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心得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心得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省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5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个。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中人文社科类比例超过40%。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浙江省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等重大战略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浙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浙江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10年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此期间,浙江省树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人文社科管理理念,全面启动和实施人文社科研究繁荣计划,人文社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01年以来,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经费共计28.55亿元,其中纵向经费12.34亿元,横向经费8.66亿元。新增项目47009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635项,合计当年项目经费0.51亿元;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153项,合计当年项目经费0.53亿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56项,合计当年项目经费0.3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3292项,合计当年项目经费11.76亿元。十年间,全省高校科研人员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类著作12067部,其中专著5020部,教材5935部,译著1642部;发表人文社科研究论文13.7万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908篇。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74项。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启动实施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五年共投入9050万元,分两批共建设了2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98个人文社科类重点学科。其中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批11个,5年政府每年每个投入30万元,合计1650万元;第二批10个,4年政府每年每个投入60万元,合计2400万元;人文社科类A类重点学科51个,5年政府每年每个投入15万元,合计3825万元;B类重点学科47个,5年政府每年每个投入5万元,合计1175万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是学科建设加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共有人文社会科学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类A类重点学科51个,B类重点学科4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20个,硕士点7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高校社科联66家。在传统优势学科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兴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各级重点学科逐步增加。

二是基地与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5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7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5个。学科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其中浙江工商大学承担的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在全国16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其中发展指标排名第一,成果指标排名第二。

三是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快速增长。十年里,全省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经费从2001年的0.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4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6%,总经费达到28.55亿,其中“十一五”期间为21.01亿元,占总经费的74%。在2001—2010年的十年间,纵向课题经费从0.42亿元,增长到2.82亿元,增长近7倍;项目总数从3421项,增长到7211项,增长了1倍;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从41项,增长到115项,增长了1.8倍;项目经费从0.14亿元,增长到1.54亿元,增长了近11倍。横向项目从869项,增长到2187项,增长了1.5倍;项目经费从0.39亿元,增长到2.8亿元,增长了6.2倍。成功主办了21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571次国内学术交流会议,我省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是科研队伍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高校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活动人员1757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59人,副教授4290人。一大批学术带头人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30人。海外“千人计划”引进人才2人。

五是社会服务不断拓展。浙江省各高校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十年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3292项,当年项目经费合计11.76亿元。提交有关部门研究报告8831份,被全省各级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839份。2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30多项研究成果被省部级部门采纳,近100项研究成果被地市级部门采纳,在为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回顾十年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中人文社科类比例超过40%。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主要领导多次就建设经费的安排与使用进行沟通协商。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同志,就“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方案制定、制度创新、梯队建设以及创建学科特区等作出重要批示。在学科遴选时,各高校对学科带头人、方向负责人的工作条件、平台建设、科研助理、梯队人员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学科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统一思想认识,在资源上给予优先满足。

二是平台保障。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突出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如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高校首家成立的综合性非洲研究院。目前,非洲研究院已经与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商务部等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省委书记夏宝龙等领导曾亲临指导并予以高度评价,美联社、路透社也对非洲研究院的工作予以关注。

三是服务地方。学科建设的活力,在于与地方经济与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积极参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在服务经济过程中,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科活力;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丰富科研内涵;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实现人才、资源、信息、思想的共享,使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的《〈水经注〉校释》获2003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以《〈水经注〉校释》和《〈水经注〉校证》为代表的《水经注》研究系列,被认为是作者半个多世纪郦学研究心力之结晶,是郦学研究中工作量最大、校注内容最繁重的研究,也代表了当今《水经注》整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2)浙江大学田正平、肖朗教授的《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田正平、肖朗教授的“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以宏阔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视野,对百年来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及经验教训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3)浙江大学曹锦炎教授的《甲骨文校释总集》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曹锦炎教授的《甲骨文校释总集》,对所有发表的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资料,从拓本着手,对照旧有的释文,作全面校勘,并重新写定释文,是迄今在甲骨文著录、编集方面最为完备的著作。全书卷帙繁多,共20卷(20册),多达500余万字。

(4)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的专著《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从宏观上梳理了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历史嬗变,发掘与阐释了西方文学深层人性意蕴,深化了我国对西方文学中人与人性问题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文学人学问题的著作,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对正确、深入认识西方文学的人学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10余家报刊发表了书评,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5)浙江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学论》(三卷本)获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一等奖。本书以现代教学为出发点建构了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原有体系的突破。在世纪转换之际,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科具有奠基作用,对我国教学实践具有导向作用。“该书是近年来教学论领域的鼎力之作,为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教学论研究的视野,其学术价值和指导教学实践的价值将逐步得到彰显。”“本书的出版,对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对于学术研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即将进入教师职业领域的广大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和集中的学习资料选择。”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依托“十一五”期间的2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引导相关高校自主选择建设学科,把政策覆盖面有计划地放大到该一级学科领域内的若干二级学科,将学科建设的战略着眼点由二级转向一级,整体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共建设19个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每年每个学科财政资助100万元,建设周期为5年,共需资金9500万元。经过5年建设,取得一批重大创新型成果,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重要平台,总体达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水平,进入国内同类一级学科前10%。

(2)建设300个省重点学科,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占30%,人文类学科每个学科每年财政资助12.5万元,建设期为5年,共需资金5625万元。通过科学规划和重点建设,使浙江省高校的学科特色更加明显,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队伍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多数学科能引领省内同类学科的发展,一批学科具备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的基础。

(3)高校给予一定的配套学科建设经费。为使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不减,同时使有限的资金培育更多的校级重点学科,扩大学科建设面,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点学科建设中,各高校每年按不少于50%的比例进行配套。

(4)浙江省高校将在人文社会科学团队建设、智库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和经费保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机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活跃、服务广泛、科研成果丰富、人才辈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