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孔子

教师招聘常考人物孔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北宋初年,山东出现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泰山书院。石介有感于儒学的衰落,守制期闸“以《易》教授于家”,名闻山东。

9月28日。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诞生。

那个时代,被1900年后的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在中国,有孔子;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在以色列,有犹太教先知;在古波斯,有琐罗亚斯德;在印度,有释迦牟尼……

在中国,是因为孔子开启了一个时代,还是因为那个时代塑造了孔子?

雅斯贝尔斯是这样说的:“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惰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1]

这是一种力量。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他批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

这是一种同一。

再论孔子,我们相信他能够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的力量;再论孔子,我们相信人始终创造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相一致。

(一)

有学者将中国大师(包括教育家)涌现的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民国时期,我们也可以循着这样的脉络追寻山东大地上的教育家,探访山东大地上的教育。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在文化思想领域给予他再高的地位和赞誉都不为过。然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们身边。他继承“三代”,积极“入世”,终生“为师”,儒泽“千载”。精神力量与实践基础相结合,延伸到文化与教育的血脉中。

探讨教育绕不过孔子,探讨山东教育要回到孔子。我们还是更关注作为教师的孔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有教无类。”

……

这不仅是教育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孔子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他以育人为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编订教材:《礼》《乐》《诗》《书》《易》《春秋》。他寻觅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留给学生精神财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之后,在那个时代,山东大地上能够被历史作为教育家所记载的当属“亚圣”孟子和“劝学”的荀子

孟子于孔子后百年出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与梁惠王、齐宣王两位大国君主的对话可以看作是他的教育实践,“仁者无敌”的思想展示无余,“经济政策”“仁政治国”“克制欲望”“人心四端”都是他所关注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

战国时期山东大地上的另一位教育家荀子,他五十始来齐游学,长期在著名的稷下学宫任祭酒,留下了关于学习、修身的不朽篇章: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

不仅仅是荀子,还有更多的大师曾在那个时代云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著书论辩,成为百家争呜的时代标签。

在汉唐盛世,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积淀都达到了时代顶峰,教育的发展随之呈现出蓬勃壮大的态势。在山东,叔孙通、匡衡创立了不可磨灭的教育功业,兰陵人王良曾“教授诸生千余人”;高密人郑玄“学徒常数百千人”,虽遭遇党祸被禁锢,仍设帐讲学达二十余年;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经典著述《颜氏家训》则更是被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宋代以来,封建制度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恰恰是这个时代,成为教育家涌现、教育创新探索的重要时期。北宋初年,山东出现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泰山书院(有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之称)。

而泰山学派、泰山学院的代表性人物“宋初三先生”——“泰山先生”孙复、“狙徕先生”石介(泰安人)、“安定先生”胡瑗更是名冠一时的教育家。

其中,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他“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范仲淹也评价说“介刚正,为天下所闻”。后石介因丁忧回山东,躬耕于狙徕山下,以《易》教授弟子,从者甚多。鲁人敬重其学识风范,故因其所居之山,尊称他为狙徕先生。

石介有感于儒学的衰落,守制期闸“以《易》教授于家”,名闻山东。景佑二年(1035年)开始,石介在泰山聚徒讲学,并邀请学者孙复到泰山主持日常教学工作。孙复曾于景佑元年(1034年)拜访过时任南京推官的石介,两人一见如故,互引为知己。接到石介邀请时,正是孙复人生最潦倒失意的时候:科举再次落榜,家贫以致无法安葬去世的父母。而到泰山教学,既能解决生活困难,又能实现自己振兴儒学、维护圣人道统的理想,于是就欣然接受了石介的邀请,由一落魄书生一跃而为书院主讲,开始了近十年的泰山讲学。景佑四年(1037年),孙复、石介两人在泰山之阳建学舍,孙复名之曰信道堂,并作《信道堂记》:“予丁丑岁秋九月做堂于泰山之阳,明年春,堂既成,以是道处是堂,故名信道堂”,称其志在发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不久信道堂因故迁到泰山栖真观,规模扩大,建制逐步完善。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作《泰山书院记》始称为泰山书院,说他“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构堂,聚圣人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并认为,孙复“上宗周、孔,下拟韩、孟”,尊其为泰山先生。[4]

“宋初三先生”开理学之先,具有极高的学界地位与教育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从山东聊城走出去的教育家傅斯年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在台湾大学,有一个傅园,是为纪念傅斯年而建。傅斯年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作为教育家的傅斯年,发表了《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等若干文章,其思想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考查一所学校成功与否,一要看学生是否有使用课本知识的能力,二要看能否把日常生话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教育不能独立,学校就不可能办好。政府的责任,一要磅保教育经费的独立,二要保障校长和教师的地位,三要在教育管理上采用文官制。

教育之整顿,学风之改善,其关键皆自上而下,都不是自下而上。

学生大多数都是好的,政府只有“把教育部建设成一个有技术能力的官厅”,并选择有人品、有见识、有资望的人去当大学校长、教育厅长和教育局长,才能把学校办好。

傅斯年在代理北京大学校长期闸,坚决拒绝“伪北大”教员继续留任,坚持“民族气节”“正是非,辨忠奸”,将汪精卫时期北京大学的教职员全部开除,学生学籍和学历都不承认,要先补习才能参加学历甄审入新北大。

1950年12月20日,积劳成疾的傅斯年突发脑溢血逝世。台湾大学为纪念傅斯年奠定台大发展基石,特地在实验植物园建造一座罗马式纪念亭,亭中砌长方形墓一座,墓前立有无字碑,修有喷水池。园中有兵工署捐赠的一口纪念钟,上面铸着“敦品、力学、爱国、爱人”8字校训。人们把台湾大学校园内的这个地方叫作“傅园”,把纪念钟称为“傅钟”。值得注意的是,这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原来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而今天,在山东大地上,教育事业正在以伟大的复兴之势在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开始引领全国的教育改革路向,一大批名校、名师也在挥洒着自己的智慧和激惰,承续历史、开创历史。

(二)

古往今来的山东教育都是以其文化内涵、大气磅礴而影响着时代的发展,透视历史,观照今天,我们能够找到山东教育可以提供的成功密码,提取出足以供我们思考、批判的价值力。

1.本体是人:守望道德的高地

教育是人创造的。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也是康德的墓志铭。

在山东教育史上,从孔子的“克己复礼”、曾子的“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舍生取义”,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无不在追寻心中的道德大义和民族未来。尽管说法不同,其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却都集中在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关注与担当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个人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后,他眼前所呈现的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重重困难,而是一幅幅美好的画卷。此时,人的发展往往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伟人如此,常人亦然。让人参与,学生和教师成为行为主体,这是先验性的要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我们不仅到处可以看到人,而且可以看到的是人的发展,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前提是对人的回答。在这里,人是实践中的人,是在实践中获得发展的人,离开了实践,只限于精神层面是不能够获得真实的发展的,而且,即便是精神层面的发展也是与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的。不仅如此,人类的知识、智慧都是由人所创造的,在传递、继承人所创造的知识与智慧的过程中,人必然会与其具有“此岸性”,会与这些知识和智慧处于“一致”的状态,学习是内化的,不是外铄的。

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来看,教育也是一种经历,没有生命的经历和历练就没有教育发生,这就是教育的过程本质。现实的经历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作为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往往存在于精神和历史的层面上,很多时候和学生的人生体验不一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创造这种一致性,让人的发展与人类的成果形成一致。

2.先知先行:实现于自我超越

先知先行者,从古至今。

今天,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山东省的许多地区、学校、教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经验。区域如潍坊,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的话来说,叫作“山东经验,潍坊模式”;学校如青岛二中的自主发展,青岛三十九中的特色发展,临朐海尔希望小学的课程建设,利津北宋一中零作业背景下的改革;教师如王岱、刘建宇、张利平、王冬梅……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管理者,应从不断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和职业认同感入手,让每一位教师在快乐中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潜能。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人感到受尊重和能够自我实现,才能从内部激发发展的欲望。作为教师,教学在其人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让教师生命更有意义、更快乐、更幸福,在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生命的激惰和活力,就必须把教师引领到研究的路上,让教师成为思想独立的研究者。

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校长只有创造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并给这些好教师、名教师不断创造更大的舞台,教师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不断寻找更高的发展定位,由此带来的是一个区域、一个学校会充满朝气蓬勃的发展活力。筒单地说,一定要让好教师、名教师有出路!

3.敬畏规律:教育与人的双重肯定

今天,更多的学校、教师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

“蓬生于麻,不扶而直。”在适合自己的教育里,学生才能够快乐地茁壮成长,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科学头脑、广泛兴趣、创新能力以及笃实、守信、和善、包容的人。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最根本的一点是敬畏教育规律。

规律在哪里?当然不是寻找真理式的论断来供奉,不是停留于表面上,而是在于将自己认可的有益于教育发展、有益于学生的事惰做出来。规律不仅仅是大道理,是哲学思维,是心理学前沿理论,而是关注学生的阅读,丰厚学生的人生底蕴;关注学生的视野,联通整个信息世界的力量让学生面向整个世界;关注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一生必备的创造力。

校长有教育家的惰怀,教师有教育家的智慧,每一位创立自己教育业绩的实践者理应都是具有哲学思考力的,是敬畏天地、敬畏人道而敬畏规律的。

《中庸》中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修身”一事,是从“天道”“人道”“亲缘”“孝道”化解而来,因为没有更高远的境界,单纯的行动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这就是人本思想,“人本”是思想,也是规律吗?为什么不是呢?

孔子从没有把人失落了,于是他不在意争执,而在意作为。在他的教育价值取向中,学科是人的学科,教学是人的教学,社会、政治、经济也是人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这才是规律。

历数千年的教育传统,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对学生的关注,无论是宏观教育体系的发展、学校教育价值的延伸,还是学校内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学生指导,山东教育以学生的自主、主动、超越自我的学习为核心,这也是他们无限切近于规律的必然取向。

今天,在齐鲁大地上,一批名校长、名师正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之路上,与时代一起成长。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敬畏,留取下来构成我们对教育新的探索与尝试,这就是这套书系的初衷。

我们愿意与老师们一起切地行走,在教育的芳草地上寻找面向未来的种子。

齐 健

【注释】

[1]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吕建强.石介与泰山书院[J].煤炭高等教育,200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