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最美丽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最美丽的教育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年加盟万里教育集团,2001年3月被民主推选为校级领导,由集团党委任命为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党委书记,2003年5月任校长兼书记。在教育思想上,他倡导个性化教育并欣然付诸实践。我在宁波感受到的最大的差异就是南北两地不同的教育特点。这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就是宁波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单这一点,我就更享受在宁波工作。这也对我后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启发。谈到个性化教育,袁校长很有感触

人物名片

湛江,男,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高中)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名校长。宁波市中语会副会长,兼任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特约教师培训专家,长三角“新语文圆桌论坛”的主要发起人。1996年加盟万里教育集团,2001年3月被民主推选为校级领导,由集团党委任命为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党委书记,2003年5月任校长兼书记。他经历了学校从三级、二级到一级省重点中学的创建过程。在教育思想上,他倡导个性化教育并欣然付诸实践。他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当我们敲门走进校长办公室的时候,看到的是袁校长一脸的和蔼和微笑。和我们一一握手并自我介绍完之后,校长很亲切地带着我们入座,给我们泡茶,热情招待。在我们讲明来意之后,校长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反而很关心地问起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在宁波生活习不习惯等,这使得我们的谈话氛围顿时变得温馨了。随后,袁校长跟我们谈起了他开始任教以来的教学经历。

我做老师的历史大概要比你们的年龄还要长20年。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没有高考。直到“文革”结束才恢复高考制度,我正是在那个时期做了老师。说来好笑,我有机会留校,不是因为学习成绩有多优秀,当然也不是因为家庭背景,而是因为我那个时候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成绩,所以留了下来。我任教的学科是语文,好在我最大的兴趣不仅是打球,还有读书。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才16岁,我的学生中许多跟我都是同龄人。

在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努力要摆出大人的样子。所谓师生,其实就是上下届同学,平时每天一起打球,上课时他们直接叫我的名字,有时甚至叫我的小名,如果我不严肃一点,很难镇得住那些调皮的学生,所以当时就总想变得更像老师一点。可是努力归努力,学生们才不理那一套,照样嘻嘻哈哈,我越装腔作势,学生们越是笑得前仰后合。第一次上课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老师的威信不是靠威严树立起来的,而是真诚和信任,在这个基础上,你要有东西教给他们,才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你在他们心目中才有地位。

袁校长与笔者亲切地交谈,分享过去教学生涯中的趣事

当时的老师教书毫无压力可言。在“文革”时期,没有教学质量这一概念,没有分数的压力。我们上学的时候参加体力劳动比较多,比如每天放学以后,放牛、割草、砍柴都是常规作业,遇到麦收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学校要放假全程参加农业劳动。当老师也不例外,但老师与农民的不同在于,老师参加农业劳动是季节性的,属于支援性质,没有纯粹的农民那样苦和累,生活节奏还是有规律的,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坚持自己最爱的读书和打球的兴趣,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那个时候当老师的动机还没有达到立志要做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或者说成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的地步,只是青年人寻找理想的一条出路而已。至于真正爱上教师这个职业,是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事实上,教师是能够让你释放全部智慧和能量的一种职业,当你懂得热爱这种职业的时候,你才会为它倾注全部热情。

袁校长回忆他自己为什么当老师、第一次上讲台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回忆对于袁校长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接着,袁校长与我们分享了他之所以从河北来到宁波的原因以及他刚到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担任首届班主任时的故事。

我出生在北京,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河北,那个时代(“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是一种席卷全国的潮流,我在河北上学、工作20年以后,许多知青陆续返城了,按照当时的政策,我有机会回到北京,但是我的爱人和孩子回不去。我们都是非常重视家庭的人,恰巧当时宁波有人才引进政策,所以我们夫妻双双来到宁波,加盟了万里国际学校,开始了新的教学历程。我在宁波感受到的最大的差异就是南北两地不同的教育特点。北方注重师道尊严,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比较强。南方就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交流,老师不能高高在上,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如今我在宁波也待了将近20年了,觉得宁波的教育是比较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因此在教育思想和策略上它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就比较强,最权威的概括就是“构筑服务型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就是宁波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单这一点,我就更享受在宁波工作。

1996年,我担任了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第一届高中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当时学校还处于初创阶段,不太有高分的学生报考这所还没有任何教学成绩的学校,所以这个班级当时只能在中等偏下的生源中招到29名学生。面对万里的这批“宝贝”,尽快发现这些学生在个性上的特点,整合他们的资源,设法将他们各自的优点呈现、放大、迁移和辐射,来抵御、化解他们自身的不足,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带班的一个基本思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视野中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可爱,其中有一位“大头男孩儿”,他的成长轨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开学那天,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到了,除了俞磊。入学材料上,一张表情冷漠的大头男孩的黑白照,那双超过他年龄应有的成熟的眼睛似乎在提示我: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直到后来,一个大头男孩闯进我的视野,自己背着行李走进教室。“俞磊,”我微笑着迎上去,替他拿下行李,“家里没人来送你吗?”“没有,不需要,我自己就够了。”他的表情很平静,像大人一样说话,不像是跟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这是俞磊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为班级做过很多事,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室后边他创意的板报专栏“大头的眼睛”了。我们班29位同学通过他的“大头的眼睛”都上了墙报,他对每位同学都做了个性化的挖掘,每一位同学都因为自己成为“公众人物”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班级也因此变得更加团结。这也对我后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俞磊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现在已是一位知名律师。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什么是彰显个性,什么是拒绝平庸。

谈到个性化教育,袁校长很有感触。因为在个性化教育的推动与实践过程中,袁校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们有了巨大的进步,袁校长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

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个叫小玫的女孩,上课总是安静不下来,她常常手里拿着个东西玩,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一把小刀在书桌上搞“创作”,书桌、座椅甚至墙壁上,常常留下她“创作”的痕迹。因此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多次找她谈话,效果甚微。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玫的自信心每况愈下,整天没精打采的,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玫走进了学校的版画室,她一下就被版画室中陈列的精美的版画作品吸引住了,看到版画小组同学手中拿着刻刀专心致志搞创作的样子,小玫的眼睛绽放出渴望的光芒。这一切,早已被站在旁边的版画老师韩老师看在眼里,他微笑着对小玫说:“如果你喜欢,可以加入我们的版画小组。”从那一天开始,小玫第一次拿起了刻刀。在韩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玫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版画上,一有时间就往版画室里跑,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千刀万刻才能成型,小玫却乐此不疲,她的版画创作渐入佳境,不仅在技巧上进步神速,而且创意独特。不久她的一幅以家乡风物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在全省获得二等奖,而且还发表在一家省级报刊上。小玫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重新建立了自信,老师也由衷地祝贺并鼓励她,果然她各科学习成绩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小玫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美术老师始终配合默契,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终于使小玫从精神状态的低谷中走了出来,那一年高考,小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小玫的成功看似出于偶然,但这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就是万里国际学校一个典型的个性化教育的真实案例。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我所关注的个性化教育,不只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确切地说是一种教育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教育观念。一个人的长远发展,需要有健全的个性,而个性是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发展的结果。忽视个体的兴趣和爱好,没有个体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培养健全个性的人是一致的。就好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判定的“这一个”不是“那一个”,“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这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前提。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不应该只是出现在书本上。

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天赋,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就此而言,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概括: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寻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发展并走向成功的教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并努力追求的个性化教育。

我始终相信,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应用于实践中才是硬道理。因此,万里国际学校的孩子都有一个“个性化教育档案”,它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资料、学生的个性分析、学生的发展设计、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的成长记录除了教师的单边活动,还必须有学生自己的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参与自己成长的设计中建立崇高的使命感,学会对自己负责,这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会产生终生的积极影响。另外,“导师制”也是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抓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帮助学生建立人生规划,帮助学生发现长处。导师之间也会定期碰头,共同分析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共同研究学生的潜在优势和教育艺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通过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这是老师和家长最希望看到的。我们坚信,个性化教育是最美丽的教育;我们预言,个性化教育在未来的社会中一定会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奇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而袁校长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正是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天性的机会。针对不同的人就应该要有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赋予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当提及对未来的展望与规划时,袁校长表现出的是一份自信与热情,这让我们看到了袁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期待与信心。

任何一个有职业意识的老师、一个有教育思想的管理者都会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规划。从一名老师的角度出发,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种欢迎不是那种拍拍手、献束花的欢迎,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喜爱,我30年前教过的学生,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我跟他们的关系就好比家人,有的时候甚至比亲人还要亲近。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名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有影响的老师,在我看来就是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幸福。从一名校长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我能和我的团队一起打造一个与当今社会相匹配的现代化的、有特色的学校。我们学校的核心思想就是打造个性化教育,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潜藏在自己身体内的小宇宙,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我作为校长最大的希冀。比如说,竞赛辅导与选修课,这是学校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两种最常用的形式。竞赛为某些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学生未来在专业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是学生的乐园,学生的天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包括情感与动机、行为方式、治学精神,等等。选修课不仅让学生“修有所乐”,而且“修有所获”。当然,我所说的个性化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员工、老师,等等,希望在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如果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舞台,人生就会很精彩,学校就办活了。

笔者认真倾听袁校长对“教育梦”的具体阐述

我只是一名老师,一名校长,谈不了什么很大的中国梦,我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周围的小环境产生一些影响,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服务,使得师生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质,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原本缺少信心和希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教,能够使他们建立自信,有所进步,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一些。让学生变得越来越阳光,而不是越来越痛苦,让我们的老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这就是我个人的一个教育梦。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袁校长朴素的外表始终充满热情,充满自信,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在一步步的筑梦教育历程中,经历着一次次的考验与挑战,这使得袁校长变得更富有激情,更富有理性。此刻的他,认为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文/图:余印印 余丽美

指导老师:周 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