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点与战略选择

特点与战略选择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部地区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8%。中部地区的资源、工业结构正好与此需求相吻合,这无疑为加快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机遇。丰富的农业资源使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经济作物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地区。目前,这一地区的人均粮食、棉花、猪肉等产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共有高等院校391所,占全国的1/4。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为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特点与战略选择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卷

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战略选择

石碧华

一、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总的来说,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为: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中部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京九铁路纵贯南北;陇海、浙赣铁路横跨东西;长江、黄河水道贯穿其中。中部的货运量和客运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中部地区已经建成了一大批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了通达四方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邮电通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优越于西部地区,在很多方面不亚于东部地区。作为东、西部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及实施效果。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跨越中部地区或延伸到中部地区,这对形成中西部地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区位优势也有可能会被取代。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中部地区的各种能矿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中部地区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3%,原煤产量占全国总量4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原油产量分别占全国37%和3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国41%;银矿保有储量占全国36%。中部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较多。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59%;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43%,其中富矿占30%;钨矿保有储量占全国72%。有色金属占全国总产值28%。中部地区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8%。中部地区也是我国化工原料矿产的重要产地,化工原料可以占到全国的1/5。中部地区的各种能矿资源不仅种类全、分布集中,而且匹配组合良好,这就为中部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部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安徽,山西的煤炭资源不仅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而且易于开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此外,山西的铝土矿、湖北的磷矿、江西的铜矿等也都很丰富,储量均占到全国的1/5以上。目前,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有武汉、太原的钢铁基地,山西的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的铜基地,山西、豫西的煤化工基地,湖北的磷化工基地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重化工业在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大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的需求量大增。中部地区的资源、工业结构正好与此需求相吻合,这无疑为加快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新机遇。

(三)发达的农业

中部平原,河谷广阔,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大。丰富的农业资源使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经济作物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地区。目前,这一地区的人均粮食、棉花、猪肉等产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提供的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又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较大,发展潜力大,这就为中部地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雄厚的科技力量

中部地区科技教育基础较好。中部地区共有高等院校391所,占全国的1/4。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开发区、科技型企业、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为内容的科技支撑体系将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根据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排序,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山西分别排在全国的第10、20、21、24、25、27位。目前,中部地区在有些领域如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水下机器人、卫星定位系统等的研究开发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湖北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最大的光谷基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

(五)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教育基础使中部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达到25%以上,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中部地区到外省市暂住的人口(主要是打工)占全国的40%以上。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为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中部地区近年也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务经济对当地经济的拉动,特别是外出打工人员通过打工的磨练、学到的技能返乡创业,涌现出一批民营企业,成长起一支企业家队伍,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

二、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工业化程度较低。按照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方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部地区目前还只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从表1可见,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情况则相反,中部六省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不足,不仅反映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2003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中部地区GDP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2003)

img113

资料来源:中经网。

表2 中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及其在GDP中所占比重(2004)

img114

资料来源:中经网。

2.重工业基础较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中部六省都兴建了一批重工业企业,重工业在这些省的工业结构中一度居于主体地位,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因为缺乏农业、轻工业和社会消费的支撑,重工业畸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轻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工业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重工业的比重仍然较高。据专业化系数计算表明,中部的主导产业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总的来看,中部专业化部门较多,各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区位商)都不太高。中部的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传统工业上。2003年占全国产值比重15%上的主要行业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3.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股份制合作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各种原因,中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国有经济仍占有绝对支配地位。2003年,中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比为2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是中部地区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中部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缺乏,存在着“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现象。2003年,中部地区大、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数目分别为1.16%、10. 48%、88.36%,而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6.71%、30.38%、32.91%。中部的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组织分散,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中部的大型企业可以占到全国的18.85%,而产值仅占到13.91%。在一些主要行业中,大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竞争力不强,缺少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对行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群。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形势下,这种状况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表3 中部工业所有制结构比较(%)

img115

资料来源:中经网。

(二)中部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增长速度减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日益趋缓,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同时,经过多年的开采,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趋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后备资源明显不足,矿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乏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增长速度也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重工业产值占全国重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中部地区,其发展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扩大之势。

在传统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挑战的同时,中部制造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其产值和实现利润均在大幅度地增长。2003年,中部制造业实现利润645.42亿元,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中,实现利润较大的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其产值可占到中部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2.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若以全国工业净产值结构作为计算和比较的基准,中部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为0.94,中部与西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98,中部与全国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为0.96。不仅如此,在中部地区,省区之间以及省内地市县的产业趋同现象也很普遍,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相互间形成低水平的恶性重复竞争。

3.产业技术升级缓慢。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作为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地,其加工工业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老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估计,中部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东部要落后3~8年。由于用于技改的投入较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中部地区许多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独立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产学研结合还不紧密。

4.经济的外向度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外向度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从市场结构来看,中部地区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不仅实际利用外资较少,而且产品出口规模也不大,产品也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经济的外向度明显偏低。2004年,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61.5亿美元,为全国的9.6%;进出口总额为3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1%,绝对数仅占全国的25%;2003年,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中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10. 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1.1%。

5.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中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低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节制的树木乱砍滥伐,大面积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由此造成长江流域内湖泊污染,原生状态丧失殆尽,大量污染企业在淮河流域两岸集聚,污染给沿岸城市和农村经济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国家虽然加大了对长江、洞庭湖、淮河等流域的环境治理,但目前污染仍然很严重。淮河流域四大淡水水产基地之一的洪泽湖水产产量锐减,已不到1950年的一半。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频繁,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60%多,仅剩下9600多平方公里。长江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年都发洪水,90年代以来更加严重。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生物物种也在急剧减少,长江中的“三鲟”、江豚、白鳍豚、银鱼等物种成为稀有和濒危动物。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中部地区也是我国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加速工业化进程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条件。但是,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除了政策、区位等客观因素以外,更有思想观念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中部地区处于不东不西的中间地带,既缺乏东部地区处于开放前沿而具有的经济动力,也缺乏西部地区由于贫穷落后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因此,发展经济的意识还不强,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部地区要想缩小与东部地区日益扩大的差距,就需要转变思路,在新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强调发展指标由单纯的GDP指标转向绿色GDP指标,不同于传统的“两高一低”(高增长、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模式。中部各省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以拼资源、高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中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首先要合理地布局各类开发项目,减少环境污染;要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与此同时,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的新理念,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基础。自然资源的潜力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可持续的利用前提之上。中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使资源价值接近于临界边际值。因此,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树立新的资源观,由过去重视对自然资源开发,转向重视对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对多层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培育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优势。中部地区虽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就整体而言,缺乏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育,特别要积极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同时针对中部六省劳动者技能素质不高的问题,重视中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技术工人。

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路子。同时,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农村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不搞村村冒烟,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绝不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得工业的发展。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型工业

在基础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轻工业,特别是高加工度的轻工业,对中部来说不失是一个好的战略调整。这也是中部自身比较优势选择的结果。中部六省除了山西以为,其他五省发展轻工业的基础都很好。2003年,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98%、29.60%、33.10%、31.20%、31.93%。目前,中部已涌现出一批像双汇、华意、美尔雅、美菱等轻工龙头企业。从全国总体演变趋势看,发展轻工业可以使中部地区避开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避免产业结构雷同。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大区,又临近农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大规模地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同时,中部地区自身有一定的矿产资源,还可以从东部临港地区和西部输入一部分矿产品,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此外,中部地区还具有区位、劳动力等的综合优势,是我国发展轻工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但中部发展轻工业不能停留在低加工度的轻工业上,因为低加工度的轻工业竞争最激烈,利润较低,发展空间也极其有限。中部的轻工业唯有走高加工度之路,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将自己的综合优势和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四)依托老工业基地,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群

中部地区作为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必然面临着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而且其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故表现出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需要不足。因此导致了中部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产量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但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还将会存在很大需求。因此,要继续强化中部作为东部动力之源的地位,积极培育优势能源、原材料产业群。利用煤炭和水力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工业。中部地区要立足于丰富的能源资源,通过国家和中部地区各省联合投资和引进内外资金等多种形式,建设大型的水、火电站,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尤其要以三峡、葛洲坝及小浪底水电站为主,建设发展华中电网。另外还可利用中部铀资源优势,在适当时机建设中部核电站。

同时,中部地区的机械制造业有较强基础,要利用现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产业群。以汽车为主体的现代机械制造业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因此,改造有一定基础的机械工业,对于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中部一些老工业基地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应当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企业的规模结构,加快汽车企业的重组整合,尽快形成以东风为龙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二是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只有高起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才有可能改变汽车工业落后的局面;三是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工作,培养自主开发能力;四是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努力形成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五)充分利用中部的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整体技术力量虽然弱于东部,但中部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技教育基础,目前也已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如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区,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产业区等,应当依托这些产业区原有的基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其成长为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总体上看,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特别是各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趋同现象严重,大都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雷同,高技术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产业分工协作网络,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中部六省有必要构建有差异化优势的省级技术创新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的原则,建立起政府引导的、以市场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科技互动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实现高技术产业超常规、大跨步的发展。

(原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