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学院升格为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该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已处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在全国16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其中发展指标排名第一,成果指标排名第二。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浙江工商大学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所在,也是浙江工商大学从“教学型”顺利转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实施强校战略,彰显特色优势;提升整体实力,实现科学发展”整体目标的关键所在。该校2001—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在充分发挥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传统优势和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建发展平台、推进改革创新、产出重大成果,再创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新优势。

一、总体情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原校名为杭州商学院)这一分水岭,2001—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情况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即2001—2003年期间的杭州商学院阶段和2004—2010年期间的浙江工商大学阶段。在2001—2003年期间的杭州商学院阶段,此院在办好研究生与本科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方向,不断提升研究层次、水平和实力。2001—2003年期间,此院共获省部以上课题13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3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学院升格为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系列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此校人文社会科学总体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10年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此校拥有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六个学科,涉及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3个学科性学院;拥有人文社科类正高职称174人、副高职称334人,博士学位277人;企业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管理学、统计学博士点2个;获批校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14个,确立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57个;7年间到账人文社科类科研经费15091.5万元,获国家级课题20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6项。总体而言,该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已处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年以来,该校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2004年更名以来,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层次科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10年该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2001年为0)、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项目15项,列全省高校第二,是2004年(5项)的5倍,2001年(1项)的15倍;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2项,立项47项,入选数列全国高校第2位,立项数列全国高校第8位,是2004年(2项)的23.5倍;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0项,列全省高校第二。2010年实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经费4002.2万元,是2004年(1205.3万元)的3.3倍。

(2)科研成果产出逐年增加,层次不断提高。2004—2010年间,该校共公开出版、发表论文和专著11171篇(部),其中2010年1532篇(部);科研成果获奖共计669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突出学术贡献奖1项、一等奖6项,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2010年浙江省仅此校获奖)。

(3)科研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10年底,此校拥有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在全国16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其中发展指标排名第一,成果指标排名第二。

(4)社会服务成效明显。该校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在行业指数分析、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设计、政府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市场建设、浙商和商贸研究及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校同时还承担了“十二五”时期浙江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工作。2004—2010年期间人文社科类横向经费到款总计9930.2万元,其中2010年为2482.3万元,是2004年(892.5万元)的2.8倍。

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保障,该校专门成立了人文社科处,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科研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的完善,该校调整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绩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绩效考核系统及短信平台建设,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效率,使科研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三是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平台建设,该校成立了浙江工商大学社科联,设立了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团队)、“百家百科”讲坛和青年人才基金,为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凝练研究方向,及打造一批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团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标志性成果

(1)2009年,蒋承勇教授完成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本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笔者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结题验收时,专家评审等级为优等,社会反响较大,《新华文摘》、《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动态》、《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浙江社会科学》等多家报刊发表了评论该书的书评,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陈荣富教授撰写的专著《浙江佛教史》,2002年获浙江省第十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地论述浙江佛教史的第一部史书。为浙江佛教研究者提供了继续深入研究浙江佛教史的基础和参考,填补了浙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块空白。浙江省佛教协会秘书长李祖荣在该书序言中评价此书特点甚多:一是资料丰富,二是历史时限长,三是脉络清楚,四是内容也较广泛。

(3)胡祖光教授完成的专著《应用型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管理中的基数确定问题》,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突出贡献奖。本书作者在多年研究和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科学确定基数的实用型新方法——“联合确定基数法”;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了解这一基数确定法,让更多的企业应用这一方法,以帮助我国企业管理者提高计划管理水平。

(4)张仁寿教授完成的研究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和浙江现象的权威专著《透析“浙江现象”》,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书成为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解决发展成功经验的权威著作,出版后引起了社会较为强力的反响。

(5)钱水土教授完成的《县域金融重构:基于县域经济内生需求的研究》(研究课题),2008年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的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发的《成果要报》2006年第20期上批示:“这课题十分重要,请双宁、怀邦同志阅批,研究中心倾心倾力。”

(6)何大安教授的专著《中国流通产业运行问题——基于产业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理论考察》,2009年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本书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启迪我们研究流通产业组织问题作出了一些评论,对中国流通产业运行的体制模式、制度约束、契约连接、交易类型、公司治理、政府规制等问题展开了不同于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建构流通产业组织基础理论的框架设计提出了可供学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7)陈剩勇教授的专著《让公民来当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制度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2009年获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项成果属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于指导政治体制改革,改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升大众的参政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通过对浙江经验的考察,通过对浙江公民有序参与和制度创新的经验阐释,其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浙江。

(8)陈荣富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09年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陈荣富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学的综合成果。匿名评审的多位专家认为,“该成果是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理论性很强的专门性著作”,“著者在研究中所体规出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本课题成果最显明的特点”等。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对内大力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对外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为两大路径,通过培育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做大做强人文社会科学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

(1)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将各类国家(省部)级人文社会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重点学科、重点文科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和团队纳入管理,并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二是制定对研究院、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三级研究机构的分类考核办法和淘汰、升级机制;三是积极鼓励研究生导师及按科研型、教学科研型考核的专职教师加入各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究机构的各项学术活动。

(2)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成果生产。一是鼓励在各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成立以研究项目、研究问题和方向为导向,能力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研究团队,以凝聚方向、发挥合力,促进高层次、标志性成果的生产;二是鼓励各个校级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研究团队,团队成员中青年学者应占一定比例,带头人应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引导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三是开展校级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评选活动,并给予经费资助,为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及今后申报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项目打下基础。

(3)搭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学术引导机制。一是鼓励学院、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各类高层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引进高层次研究人才;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重大学术会议、重要期刊征稿、高层次学术奖项等学术活动的信息搜寻发布和申报组织和引导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学院、各级研究机构及高校社科联、青年教授联谊会等校内已有学术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沙龙、名家论坛、研讨会、讲座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研究人员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宣传工作和相关制度,引导研究人员采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出精品力作。

(4)制定完善推动社会服务的三大制度和条件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励政策和学校职称评审制度。在科研考核、奖励等制度设计和安排上,向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研究和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和合作研究适度倾斜。二是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三是加强高校与企业、基层的人才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