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标准的量化

评价标准的量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量化评价通常是指,依照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以评价对象的学术成果的数量和等级为基本单位进行计量,对其学术能力、工作绩效等作出定性判定的方法。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专家评审与量化相结合的学术评价标准制度。一种评价标准制度必然有利有弊。设立一个客观标准,以此来衡量不同的对象,似乎是量化的优势,避免学术评价的人治,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正是改革的目的。

(一)量化评价的由来

除了同行评议、论文答辩定性的评价方式之外,我国许多高校还采取了定量的评价方式。学术量化评价的正式兴起只有很短暂的历史。一般认为,学术量化评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献计量学。(刘明,2006:38)而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为文献计量学提供了用于文献期刊典籍分析的基础数据库,解决了缺乏方便、准确、有效的检索和分析平台的难题。1911年,俄国化学家、院士瓦尔金(П.Вальдин)用文献计量的观点和方法——引文分析法,研究了包括俄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化学家所作的贡献,依据所搜集的当时化学史上最著名的著作所注有的参考书目,通过计算某个国家学者的著作引文来确定该国在发展化学方面的贡献。1917年,文献家科尔(F.F.Cole)和伊尔斯(N.B.Eales)合作在《科学进展》上撰写《比较解剖学部分——文献统计分析》一文,将自1543年至1860年期间有关比较解剖学的出版物分国家进行计算。结果不但系统地查明了比较解剖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显示了该时期各国文献的分布情况。这一研究在当时比较科学地解释了比较解剖学学科发展的某些历史特征,以及一些国家在此学科领域中的贡献和发展状况。这是传统的定性的经验描述所不可能达到的揭示效果。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是英国专利图书馆的工作者休姆(W.H.Uulme),他于1922年在剑桥大学两次发表了关于目录学的学术讲演,强调文献作为人类的知识记录载体的重要性,把书目与教育、科学并列,视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产品和动力。他认为书目的数据统计与文明的进程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年,他将其讲演印成小册子,于是文献计量学的早期称谓“书目统计学”应运而生。此后,人们对于文献的计量进入到了更为自觉的阶段。1969年,英国图书馆员阿兰·普理查德(Pritchard.A.)在第12期的《文献工作》(Jourral Of Documentation)上发表论文《书目统计学还是文献计量学》。他认为,书目统计学虽然出现了47年,但是很少被使用,这原因与概念的不严谨有关,书目统计学容易引起人们关于它究竟是统计学的分支,还是讨论统计学书目的歧义。普理查德认为文献计量学是“数学与统计学用于图书和其他文字通讯载体的科学”。其后1972年,普理查德又在一篇题为“文献计量学与情报传递”的文章中进一步阐释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传递过程和实现目的的方法,是过程的分析与控制。”由于普理查德的贡献,虽然之前有资料记载“文献计量学”这一名词已被使用过9次,但是人们还是认为这一名词概念是经过普理查德正式创造性地提出的。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学术量化评价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但文献计量学本身不是学术量化评价。量化评价通常是指,依照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以评价对象的学术成果的数量和等级为基本单位进行计量,对其学术能力、工作绩效等作出定性判定的方法。

学术量化评价的兴起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学术成果数量与教师学术能力和贡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专家D.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认为:“只有坚忍不拔且持之以恒才能称得上是个好科学家,而这种精神往往都反映在他们连续不断地发表学术著作上。”(D.普赖斯,1982:35)一般说来,长期的学术积累及所带来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应与发表论著的数量呈正比。威奈·丹尼思(W.Dennis)以美国国家科学院人名备忘录(1943—1952)为资料来源,统计了41名70岁后辞世的科学家生前发表的论文数目,发现他们当中发表文章最多的达768篇,最少的27篇,平均超过200篇,而且只有15人低于100篇。相反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瓦尔斯(Andrew Wiles)用长达8年的时间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在此期间他默默无闻。1998年,世界数学大会授予他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特别奖。这些对立的例子表明,以成果数量作为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不能作为绝对唯一的方法,关键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二)量化评价的困境

学术评价的量化方法在英法等国家处于“开始谨慎地实验性的使用”地位,在科学计量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则至今没有形成规模性地应用量化方法的态势和氛围。(刘明,2006:43-44)量化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昌盛,反而流行于亚洲国家,诸如韩国、东南亚,尤以我国最为典型。量化评价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显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我国多数高校把科研成果作为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定量评价方法确定学位申请的资格,博士学位更为突出,往往要求博士生发表若干篇指定刊物的论文才准予答辩。这种做法显现出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趋向,忽略了自己学术素养的积累,忽视了对自己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违背学术道德,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这与学校严格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初衷背道而驰,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除了研究生本身的道德素质外,还有学位授予评价标准的问题。

1.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专家评审与量化相结合的学术评价标准制度。在重大学术评估活动中,往往由教育行政部门聘请专家按照量化的评价体系对参与评估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打分,分数就成为评价学术水平高低的最终指标或重要依据,比如学位点审核与评估、两院院士评审、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以及各类平台与人才工程的评审。

一种评价标准制度必然有利有弊。设立一个客观标准,以此来衡量不同的对象,似乎是量化的优势,避免学术评价的人治,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正是改革的目的。量化往往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分配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者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学术的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统计,我国的SCI论文总数从1991年的7 705篇增加到2006年的7.1万篇,论文数排名从第15位攀升至第5位。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已占世界SCI论文的5.9%,E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了世界的14.6%。尽管取得了成绩,但我国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目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研发与科学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现行学术评价标准体制对学术成果数量的激励远远大于对质量的激励。

学术的量化往往把短期的目标与物质利益相结合,规定学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定质(按照级别)定量的科研成果,根据这些业绩,学者就能按量分配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各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学术标准纷纷出台。简单的量化成了唯一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标准,研究生发表论文并不是因为学术的趣味,更多的是获得学位的驱动。另外,部分导师实用主义的价值指导让研究生认为,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获得学位,而学术精神却泯灭了。

2.自然科学的标准

研究生学位授予学术评价通常是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制订的。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制订的标准往往以自己所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其他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理工科的标准要求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

人文艺术学科是难以量化的,以现行的学术评价标准,许多圣贤是不合格的学者,老子毕生只有五千余字的文章,硕士学位是拿不到的。孔子仅编注了几部教材,获得博士学位也不够格。至于近代,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坚持50岁以前不发表文章,拿学士学位都困难。因为人文艺术学科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基础学科都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许多老先生诸如冯友兰、金岳霖都提倡年轻人要多读,多听,多想,少发表文章。人文艺术学科还需要直觉的悟性,没有悟性仅凭勤奋很难成为一代大师。大师无需用多少数量的科研成果来衡量,常常一篇文章、一本专著、一部艺术作品就够了。现在文章发了不少,却没有培养出几个有分量的人物。人文艺术学科还是最本土化的东西,量化它本来就难,以西方标准量化,更是难上加难。一幅《蒙娜丽莎》抵得上几幅郑板桥的画?除了拍卖行以外,没有人会认为两者有可比性。要求论文被SSCI、A&HCI等检索收录显然有些苛刻,SSCI、A&HCI没有中文期刊,汉学在西方是一个边缘学科,也不为外文学术期刊关注,倾举国之学术奉之为圭臬,确实有失偏颇。

3.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研究生学位学术评价体系中,一般以Nature,Science为最,次为SCI,SSCI,A&HCI等美国检索系统,再次为国内权威期刊,再次为国内核心期刊。被这些检索系统收录了多少论文成了评价单位与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研究生不得不引颈向往,趋之若鹜。科学水平不发达的国家与地区通过向学术发达国家的检索系统看齐,从而达到与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本身是一件好事。可国外期刊的高高在上使学者屈服于语言的困境。我们知道,SCI现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SSCI现收录1 765种社会科学期刊,主要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少数用社会科学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的教育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期刊也收录其中。同时,该检索系统还包括个人推荐选择的确有学术价值、但发表在其他著名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和人文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共涉及6 500多种刊物。A&HCI现收录1 121种国际著名的艺术与人文类期刊,也包括个人推荐选择的确有学术价值、但发表在其他著名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优秀论文,共涉及7 000多种刊物。在上述三大检索中,英文刊物占压倒多数,而相比之下,在后两种检索系统中,至今没有中文期刊,SCI只有少量的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的英文期刊。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也是良莠不齐,并非均优于国内的优秀期刊。

由于科学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一直存在,一刀切地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制必然会损害学术本土化的发展。我们无论实行哪一种研究生学位学术评价体制,都是为了促进国内的学术繁荣与发展,而不是为了在检索系统上多发几篇文章。正如胡适1914年在《非留学篇》中所云:“是故留学之政策,乃以不留学为目的。”虽然偏激,但他看到了“吾国将年年留学永永为弟子之国,而国内文明终无发达之望”的危险。学术评价标准也一样,必须有选择加以借鉴吸收,否则只能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何来知识创新?

【注释】

[1]直到1753年《哲学学报》才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官方出版物发行,但其理事会首次批准它是在1664年3月1日—1665年期间。

[2]辩证法经过康德的批判,到黑格尔、马克思时已成为客观世界的必然运动规律,完全颠覆了作为或然知识辩证法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