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的理性和情感

宗教的理性和情感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信仰正是由于自身深藏理性,才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认识活动。宗教信仰包含着理性,这本身就意味着宗教的理性不同于科学的理性。天主教以上帝节制人的意志自由,实际上是要求人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而天主教的教皇和教士则代表上帝对每个人的行为后果进行裁决。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是新的伦理精神的诞生,从而促使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卡西尔的这一见解有其合理性。
宗教的理性和情感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二、宗教的理性和情感

宗教的社会活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是,我们绝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宗教认识是一种神秘的认识形式。因为,宗教认识不是一种胡说八道,而是人为自己打开的一扇观望新世界的窗口,是人的有目的、有着清醒理性的认识活动。

宗教认识是一种信仰情感的知识系统。但这并不等于说,宗教认识只有信仰,没有理性。没有理性的信仰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不可能构成一种认识。宗教信仰正是由于自身深藏理性,才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认识活动。

宗教信仰包含着理性,这本身就意味着宗教的理性不同于科学的理性。科学的理性是以逻辑、推理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的理性则是和信仰相结合,有着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从表现形式上看,宗教的理性是宗教的教条和教义;从内容上看,宗教的理性表现为启示。

教条和教义作为宗教理性的形式、规范,是一种宗教的性质和宗教徒的行为。从宗教的性质看,教条和教义决定了宗教之间的区别。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关键在于它们的教条和教义不同。从宗教徒的行为看,对不同教条和教义的信仰的选择决定了不同宗教信徒所属的宗教群体。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信奉的教条和教义不同。教徒的信仰是对教条和教义负责,正如天主教徒所说:“教条是我的宗教的基本原则:我不知道其他的宗教;不可能接受其他宗教的观念;单纯情感的宗教对我来说,只是幻梦。”[11]

在宗教中,人们不是通过经验推理的方式获得知识,而是通过启示获得真理。这样,宗教认识就必须说明启示。宗教研究启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启示的手段,(2)启示的内容,(3)我们把握启示的方法,(4)接受启示的基础。”[12]

理性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它们与教徒行为的关系表明,宗教的理性就是宗教的权威,规范着教徒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这种规范是通过教条和教义及启示实现的。

由于理性对信仰的规范性,所以,宗教认识的创造活动就是创造教条和教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启示规范。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如此。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否定中世纪天主教的救赎理论,创立新教的因信称义说。于是,天主教的救赎理论和新教的因信称义说就成为中世纪天主教和新教的各自的教义,成为教徒的思想和活动的规范。这两种教义都起源于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原罪说认为,由于亚当滥用自由,偷吃了智慧果,而丧失了向往善的能力,丧失了绝对知足状态,从此道德败坏,造成了人类的“原罪”。在现实生活中,人要施展自己的意志自由,就犯了本罪。因此,人要获得救赎,就只能信仰基督,尊崇上帝,履行洗礼、圣贞和悔罪仪式,绝对没有任何自由意志。进入中世纪后,罗马教会改造和利用了奥古斯丁的救赎理论,使基督教在教义、组织和教条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中世纪天主教。天主教对奥古斯丁的救赎理论的根本改动之处,就在于它不否定人有意志自由,而是要求人运用意志自由更好地遵守上帝的诫命,履行教规,行善避恶,由此得到上帝救赎的恩典。在这里,人的意志自由在人的获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主教以上帝节制人的意志自由,实际上是要求人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而天主教的教皇和教士则代表上帝对每个人的行为后果进行裁决。为此,天主教建立了一套名为人的救赎、实为维护教廷统治的机构和仪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和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各级教会组织,从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方面控制世俗的人,把人的思想和活动都纳入教会的管辖之中,以教义和教规剥夺了人的一切自由。这就扼杀了人的创造性。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反对天主教的救赎理论,成为欧洲以宗教改革方式进行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的因信称义说的核心是信仰获救。他认为,信仰是获救的唯一准则。通过信仰,每个人都可领会基督的教义,会成为新人、自由的人。路德强调信仰拯救灵魂,实质上是把每一个教徒变成了独立的个人,人们只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不需对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样,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就把天主教对人的自由意志行为后果的追究,变成了对人的信仰、人的自由活动本身的追究。这一改变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对现有社会的变革看,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强调个人的信仰,使每个人的自由、灵魂依靠自己解救,“人人皆僧侣”,不需要教皇、教士来干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教会、教阶组织及罗马教皇存在的合理性。从人的思想变革看,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强调信仰,强调人对自己的信仰负责,不对行为后果负责,人只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这就消除了对上帝的恐惧,激励人们从事改革和创新,对人的思想起了解放作用。韦伯充分肯定了新教的这一作用:“新教徒不论作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不论作为多数派还是少数派,都表现出发展经济合理主义的特殊倾向,但是,在处于上述任何一种环境下的天主教徒中间,根本看不到同样程度的类似倾向。因此,这种差别存在的根本原因,必须从他们宗教信仰的持久的内在特性中寻找,而不是只从暂时的处在历史政治环境中寻找。”[13]

从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后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创造活动本质上是要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创造规范人的活动的新模式。在这一创造活动中,理性的批判是对旧教条、教义和启示规范的批判,即对旧的世界观、伦理观的批判,人的思维创造活动是建立新的教条、教义和启示规范,在校正旧的宗教世界观的基础上,为人描绘新的历史图景,唤起人的新的生活信念。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是新的伦理精神的诞生,从而促使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西尔认为宗教的符号是教义,把教义看作规定宗教创造活动本质的特殊表现。卡西尔的这一见解有其合理性。

与宗教理性批判相对应的宗教创造的内在情感动力是什么呢?人对宗教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种:一是对神的敬畏,希望得到神的保佑的情感。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揭示了这种宗教情感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他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14]。这就是说,人对神的敬畏是由于人缺乏征服外部世界的现实力量,缺乏抵御外部世界的侵袭而产生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人具有生存的意义。这种情感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消极的宗教情感。二是对神的信念。这是更深一层次的情感。人们敬畏神,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是因为他相信神有力量保佑他。而对神的力量、对神的意志的相信,就是人对神的信念。这种信念受人的理性控制,是人的理性的情感。这种信念控制人对宗教的选择。在这一情感中,人是主动的、自由的。这种信念的情感也可以促使人对宗教如醉如狂地追求,甚至为所信奉的宗教献身。这是宗教信念对人的精神创造性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这种宗教信念是科学家从事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一种“科学的宗教精神”[15]。当然,科学家的宗教信念不是对神的笃信,而是对人的理性力量的自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宗教感情就是对我们的软弱的理性所能达到的不大一部分实在中占优势的那种秩序怀着尊敬的赞赏心情。”[16]这种宗教信念还可以集合群体,是施行宗教社会活动的基础。原始部落在进行战争前都要祭神,一方面希望神保佑战争胜利,另一方面也激发作战者的士气。古代巫术活动之可能,就在于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神,神就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保护人。可见,这是一种积极的、能直接刺激人的情绪和人的活动的宗教情感。然而,不论是消极的情感还是积极的情感,都是对人和宗教教义的关系的体现,是对宗教认识的结果的反映,并不是创造宗教教义时所需要的情感。创造宗教教义所需要的情感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即第三种情感。第三种宗教情感是对神的意志的追求。这种情感为人们探究事物的因果好奇心所驱使。在宗教活动中,人们不仅敬畏神、相信神的力量和意志,而且还要进一步探究神的意志,说明神的意志是什么,说明神对人的要求。说明神的意志,就是要塑造神,创造一定的教条、教义和启示规范。这就是创造宗教世界观的活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按照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要求塑造自己的神,创造自己的宗教教义和启示规范。在这一创造活动中,人们总要受到前两种情感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们是在相信神对人的生存意义、认识到神能集合群体的基础上,自觉地追求神的意志。然而,不管怎样,追求神的意志是人从事宗教认识最终的、最根本的情感。没有追求神的意志的激情,就没有宗教的创造。正如卡西尔所说:“没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没有那些感到自己被上帝的力量所激励并且被指定去揭示上帝意志的先知们,宗教就决不可能找到自己的道路。”[17]

通过考察宗教的理性和情感,我们可以看到,创造宗教的活动就是创造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是人的一种伟大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因其理性和情感功能的特殊性,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抽象性。宗教认识是把个人与集体、个人的力量与人类的力量分离开来、对立起来而产生的,是人的本质二重化的结果。因此,宗教认识的神不过是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神的意志和力量不过是异化了的人的意志和力量。人的本质、人的意志和力量发生于人的历史生成之中,而宗教认识却超脱人的历史,以抽象的神的形象表达人的本质、人的意志和力量。因此,宗教的认识是一种抽象的、非现实的认识,只能给人的精神带来虚幻的慰藉,并不能给人以现实的力量。(2)片面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既依赖于外物,希望通过外物投射自己的情感,又具有主动感,把对外物的情感转化为对人的创造力的赞赏。然而,在宗教认识中,人对上帝的敬畏、对上帝的信念、对上帝意志的追求都表现出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感,而不能表现人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感和自信心。因而,宗教认识的情感是片面的。即使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路德的宗教改革,也存在这两个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18]宗教认识的这两个特点使宗教认识只能产生以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感为特征的信仰知识体系,不能成为唯一的认识形式。人类认识还必须要有其他认识形式,否则只会扭曲人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