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密苏里新闻教育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引领者

密苏里新闻教育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引领者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密苏里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发源地。历史给出的判断是:密苏里新闻教育是公认的世界高水平的新闻教育!李建新: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新闻学院,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新闻院校之一,是世界各国新闻教育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密苏里新闻教育对于中国早期新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密苏里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发源地。这个位于美国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远不及美国东西海岸发达的地方能够诞生世界新闻教育的引领者,而且保持百年多时间的引领地位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谜,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历史给出的判断是:密苏里新闻教育是公认的世界高水平的新闻教育!所以有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总的说来介绍多于剖析,照搬多于梳理,针对当代密苏里新闻教育的研究更是欠缺,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和通过一些数据库搜索的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实证研究密苏里新闻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对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无论是文明的比拼还是学术的交流,平等对话非常重要。倾听对方、学习对方、称赞或者否定对方的时候,也不忘表达我们自己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创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认知密苏里,才能真实客观地展现密苏里,也有助于对方以更认真的态度和我们进行对话、交流。

媒体以及学术期刊似乎也对这个研究感兴趣。《新闻与写作》《中国记者》《新闻大学》《中国传媒报告》《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与传播专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发表过本人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展开了对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多维立体解读,但能够比较准确回答密苏里新闻教育是“世界新闻教育的引领者”这个问题的,是我访学归来之后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百年密苏里新闻教育的金字塔尖”。

以下文字就是我与《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对话。

《中国新闻出版报》:不少国内外学者都研究过“密苏里新闻教育”这个课题,也以能体验“密苏里新闻教育”为荣。您能否介绍一下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特殊地位?

李建新: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新闻学院,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新闻院校之一,是世界各国新闻教育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其创办者威廉不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而且制定了最早的《记者守则》,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新闻工作者共同遵守的条律,被称为“永不过时的《记者守则》”。密苏里新闻教育的精髓和核心是“密苏里方法”(Missouri Method)。一百多年来,“密苏里方法”得到了世界认可,其要旨是“学习新闻和广告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践”。这个定义微言大义,引导着密苏里新闻教育不断实现超越,始终引领世界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密苏里新闻教育对于中国早期新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中国最早的两所新闻系——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和燕京大学新闻系,就是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帮扶下建立的,两所学校的课程甚至照搬自密苏里,它们两个学校分别与密苏里新闻学院有互换学生和互换教师的“互动”。1924年燕京大学新闻系初创时,密苏里新闻学院不仅向燕京大学新闻系派出了教师,当时的系主任也由密苏里的教师担当。民国时期,许多从事新闻宣传的人也都在密苏里学习过。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访学期间,它的哪些教育模式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建新: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历史,遵循历史规律。在密苏里新闻学院,铜像、雕塑、照片、图示、电子显示屏等随处可见,它们所表现、昭示和传播的是该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该院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历史传统。所有这些内容给来到这里的人以历史的教育,并使其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汲取成功的经验。

二是标高自求,恪守道德标准。该院对教学和科研的要求都比较严格甚至苛刻,任何一个企图蒙混过关的人都不可能在这里侥幸得手。这里的老师坚决杜绝抄袭、剽窃等可耻行为,每个老师在讲第一节课时都把学术要求和道德标准告诉学生。一旦有类似情况发生,老师无一例外被开除,学生被退学。这项严格的道德和学术标准使该院保持了很好的学风、教风以及研究风气。

三是方式多样,彰显个性特质。他们的课堂有教室、报社、实验室等,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坐在桌子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可以抱着电脑看邮件、收集资料。但有一点教师必须做到,即教给学生的一定是自己研究并深有体会的内容,要有教师自己明显的特质,否则讲一些“大路货”,学生查资料、看书就能够得到的知识,还听老师的课干什么?而学生在考试与考核时,也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内容,学院就是要培养他们新闻职场领域最基本的素养。

四是教授治校,非常尊重学者。密苏里新闻学院中的教师基本有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三种类型。重大问题要由教授委员会决定,助理教授、副教授是进不了学院的管理层的。教授担负一定的管理工作之后,也有具体的目标考核。学院的行政化氛围淡薄,教授的话语权比较重,基本没有中国高校新闻教育中越来越严重的官场陋习和政客掌权,学者、教授受气、受打压的现象存在。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美国所有新闻奖项中,有密苏里背景的获奖者最多,因此这里被称为“美国记者的摇篮”。据您了解,密苏里新闻人才机制有什么特殊性?

李建新:在美国乃至世界新闻界,有“密苏里帮”一说。这个“帮”不是惯常理解的拉帮结派,而是指密苏里新闻人在新闻界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在美国新闻学界、业界甚至政界,都有密苏里新闻人的显著存在,似乎这是一个强大的帮派。创造、支撑、维系这个帮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新闻教育。密苏里的新闻教育特别注重实战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比如,由密苏里新闻学院负责或主办,面向社会的公共媒介共有7家,这些真正的社会媒介既是媒介经营管理的实验平台,又是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已经培养了不少固定受众。我曾经选择了一门名为“媒体战略”的课,其间一位美国学生(硕士生)经常和我探讨有关的问题。突然有一天,我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看到她在做新闻直播的主持人,我大为感慨。她告诉我,她的不少同学也干过相同的工作。“有能力你会上,没有能力,这里的教育和培养机制也会给你创造一些机会来提高你的能力,直至你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她这样告诉我。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是这种亲历使您在采访新闻学院院长时提出“是新闻学院还是媒介集团”的采访主题?

李建新:是的,“是新闻学院还是媒介集团”是我采访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的题目。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该院不仅有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也有网站、新型媒介组织、广告公司和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媒介集团应该具有的东西,该院基本都具有,因此我感觉它更像一个媒介集团。事实证明,我提了一个他非常感兴趣,却从来未被问到过,而他自己也没有意识或考虑过的问题。因此,他认真看了我的采访提纲,进行了精心准备,并把已经约好的采访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延长至两个半小时。后来,他还给我提供了一些书籍以作补充。目前,我国所有的新闻传播院校中还没有哪一家具备“媒介集团”的初态。因此,这样的提问和相关内容的引荐,可以给人一定的启发。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点设置已超过1000家,密苏里的新闻教育能为我国的新闻教育提供怎样的借鉴?

李建新:一个世纪的岁月更替,“密苏里方法”的核心内涵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学院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而逐渐扩大实践的平台,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出现,学院就拓展出一块媒体的实践平台。学院不仅保持了与社会公共媒介的无缝对接,而且保持了研究方面的优势,在寻求社会合作、招募社会资金、完善实验平台等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这都是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养分的。密苏里新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国新闻教育院校寻找和密苏里新闻教育的一一对应关系是不现实的,但完全可能在与其对视中发现自己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

以下内容是配合《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专访文章而配发的专家议论,与文章同期刊出。

【王文感悟(《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大多数新闻学教师都没有长期的一线记者编辑经历。我去高校讲课,很多学生反映,专职老师讲得很枯燥,从理论到理论,问实际问题常常语焉不详。媒体行业中新闻系毕业生比例不高,真为中国新闻学专业的前途担心。可否有“教师借调制”,新闻学博士毕业任教后,到媒体借调两到三年再回去教书?

【北大媒介观察(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硕士(MJC)出品)】James W.Carey认为新闻学不等于传播学,新闻教育必须遵守三条原则: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不等同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和广播;新闻学作为独立社会实践学科,不能与传播或者媒体混淆;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郭大为(George,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很多人在微博上批评新闻教育,坦率说,没有历史和哲学思考以及知识储备的“资深新闻人”不过是熟练的高级技工而已!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业界和学界都要谦虚,新闻学界有此类问题。有一个媒体出身的本科学历教授,总是说一些博士不会写导语。我要问:写导语难,还是写博士论文难?以我之见,新闻教育好坏是看有没有恰当的价值观,是否看到新闻学与民主法治之间的关联。

【棉蓝】新闻教育是1/4的时间教你写作、采访、编辑等专业知识,用剩下的3/4的时间去认识你所生存的世界。

【Progent(媒体研究工作者)】新闻教育,是一个“学”与“术”相互高度融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新闻教育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从普利策那个时代就开始了,记者和报人要摆脱匠气,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最基础的人文渗透和理论修养。发展到后来出现的新闻专业主义,和这个有必然联系。

【顾宜凡(BON蓝海电视台董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长此以往,不但误人子弟,而且贻害行业生态。真实的案例是课堂求之不得的素材。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既热闹,又理性。我们要拒绝的是枯燥和平庸,而不是实践性和趣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