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新校区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校区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校区实际,笔者提出新校区“支部建在班级上”的“三步走”方案,意在探索“支部建在班级上”的过渡模式和新校区党建工作的多样化形式,并已将第一步、第二步方案付诸实施。2.分阶段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具体做法该方案的三个阶段主要如图1所示。
在新校区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探索与实践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在新校区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探索与实践

程宣梅 陈侃翔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 310023)

摘 要 根据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上”的精神,本文着重从必要性、具体做法、体会等方面论述了在新校区推行这一形式的三步走方案。

关键词 新校区 支部建在班级上 三步走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随着高校的调整、重组和扩招等形势的发展,不少高校创办新校区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新校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供低年级学生就读的不完全高校;二是相对独立的本科高校;三是几个学院组成的分校。本文所议的新校区为第一类,诸如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新校区建成的前两年,又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此类新办校区主要是用作一、二年级大学生的基础教学来缓解老校区办学的压力。为培养大批高素质接班人,使党员在学生中始终保持一定比例,增强党组织战斗力,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低年级学生中做好培养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但由于新校区建设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因此新校区的党建工作必须开拓性地探索新的形式和载体

根据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上”的精神,笔者认为,有步骤、分阶段地在新校区推行这一形式,更有利于新校区党员的发展、培养以及党建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将更有利于党员管理,更能近距离地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基于所在的新校区前两年党建工作实践的探索。下面,本文将着重论述新校区“支部建在班级上”的“三步走”方案。

一、“支部建在班级上”在新校区实施的必要性

1.低年级党建工作的飞速发展和新校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在新校区推进“支部建在班级上”非常必要

目前高校普遍推行党员发展的前移政策,加强中、低年级党员的发展。由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包括入党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因此,新生的入党积极性非常高,但新校区往往存在院系党总支没有设立、党务干部配备偏少和学生党支部建设薄弱等问题,这使入党积极分子的推优、引导和党员的发展、教育等工作存在较大压力。因此,在只有低年级学生的新校区,加强支部的基层建设,加强发挥基层班级的作用,有利于利用支部支委和班级班委两大成熟的职能机构,将党建工作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开拓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2.在新校区推进“支部建在班级上”的措施,又能推动新校区的各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支部建在班级上,有利于推动校区党员发展这一重要环节,为党建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党员和发展对象在一个班级,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有广泛接触,支部可以全方位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为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支部党员的模范作用,也加深了班级同学对党的认识和要求进步的积极性,使得更多的同学自觉向支部靠拢。

其次,支部建在班级上,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基层团支部建设。由于支部成员集中,彼此了解,有利于思政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确保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而对于班级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促使支部工作的开展得到更多班级同学的支持与参与,使得支部工作更有生机和活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再次,支部建在班级上,给学生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党员的带动作用,让班级同学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党员同学,从而深切地理解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大促进了学风建设和班风建设。

二、结合新校区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分阶段逐步推进“支部建在班级上”

1.新校区党建基础的薄弱性与一步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之间存在矛盾

新校区党建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在通常情况下,党建的组织架构一般是以学院党委或总支为依托的年级横向制或专业纵向制的组织设置,而在新校区,由于一个学院只有1~2个低年级,一般情况下不会设立党委或党总支。而如果把整个年级的所有党员放在一起,多数情况下也只有寥寥数十个党员,一般只能组成一个支部,面对一个年级的数百名同学,如此简单的组织架构在运作过程中必然遇到阻力和困难,简单化的工作机制会表现为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大,渗透力不强,造成新生党建工作中的“盲点”和“空白点”。

新校区党建工作队伍还比较薄弱。首先在新校区,一般很少会有专职的党建工作者,多数情况下是由思政工作的辅导员负责党建、团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等各块工作,新校区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在党建工作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党务干部配备较少、工作队伍薄弱的情况下,通过更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充分挖掘新校区以外的党建方面的资深的专家教授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教育党员和积极分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拔和培养合适的学生,为日后“学生党建学生做,支部建在班级上”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支部建在班级上”在新校区很难一步到位。结合校区实际,笔者提出新校区“支部建在班级上”的“三步走”方案,意在探索“支部建在班级上”的过渡模式和新校区党建工作的多样化形式,并已将第一步、第二步方案付诸实施。

2.分阶段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具体做法

该方案的三个阶段主要如图1所示。

img5

图 1

如图1所示,在大一阶段,推行支部建在理论社团(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书会)里,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支部读书会以各个班级学习小组为依托,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和小组推优、培养考察这四块工作。着重突出低年级支部发展中的学习阶段,通过协会开展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修养水平,使入党积极分子不断端正和明确入党动机。同时不断提高新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为优秀学生党员在第二阶段担任支委和第三阶段担任支部书记打下基础。

在大二阶段,主要推行支部建在专业上(对个别条件特别成熟的班级,也可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党支部书记由各专业具有较高党性修养和素质的年轻教师担任,支部委员由本支部选举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在这一阶段,加强和规范预备党员的发展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强的特点,通过结合专业的教育与引导,不断提高党员理论学习的层次和效果,提高支部活动和理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第三阶段的支部建在班级上夯实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大三、大四阶段,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成立支部条件的各班级,党支部建在班级上,支部书记由各支部选举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在这一阶段,着重加强班级支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辐射力,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中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考研深造及就业等工作具有较高的方向和层次。

三、新校区分阶段逐步推进“支部建在班级上”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新校区推行“三步走”方案的初期尤其要注重对低年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注重教育载体的创新

新校区党建工作要步步推进,健康发展,不可急于求成。在推行“支部建在班级上”的初始阶段,尤其要定位正确,加强引导。首先,应建立一个制度完善、学习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组织,要深入学习、研究、实践“三个代表”,使之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实践的行动指南,成为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实现青年学生的人格完善。其次,在具体学习和活动开展中,社团和支部要加强引导,要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教育党员和积极分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一系列学习报告及讲座,学生论坛,学生论文集,知识竞赛,一系列深入社会感受“三个代表”的实践活动及实践经验交流会等。在总体部署的基础上,通过评比激励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各班级学习小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班级学习小组各自组织开展专家讲座、理论沙龙、优秀影片展播、每月推荐书目、优秀党员座谈会、论文评比及汇编成册、参观博物馆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低年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引导。

2.在“支部建在班级上”的“三步走”方案的各阶段,是中、低阶段,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支部书记后备队伍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周期短、流动性大,突出表现在高校党员数量呈倍数式增长,建制范围不断缩小,支部数量的不断扩增等方面,新校区的党建工作同样存在这个特点。尤其是在实行“支部建在班级上”后,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过硬的学生支部书记队伍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而由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也往往存在着理论水平不够、党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加强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三步走”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连续性的工作思路,如第一阶段要通过各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新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为优秀学生党员在第二阶段担任支委打下基础;第二阶段通过专业教师和中、高年级优秀党员对低年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潜移默化和教育引导,为第三阶段支部书记的选拔奠定基础。这样,专兼结合,逐步推进,形成支部书记培养的连续性的工作思路,保证党建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参 考 文 献

[1] 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文件

[2] 戴惠法,金光远. 新世纪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

[3] 邢志杰. 大学异地办学与大学城、多校区办学的辨析.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九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