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

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近1000所地市级电大分校、近2000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基于多种媒体技术的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主流和方向,成为国家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中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央电大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及其他教

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于1978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的。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近1000所地市级电大分校、近2000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广播电视大学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理念,对于促进中国整体教育发展和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创办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跨越不断发展壮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全国电大系统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性地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探索了覆盖面广、投资少、效果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创建初期,广播电视大学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为缓解改革开放初期人才严重短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0多年来,电大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达到720万人。特别是自1999年实施开放教育十年来,全国电大开放教育累计招生达643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3/4以上,毕业学生318万人,为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09年年底,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在校生有313万,占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的1/10,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广播电视大学从创立到发展,始终坚持追踪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在创办初期,电大利用广播、电视直接授课;20世纪80年代,借助电视技术的发展录音、录像技术被广泛运用。20世纪90年代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注重多种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利用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中央电大和全国各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分校、县级电大工作站和教学点,通过卫星和因特网实现有机连接,共同形成了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方便、灵活、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目前,在教学方式上,电大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单向的广播电视授课发展到包括网络在内的基于多种媒体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从以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教学资源的转变。基于多种媒体技术的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主流和方向,成为国家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中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社会广泛参与是电大办学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电大在建校初期,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华罗庚、杨振宁、费孝通等都担任过电大的主讲教师或参与过电大课程建设工作。30多年来,电大一直秉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并且通过模式创新,不断增强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开发了一大批适应在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较好地满足了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同时也增强了电大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每门统设必修课程均建有3种以上媒体的教材。电大还特别强调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着力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在2007—2009年三年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评选中,电大共有20门课程入选,占各高校入选课程总数150门的13%。

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五统一”为核心、“五要素”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广播电视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电大教育的“生命线”,按照国家规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教学管理“五统一”制度,提出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五要素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终身学习背景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05年,中央电大在全国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调查的1万多个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3.4%。电大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系统已经成为极具活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基层和边远落后地区,许多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生产、管理、技术第一线的骨干,被称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电大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在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电大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农林管理类等17个专科专业,累计招生21.65万人,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推进科技强军,提高部队士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央电大先后成立了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祖国雪域高原、边防海岛。截至2009年秋,在部队累计招收学员14.6万,实现了士官学员“不出军营上大学”的梦想。为维护边疆稳定,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中央电大面向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人才。中央电大还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

电大不断拓展与部委、行业、企业组织的合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新法律法规培训、创业设计培训、职工素质培训等非学历教育。2005—2007年间,中央电大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万人次,年平均100万人次左右;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广播电视实用技术节目培训;为国家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行业提供资格证书考试服务逾300万人次。中央电大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2008年年底,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已覆盖31所普通高校网络学院的125个专业的24万学生。全国电大利用完整的、遍及全国城乡的、天地人网结合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以及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全国各地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服务。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举办或承担的教育形式几乎涵盖了中国继续教育的所有领域。近年来,教育部依托全国电大系统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开展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数字化学习港的研究与实践,使广播电视大学从理念到实践,从硬件到软件,从经验到模式,为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奠定了较好基础。

2012年7月5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性大学。国家开放性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定位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国家开放性大学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开放性大学可授予学士学位,其程序是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批准通过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目前中央电大正在努力实现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先后批准了68所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试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启动阶段、规范管理阶段、内涵发展阶段。1999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四所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0年7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阐明了试点的要求和一些重要的政策。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过试点逐步建立起各个教学环节的网络教学模式,探索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机制;开展网上资源建设。明确提出试点学校可根据本校已经具备的学历学位授予权资格,开展研究生有关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本科、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历学位网络教学工作;并规定在本校已设置专业范围内选择开展网络教学的专业;可以自行组织考试录取学生,招生形式和入学标准由试点学校自行规定,招生计划由试点学校根据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能力自行制定;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何种形式的毕业证书,由学校慎重研究后自行决定。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推动下,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快速发展。2002年7月,教育部为了规范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行为,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办学质量,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减少并停止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科、专科网络教育学生,要求试点高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之后,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试点高校采取了一系列规范网络教育的措施。

此后,网络教育顺利实现了主要面向在职成人业余学习的转变,办学定位于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主,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方式,主动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资源建设形成规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调动了试点高校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课程建设水平,推进了网络教育的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资源共享。教育部组织对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状况的调研,研究制定网络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加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并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社会化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模式、技术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覆盖全国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监管体系已具雏形,成功组织了17次统考,保证了网络教育质量。

到2010年年底,试点普通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累计约442万人,2010年招生已达81万人,超过这些学校普通本科、专科招生人数,已毕业学生219万人,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批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农村输送、培养当地需要的各类人才,试点高校还对西部远程教育实行了学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了天网技术和地网技术相结合、实时技术与非实时技术相补充、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传播媒体共存的多种技术解决方案,构建了立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截至2010年,试点高校开发出2万多门数字化网络课程和资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课程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资源的开放共享也越来越普遍。网络教育在高校率先实现了从报名开始,到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学费管理、毕业管理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的管理,带来了教育教学的流程再造,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水平和效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逐渐生成并日益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逐步适应在职人员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学习支持服务受到广泛重视,适应网络教育特点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广泛应用。试点工作对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大批教师参与网络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在校内得以共享,网络教育的人才模式改革促进校内全日制教学信息手段应用,采用网络教育手段开展公选课、第二学位教育等工作逐步展开,对新型教育方式的关注引发了教学研究的热潮。调查表明,参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校园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现代远程教育对中国高校信息化具有重大的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003—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全国有1亿多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西部地区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接收设备264905套;计算机教室40858套;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农远工程给农村中小学带来深刻影响,为农村学校开启了面向现代化的大门。

图12—2 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栏中心完小三年级学生在上电脑课 张学军 摄

农远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农远工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合计投入资金111亿元,构建了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创建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学习模式,形成了基本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农远工程在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显著效果。农远工程不仅改善了整个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的设施条件,而且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农村中小学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接受优质教育创造了条件,缩小了城乡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在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的示范和引领下,全国城市地区及其学校也更加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达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在“校校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班级多媒体教学建设正在开始启动。农远工程在推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价值,将越来越得到更多显示。

农远工程全面推进了中国电教战线的转型和发展。中央电化教育馆与各省市电化教育馆、县电教站以及相关教育技术部门统一思想,团结合作,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各级机构及其人员的能力。在工程管理、设备采购、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应用指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远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多学者、专家和研究生等都深入到了教育教学第一线,广泛开展了调研、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很多专家学者亲赴偏远农村学校,具体指导教师如何使用设备设施、如何运用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

为满足农远工程实施对资源建设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设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与中央电教馆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协调、收集与发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之后,一些省市也先后成立了教育资源中心,共同致力于资源建设,保证了工程大面积地在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实现预期效益,奠定了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