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分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选择与实践

基于分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选择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威胁,探索适合全日制硕专业学位士研究生培养的战略选择。根据这一目标定位,经过5年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基本实现规模效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化的一支重要组成队伍,必将吸纳更多的学生深造。专业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优秀、合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线”。

侯忠伟 韩 西 王礼刚 马晟坤

(重庆交通大学)

摘 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利用机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威胁,探索适合全日制硕专业学位士研究生培养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SWOT;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选择

1.引言

2009年是我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产生的。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数额,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专业型∶学术型= 7∶3。但客观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已呈扩大趋势,新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用机遇取胜,是高校亟待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全方位分析,探索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竞争策略。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指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培养的战略选择、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及专业设置等内容,综合起来看,就是涉及一个学校明确选择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认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事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辟的新道路,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侧重理论学习的学术型研究生相比,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定位,经过5年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基本实现规模效益。2009年年初,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2010年,国家又在2009年的基础上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3.8万名。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争取到2015年,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化的一支重要组成队伍,必将吸纳更多的学生深造。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高校人才竞争趋势日渐激烈的21世纪,如何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H·Weihrich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1]。SWOT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后依据一定的秩序以矩阵形式排列出来,然后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竞争战略和策略的方法[2]。因此,本文构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SWOT矩阵(见图1)。

图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SWOT矩阵

3.1 内在优势分析

3.1.1 管理方式灵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可以通过借鉴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经验,提出创新的人才管理理念。在管理方式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引入了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谋求“投入—产出”的最大平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其管理模式运作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

3.1.2 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正是大势所趋。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占硕士总量的50%以上,超过现在的30%。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就业压力增大,各类专业学位硕士逐渐将变成社会的“新宠”。

3.2 内在劣势分析

3.2.1 社会认同度偏低

在我国,由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长于2009年才新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且前者数量也远大于后者;再加上2009年之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为主,毕业只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划等号。因此,大部分考研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学术学位研究生才是“正统”的研究生教育,而专业学位则是“二流的”。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不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专业学位所培养的质量还未达到社会的期望,这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 课程设置与学术型区别不大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日趋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老师的教学观念都还停留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且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是与学术型合堂开课,导致专业学位课程与学术型课程在课堂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方面雷同,无法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教育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培养特点。

3.2.3 应用型导师短缺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条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专业学位导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了解企业情况和行业背景。但是,绝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大多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其指导局限在论文选题及论文撰写方面,在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方面几乎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建议,使学生体会不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收获,直接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质量。

3.2.4 社会实践环节得不到保障

专业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优秀、合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线”。尽管在多年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相对应的校级校外实践基地,但相比于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这些实践基地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绝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仍然采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所运用的校级实验室实践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这使得专业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3.3 外在机会分析

3.3.1 国家政策导向明确

从2009年起,教育部作出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型招生的决定,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发展趋势,并且在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的招生人数,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最终实现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3。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是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应用型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3.3.2 社会对专业型硕士人才需求量大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反映学术型硕士专业技能太差,而且缺乏工程研究能力,绝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上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的就是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出来,不仅增强学术创新能力研究,更致力于与社会接轨,大大契合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目的。

3.4 外在威胁分析

3.4.1 生源分布不均衡且质量不高

目前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中,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中一本院校学生很少,主要为二本甚至三本院校学生。很多学生都不是第一志愿,大多是报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但是未能通过国家线或者通过国家线在复试环节失败的考生,他们都是通过调剂选择了专业学位。这些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本专业的基本概念、方法、技术等系统性学习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3.4.2 办学起点晚,配套机制不成熟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全国各高校对其规章管理制度还都处于探索阶段,比如课程安排、教学手段、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论文类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因此,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师生参与,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好、做强。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选择与实践

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决定着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大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开辟的新篇章,也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从上述SWOT分析可以看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受着内、外部的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等。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某个研究对象“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因此,可以采取如下4种竞争战略组合(见图2)。

通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SWOT矩阵分析后得出,采取W—O战略无疑是现阶段明智、客观、有效的决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迎来了许多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良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外在的各种威胁。关键要积极发挥内在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机会,努力改善内在劣势,“变劣为优”,着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1 开创“344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办法[5]。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多做调研和考察,切不可照搬学术型学位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3443”教学模式(见图3),以体验式、探讨式与启发式教学为主[6];用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实验操作等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在期中、期末时对学生的考核可采取灵活的学术报告、科研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实地走访等。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大环境下,扎扎实实做好质量工程,争取以“质”取胜,从而提高社会大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

图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战略组合

图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443”教学模式

4.2 建立“三对三”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该学科的课程体系[7]。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照搬相对发展成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内容,重理论弱实践,恰恰违背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层次、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8]。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方向和职业需求,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强、课程绩效高的课程体系,以此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是利用责任对应矩阵建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工作分解表(见表1)。

表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工作分解图

4.3 提倡“双导师制”

要使得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对导师的要求是较高的。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要加强“双导师制”建设。所谓“双导师制”,即有较强专业素养、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聘请企事业有关职业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9]。校方导师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有多年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其指导以学术指导为主;而各职业部门导师对实践部门的现实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则以实践指导为主,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10]

4.4 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成立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为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得到扎实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应积极联系校内外资源,建设校内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创立以开放共享、自主创新为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跨学科合作和学业创新提供专门场所;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因此,建立校内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5.结论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4年以来,各个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培养体系。确定恰当的培养战略,充分利用外在机会,积极改善劣势状态,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为根本出发点,探索适合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邦.SWOT分析法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 12(10):471-473.

[2]王方华,吕蔚.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26(9):25-27.

[4]沈慧,邹俊强.基于SWOT分析的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1):13-17.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吴志华.要通过“四个环节”来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45(13):72-73.

[7]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25(6):46-47.

[9]李春华,朱志宇,曾庆军.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2):15-16.

[10]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性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 2005,20 (11):21-22.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yjg1103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