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app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app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五年,学校共获批19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4门,占总数的21%;共获批48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11门,占总数的23%。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发展,使学校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智囊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中央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讨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科研管理体制的变化,促使高校科研管

一、总体情况

1.科研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发展和其他理工高校一样经历了从“政治思想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课阶段”到“文化素质教育阶段”,再到“为学校的多学科(或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文科阶段”,从2001年仅有“三院一部”发展到了“五院一部一中心一系”(经济管理学院、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体育部、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峨眉校区人文社科系)的规模。另外,还有文理工交叉的科研单位,如交通与物流学院、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

2.科研队伍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00余人,其中教授100人,副教授307人,有博士学位者146人,有硕士学位者307人,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称号者有25人;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347人。这表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有一支稳定的、有发展潜力的、有良好科研训练、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水平的研究队伍。这是学校未来科研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3.学科情况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涵盖了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业设计),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7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科研规模逐步增长,能力不断提升

1.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2001年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仅71篇,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成果仅有172项,到2010年,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已增加到320余篇,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成果达到757项。“十一五”期间公开出版和发表成果3155项,比“十五”的1188项增长了165.6%。

图1 人文社科研究发表成果图

2001年获成果奖(省政府奖)2项,2010年获成果奖(省政府奖)15项,其中二等奖5项。“十一五”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38项,比“十五”的10项增长了280%。

图2 人文社科研究获奖成果图

2.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大幅度提升

200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仅1项,纵向课题仅有4项,到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主持纵向课题达到74项。“十一五”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24项,比“十五”的36项增长了522%。

图3 人文社科研究纵向项目立项图

3.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

2001年,纵、横向科研经费仅18万元,到2010年,纵、横向科研经费达到近1400万元。“十一五”纵、横向科研经费共3871.09万元,比“十五”的382.4万元增长了912%。

图4 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经费图

(二)科研组织逐步完善,评价日趋合理

2001—2004年,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几乎是教师的自发行为,科研管理部门中,无机构、无管理人员进行科研组织,科研评价完全套用理工科的评价标准。2005年底,学校在科技处下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专门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使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并且不断完善了从项目申报、项目鉴定结项、成果报奖等一系列科研管理的流程,“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成为科学研究的有效组织机构。

为了正确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的业绩,真正实现同行评议,从2006年开始,学校逐步探索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分类评价、代表作评价、年度评价与周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科研平台建设有序,团队培育有效

学校根据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和科研发展趋势,从2006年开始逐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建设科研平台,至今已经设立了“泽尔腾行为科学实验室”、“心理健康咨询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近20个,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7年,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使之成为校党政直接领导下的联系全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参谋和助手。

随着我国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研的新要求,学校从2007年开始在校内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至今已经培育了“行为决策理论及其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软科学研究”等五个有交大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科研团队。而且,管理科学领域的“行为决策理论及其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团队在2008年被评为了教育部创新团队。

(四)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促进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近五年,学校共获批19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4门,占总数的21%;共获批48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11门,占总数的23%。所有精品课程的主持人,均为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或省部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这表明科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的发展,使学校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智囊团”。在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建设中,学校主持了科技部重大项目——创新方法研究,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方法论;在成都市申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实验区”的过程中,学校专家参与了规划设计论证的关键性工作,提出的“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的政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成为四川“两个加快”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学校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了灾民心理援助、灾后重建规划等重要工作。至今,学校已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位专家成为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技顾问专家,省委、省政府的政策研究顾问和特约研究员。这些专家均为在科研方面有突出的研究专长、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或省部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

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如下经验和启示:

第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2003年,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3号文件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以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此之后得到大力发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中央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讨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正是在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在科技处下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专门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并且在经费上增加投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管理办法,从政策上扶持和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

第二,管理创新,有效激励。

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科研管理体制的变化,促使高校科研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在这方面,学校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如科研组织方面,除了鼓励个体的自由研究之外,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必须组织团队进行集体攻关,为此,学校培育了多个科研团队;在科研评价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同时,对于处于建设发展阶段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校采取以激励为主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学术交流支持办法》等多个激励政策。正是由于管理的创新、激励的有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三,科学规划,发展交叉。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切合本校实际的科学规划,逐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人文社会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学校确定了科研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的目标、发展的重点、政策措施保障等,并且在实践中,以规划为指导逐步实施。在规划的制定中,学校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识到理工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在于与自身理工优势结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交叉研究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育,学校在艺术设计与机械制造的交叉中形成了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工业设计——高速列车设计;在心理健康咨询与信息化技术的交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咨询实验室;在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的交叉中形成交通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的优势研究群体;在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中建立了“泽尔腾行为科学实验室”。实践表明,科学规划、发展交叉是理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四,面向社会,强化服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助推力。理工高校发展应用人文社会科学有其先天优势。因此,近年来,在科研组织中,学校有意识地鼓励科研工作者走向社会,从社会中发现研究课题,解决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也不断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为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应用部门牵线搭桥。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四川省科技创新、成都市城乡综合统筹试验区建设、西部交通枢纽发展战略、成渝经济区规划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学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也大力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标志性成果

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

(1)对四川省交通发展战略、尤其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出政策建议,产生一批重要成果。在完善我省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内河水运与港口发展、创新铁路建设体制机制、发展城际快速铁路、依托重大交通枢纽发展临空经济和内陆无水港等方面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代表性成果有:《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研究》、《加快我省内河水运发展的建议》、《依托成都青北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西部内陆无水港研究》、《创新管理体制和实现机制加快推进四川铁路建设》、《成都与乐山、泸州共同加强港口建设调研报告》。

(2)为成渝经济区规划提出政策建议,作出重要贡献。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相关招标课题和规划研究,在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建议。代表性成果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成渝增长极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关于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3)在四川省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用。学校专家参加了四川省几乎所有重大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咨询和编制工作,对四川省城市群空间形态与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是国内有关四川城市群、成都经济区方面最具权威的科研单位之一,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全省重大区域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代表性成果有:《四川城市群总体发展纲要》、《四川省“十一五“及2020年城镇化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

2.面向行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实现中国高铁列车外形内装的国产化设计

学校艺术设计与机械制造交叉结合,为我国高速铁路列车的车头外形设计和车内装饰的国产化设计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技术要素,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和造型观,体现运行线路地域特点。车头外观呈现统一清晰的中国高速品牌形象特征和系统的产品特征。在我国已经运营和即将运营的高速铁路得到应用。学校设计的“CRH-380A”中国新一代高速列车头型及内室设计,将应用于京沪客运专线,CRH2型车优化设计已应用于武广客运专线。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建设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要坚持“结合我校办学规模,发展精干文科;结合主流优势学科,发展特色文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应用文科”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发展遵循“稳定规模、凝炼方向、倡导交叉、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思路。

根据上述总的原则和思路,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中提出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文理(工)渗透,软硬结合;提高水平,特色发展”。同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做到“巩固优势领域、发展新兴领域、夯实前景领域”的科研发展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