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美育陶冶情操

以美育陶冶情操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人们把“礼教”和“乐教”结合在一起,相提并论而称为“礼乐文化”,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乐为教,来教化民众。同时,“《乐》以发和”,所以,礼乐文化的教育作用,其美育功能是让社会和谐,让人们快乐而有节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原来搜集的诗歌有三千多篇,以后孔子对《诗》订正乐曲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而形成了今天的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的《诗经》。

在《论语》中,孔子的美育思想得到了完美而深刻的表达。

过去,人们把“礼教”和“乐教”结合在一起,相提并论而称为“礼乐文化”,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乐为教,来教化民众。

远古时候,人与禽兽为伍,不知礼仪。《礼记·曲礼》中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育,使人以为礼。”这就创制了礼仪,以礼来教人,使人有礼,就自觉地区别于禽兽,从而走向了文明。圣人的历史功勋就在于“为礼”和“教人”。圣王和圣贤的治世目标就是建立大同世界,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

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礼乐文化的性质和作用。

礼乐教化的“乐”是指人的心声,人的感情。按照孔子的说法,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等,都是属于“声”;而人创造的乐曲则为“音”。人们欣赏音乐,超越了天籁之声,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所以《礼记·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而这些“音”当中能提升人的道德,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就称为“乐”,所以“德音之谓乐”,这就是礼乐的“乐”。

《论语·学而篇第一》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同时,“《乐》以发和”,所以,礼乐文化的教育作用,其美育功能是让社会和谐,让人们快乐而有节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上面关于“乐”的美育作用的论述是实事求是的,是无可指责的,但是是不完全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

孔子说:“用《诗经》来激励志气,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来完成人格修养的社会之治。”应该说:诗教、礼教、乐教三者合一,我们姑且叫作诗礼乐文化,才是完美的美育。

《诗》本源于民间歌谣。大概在西周前后,官方有专门搜集诗歌的人到民间“采诗”,然后记录下来;或者由宫廷乐师编写,再配上朝廷音乐,伴上舞蹈表演。

孔子自己曾经说过:“我自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归《雅》,《颂》归《颂》,各归于适当的位置。”原来搜集的诗歌有三千多篇,以后孔子对《诗》订正乐曲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而形成了今天的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的《诗经》。在古代,《诗经》三百零五首,都是能唱的,不同诗配有不同的乐曲。《诗经》的风、雅、颂中,“风”是各个地方的民歌,而奏于朝曰“雅”,奏于庙曰“颂”,这里指《雅》《颂》的乐章内容和曲谱都得到了孔子的整理、订正,而教之于徒,传之于世。

“诗言志。”其实,“诗”这个字就是一个形声字,是“言”和“志”的合体。可见,《诗》的文学、音乐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联的教化人的教科书,它与音乐结合起来,就有了“诗教”和“乐教”的性质了。

孔子的“乐”教思想,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