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招聘是公平公正的吗

教师招聘是公平公正的吗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全体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的教育公正不能满足于“外表公正”,而应该达到“实质公正”,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质。

教育公正的确立

教育公正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伦理观念,它的确立既受社会历史条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水平。

(一)教育公正的内容受社会历史条件、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存在很大的差别,社会教育制度不利于劳动人民的子弟,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因而教师的教育公正往往受到限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事业是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的,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尤其是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全面实施,绝大部分适龄儿童少年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为教师公正平等地对待和评价绝大多数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全体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我国人民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日益得到提高,这为教师履行教育公正提供了经济政治基础。

(二)教师掌握教育公正要以全面深刻认识学生为基础

教育公正并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品质作出公正的评价,一律平等地对待,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外表公正”。教师的教育公正不能满足于“外表公正”,而应该达到“实质公正”,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质。“实质公正”就是指教师不但要实事求是评价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品质状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从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角度客观公平地评价、对待每一个学生,选择公正合理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手段。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片面强调一律平等,则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从而违背教育公正。

(三)教育公正的确立还有赖于教师个人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育公正要真正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除了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对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外,还取决于教师个人伦理道德觉悟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坚持真理

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真善美理想人格的重任,应该是真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不但要向学生传播真理,而且还要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过程中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价值和意义。坚持真理包含着修正错误。任何科学知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教师要对所授知识进行严格的审视和鉴别,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科学而准确的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难免会犯错误,一旦出现过错,教师就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承认,坚决改正,而不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知错不改。不然,就会误人子弟,也会损害教师的威信。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中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教师要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美丑、真假,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的社会心理和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教师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讳莫如深,或从主观出发恣意评论,甚至采取极不公正的态度,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有可能把学生引上邪路。

另外,坚持真理还要求教师在解决各种问题、处理各种关系时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真理作为根本标准,而不能采取主观主义的态度,随心所欲。

2.秉公办事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尚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竞争往往又不能都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些社会不公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思想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以坚定的道德信念坚持真理,抵制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提倡公平竞争,共求提高发展。

秉公办事,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对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能公正处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思想工作者在处理一些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如选举学生干部,批卷评分,评定奖学金,考察学生入队、入团、入党等,要尽力做到公平合理,不徇私情,否则,就会侵害学生的切身利益,玷污教师的形象。

3.赏罚分明

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校规、校纪的约束,而校规校纪的约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奖赏和处罚是实行严格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抑制歪风,树立正气,奖赏和处罚都是必要的。但只有做到奖赏合理、处罚公道,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造成恶果。

奖赏和处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奖赏是从正面给人以教育,鼓励先进,树立正气;处罚是从反面给人以教育,督促后进,抑制歪风。教师对这两种手段运用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在赏罚分明的同时,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不能前后不一、因人而异,以免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正。教师只有公正地使用这两种教育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为失范,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降低教师的威信。

4.一视同仁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由不同相貌、性格、气质的青少年儿童组成的,他们在家庭出身、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对待这些不同的学生,公正的态度就是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决不能以个人感情为转移,以学生成绩好差分优劣,以智力高低定亲疏,更不能以家庭出身分高下,尤其不能把不正之风带进师生关系中,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总之,教师只有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和社会的根本利益着想,以培养合格人才、高素质劳动者为最终目标,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内在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到公正无私。

实例研讨

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人生而平等,学生也应得到公平的教育。公平,是教育的起点,一个教师若做不到教育的公平,就不能称作是优秀教师。

——源自日本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公平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日本优秀教师评选标准里有这样一条:一个教师若做不到教育的公平,就不能称作是优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无论自己是否引人注目、是否取得过骄人的成绩,甚至是否遵守学生规则,自己都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关心,这时,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产生由衷的“向师之心”,向教师袒露自己的心声。

日本教育领域认为: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能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他们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案例介绍:

案例一: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弃医习文。在日本7年多的时间里,鲁迅看尽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虐待,但老师藤野先生公平待人的人格却让他敬佩万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次,藤野先生在上评论课时,拿起了一幅讲义图问道:“这张下臂血管图是哪位同学所画?”

鲁迅立刻站了起来,其他同学充满轻蔑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大声地说道:“是亚细亚黄种人的‘大作’!”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不以为然的哈哈大笑声。

但是,在那个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藤野先生却并没有对鲁迅露出任何歧视的神色,反而绷着脸对其他同学说道:“中国人也是人,不要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侮辱其他国家的学生,你们没有资格鄙视任何一个人!”

这句话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鲁迅的心中,并使鲁迅坚定了努力出人头地、改变中国人地位的誓言。

藤野先生训斥完学生之后,便把鲁迅叫到讲台前,用手指着图对他和蔼地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虽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了一些,但是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藤野先生接着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了正确的解剖图,并且对鲁迅说:“以后一定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画。”

整个谈话过程中,藤野先生始终保持着平和认真的态度,既没有因为鲁迅学习上的错误而展现任何的不耐和不屑,也没有因为鲁迅身份上的“与众不同”而露出任何的轻蔑和鄙视。

对于一个像鲁迅这样受尽了歧视和侮辱的民国留学生而言,藤野先生这种公平的对待和关爱,自然会使他感激万分,进而终身受益。

鲁迅后来所取得的成绩与藤野先生对他倾注的无私的爱无疑是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藤野先生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态度,一丝不苟地为一个中国留学生批改作业的行为感染了鲁迅,影响了鲁迅。

案例二:

在美国,学生入小学时,都要测试智商的高低,按照智商的高低分为快慢班。有一所小学有这样一个班级:智商低下的有之,思想不健全的有之,失去自主能力的有之……这个班级因此被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特殊”班级。

学期中间,一个名叫麦琪的老师被调到这个学校来,校长要她担任这个“特殊班”的老师。

通过初步的了解,麦琪知道了这是一个智商最低、老师都最不愿接手的班级,但她并没有因此退却,反而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和管理中,麦琪想方设法地对学生渗透平等、民主、自主的观念。课堂提问时,为了保持公平,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回答机会,她让学生一排一排挨个儿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期结束考核后,校长把麦琪请到办公室,问她说:“你对这些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他们考试成绩竟然比普通班的学生还好!”

麦琪笑着回答道:“那很自然啊!他们的智商本来就比普通班学生要高呀,您不是也说他们很特殊吗?”

“我当时说这个班学生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的患情绪紊乱症,有的智商低下,需要特殊照顾。可是你好像并没有照顾他们,那为什么……”校长不解地问。

“我为什么要照顾他们,他们和普通的学生一样,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公平,包括我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模一样的。”

校长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特殊班”的学生并不特殊,只是自己没有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已。从此以后,校长撤销了“特殊班”。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藤野先生在面对其他同学对鲁迅的歧视时,并不是置之不理,更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教导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他面对鲁迅画错的讲义图,也并没有责骂,而是耐心地给予讲解。

作为教师,对于你身边的“问题学生”,你能做到像藤野先生那样公平地对待吗?

教师要想对每位学生的成长确实有所启发、有所引导,就必须做到尊重、关心他们,理解、体谅他们,信任、接纳他们,以关爱之情、公平之心去感染、感化他们,逐渐建立起一种体现公平的精神教育模式。

公平就像教师的碉堡,教师只要恪守公平的原则,就尽可以躲在碉堡里高枕无忧。要知道,这公正二字做成的碉堡,可是坚硬似铁,牢固如钢,学生是永远攻不破的。

案例二中,麦琪老师改变了一个落后班,创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教育奇迹。而这奇迹,正是公平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会存在这样一群孩子——后进生。由于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形成自卑心理,产生无能感,从而促成孤僻、冷漠等畸形性格。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认为这些学生是“差生”或是“问题学生”,对他们总是嗤之以鼻,不予理睬,那么这样的教师就缺少了最起码的做教师的准则,更谈不上什么人格魅力,自然就会永远被学生拒之于心门之外。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泛爱”的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

案例启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公生明,廉生威”,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的建立,不是靠“老师”这个称谓带来的,更不是靠说教和体罚强迫学生建立的,而是靠教师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自然生成的。

教师的“公平客观”,是理想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人格之一。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

当一个教师用真诚、善良、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对学生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仰慕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教师,甚至是追随教师。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却常常有不公平的教育现象存在。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之下的共同交互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在处理师生关系的矛盾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现象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

(1)不正确的学生观带来的不公平。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虽然身份不同,人格尊严平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学生观的原因,学生在校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因为“顽皮”“好动”,不符合教师脑中的好学生标准,经常受到教师的责罚,并限制其在校的活动自由;有的学生因学科成绩不好,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因而得不到应该享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因特别喜爱某项活动而影响了学科成绩,受到教师的批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好动”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有特别爱好的学生都没有错,这不过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但在僵硬的学生观下,这些行为都需要“修理”,教师要努力地让他们按学校的要求来行事。这样的“修理”对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来说就很不公平,因为教师剥夺了他们按自己成长轨迹发展的权利。

(2)统一的教学标准造成的不公平。现代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的是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用同一个模式,没有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努力程度,而是用分数这一标尺来“一律对待”,这是在不平等起点上强调过程和结果的平等,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3)强调规矩产生的不公平。规范教育无可非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一班中有几十位学生,缺乏一定的纪律去约束,将会是什么样子。但规矩得有个度,不能以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有的学校规矩多得不得了,班里还有一条条细致严明的班规,真要是严格执行只能坐着一动不动。对有些学生来说,众多的规矩抑制了他们的个性。有的学生喜欢把自己穿得漂亮些,可学校规定必须每天穿校服;有的学生没有午睡习惯,而学校规定必须趴在桌上一个半小时不作声。规矩对他们的限制已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4)评价中的不公平。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由于所依据的价值观不同,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等,人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有差别。如根据“听话就是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往往会把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学生评为不守纪律的学生,这对该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二、教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1.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家庭出身不同的学生

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在学校,教师是公平公正的象征,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在工作中,不论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如何,教师都要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公平公正的、是平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平时的生活很简朴,在班里好像有些自卑,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个别学生对他们也显示出一些不尊重和轻视,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苗头,郑重指出。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以后的生活道路,要靠奋斗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平等地对待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家庭的孩子,教师要格外用心,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2.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

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的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当今社会的竞争已经渐渐扩展到了孩子身上,而且在“应试教育”指导下,学生每天面对着的不是无休止的试题,就是频繁的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尽管这样,教师还是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而且对班里的所谓“差生”加以言语上的挖苦和讽刺,使他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造成了学生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极大伤害。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小学时候基础就不够扎实;有的家庭条件较好,周末或寒暑假就找老师补课,所以成绩相对较好;也有的同学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在学习上;等等。虽然表面上看班上所有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时间是相同的,但他们实际参与学习的时间或积极参与学习的时间(学习机会)却是不均等的。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人为地扩大了学生成绩等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反过来强化了师生对这种成绩分布结果的错误看法,使之“固定化”。其结果必然压抑了学生的抱负水平,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破坏了许多学生的自我观念,而教师的挖苦和讽刺,更导致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更是稚嫩的、脆弱的。当教师只注意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或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时,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将是恶劣且深刻的,甚至会使学生在自卑、忧郁、孤僻的性格陪伴下度过一生。而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从教师身上获得人格的尊重而不是不平等的对待,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因此,作为教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不歧视“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奋发精神,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进步程度等多方面给予恰当评价,已是一个不争的话题。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

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实施教育公正的重要内涵。一个语文学习不够好的学生,也许他的数学思维特别活跃;一个文化学习不敏感的学生,也许他的歌唱得特别好,舞跳得特别美,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多多发现他们的长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发展。

3.教师要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爱”是公正的原则,正如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同样要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发展;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实事求是地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公正必将得到真正的实施。教育是神圣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何等的重要!

教育更是神奇的,许多不争的事实说明:一次偶然的教育机会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辛勤园丁的教师,又怎能随意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呢?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写道:爱心无价!我们应细心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保持爱的天平的平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们在公平、公正的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美国俄亥俄州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生在学校里应当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个人必须得到教师公平的对待。如果教师没有公平地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教师受到相应的处罚。

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个人的好恶选择喜爱某些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这样不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有损教师的人格。

作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信赖和尊重、同样的鼓励和期望,会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