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新校区

大学新校区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增长极”作用还体现在人才资源上。在增长极的范围内的经济得到促进的同时,其范围外沿的经济与之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大学新校区只是社会的“增长极”,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
大学新校区_一种社会“增长极”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三、大学新校区——一种社会“增长极”

准确地说,大学新校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对于周边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学校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的自身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从学校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补充自身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带动周边的发展。当然这两个阶段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或者说是同步进行的。

从学校的内部发展来看,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降低了自身的某些成本,达到了规模效应。学校周边地区的发展不仅弥补了学校本身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自身在某些方面的完善。就饮食方面来说,校外的餐厅缓解了高峰时期学校的就餐压力,弥补了学校饭菜缺少多样化的不足,同时也利用竞争机制促进了学校食堂在饭菜质量上的提高和价格上的合理化。

从内外关系来看,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好地作为了学校系统的延展和扩张,补充了学校本身的一些不足,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内外的联系是一种有机的联系,互相的资源整合。学校周边能够提供学校无法提供的设施、环境和氛围。

从外部效应的角度来看,学校在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极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包括了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形成,改变周边地区人群的生活方式等等。一方面,周边地区的人群会用自身的经济文化来影响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但是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以及学校建立所带来的与主城距离的拉近,更多的是城市生活影响了周边的居民,加快了周边居民对城市文化的吸收以及城市氛围的形成。因而在推进学校周边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学校的“增长极”作用还体现在人才资源上。如果说学校这一系统进入一个非城市化区域为该区域的城市化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话,那么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则是无形的推动力。

主城外新校区的成立一般伴随着高新区或大学城这样的建设区域成立。全国很多城市都会在高新区的建立过程中并入高校或者中学的发展。相比较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厂区的进入,大学新校区的拉动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厂区更多的是自身的发展,而学校能更为深刻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但是两者的结合又会使经济发展装上加速器。大学依托高新区的优势和规模,另一方面又向高新企业输送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两者的结合可谓各取所需,结合成更大的经济推动力。

在增长极的范围内的经济得到促进的同时,其范围外沿的经济与之的差距越来越大。外围的地区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受到阻力,得不到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这也就是所谓的“回波效应”。

img143

廊坊东方大学城

img144

南京仙林大学城

img145

广州大学城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的进入改变了周边地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在大学新校区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中。

可以说,大学新校区在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确实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

首先,大学新校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体。虽然教育产业化了,但是学校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其本身的经济没有表现出很快的发展,只是在规模上有了较大发展。

其次,增长的内部机制不同。真正的经济增长极是利用自身的经济特征在经济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其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的过程,而学校的扩张只是以系统自身的需要作为机制带动周边的经济朝着适应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所以,大学新校区只是社会的“增长极”,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