教与学、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将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从教师的教扩展到学生的学,既要建立起由教务处、各院系和教研室组成的教学监控链,又要建立起由学工部、学生会和各级党团组织为主组成的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监控链。通过这样的协调,使监控体系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监控与被监控之间以及教与学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协调的系统,从而提高监控效率。

(七)信息反馈原则

控制和反馈是控制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只有反馈,才能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系统闭合回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转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充足、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支持。为此,必须遵循信息反馈原则,建立高效灵敏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信息机构和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学质量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和反馈等活动。教学信息反馈组织主要由教务处相关科室、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学生信息员等组成。例如,通过学校聘请的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的经常性信息反馈,可以了解教学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和师生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