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程主要着眼于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及其演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放在同期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力求使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文科类的学生对20世纪世界史的发展线索与重大问题了然于胸,有助于他们认识中国在20世纪的非凡历程。

“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吕一民 朱晓罕
 人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类别

通识课程

2.学科类别

历史学—世界史

3.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课程目标:本课程在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解读原始材料能力,引领其步入20世纪世界史研习门径的同时,力求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以法国知识分子作为参照,更好地认识与总结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非凡经历,借此使学生于在校期间,特别是步入社会之后,能在涉及如何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时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

(2)教学内容:富有良知、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作为社会冷静的旁观者和批判者,还是作为社会热情的“介入”者和规划者,对其所在社会的良性发展可谓不可或缺。本课程主要着眼于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及其演变。内容主要包括德雷福斯事件与法国知识分子的“诞生”、法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各个重要历史阶段或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与特点、法国著名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观等。

作为通识核心课程,本课程将在确保一定深度的同时具有充分的广度。其教学内容将在“现实关怀,历史眼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一宗旨统领下,尽量扩大涉猎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放在同期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力求使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文科类的学生对20世纪世界史的发展线索与重大问题了然于胸,有助于他们认识中国在20世纪的非凡历程。

4.教学对象

来自全校各大门类选修本课程的本科生。

5.课程学时与教学场景

(1)课程学时:大堂讲授32学时,讨论课32学时。

(2)教学场景:由主讲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大堂讲授;由3位助教分别在便于学生展开讨论的专用教室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个讨论班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

二、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为通识核心课程,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凸显“现实关怀,历史眼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一宗旨,并在其统领下尽量扩大涉猎面。要求学生通过听课、课外阅读与课堂讨论,掌握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的发展线索;丰富对20世纪世界史,尤其是20世纪欧美社会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的认识;深化对知识分子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理解。

本课程重点解决的问题大致如下:

(1)通过将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放在同期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中法、中外比较,使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20世纪世界史的发展线索了然于胸,有助于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的社会现实。

(2)通过介绍在国际史学界处于前沿的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阐释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知识分子(如萨特、阿隆、福柯等)的知识分子观,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中外各国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化学生对知识分子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理解。

(3)激发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学生对学习历史文化类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如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的“学史使人明智”。在这一过程中,力求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满足于简单、片面地看待相关历史问题。

(4)通过大大加强阅读与讨论的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解读原始材料能力,强化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适应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1)充分考虑“通识课”的特点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以20世纪各个重要阶段的法国知识分子为切入点,把20世纪世界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重要现象讲深讲透,力求做到既广又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遵循“现实关怀,历史眼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一宗旨,精心设计授课方案,优化主讲内容。

(2)通过大大加强阅读与讨论的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解读原始材料能力,强化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著作和观看影视作品,丰富其对现代西方文化,尤其是法国文化的感性认识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启发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力求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同时也注意通过合作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始终注重发挥助教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使讨论课具有较高的质量。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往往能使主讲教师和助教在为之感到欣慰乃至骄傲的同时获益匪浅,教学相长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5)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尽可能注重综合考核、过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和差异考核。

2.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1)课堂讲授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遵循“现实关怀,历史眼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这一宗旨,精心设计授课方案,优化主讲内容,使之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现实关怀——学习历史,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过去,需要有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国的部分地区或部分人中,贫困已部分地发生“代际转移”,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由此也出现了在社会学意义上具有明显分界的两个阶层。这一现象实际上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鉴此,我们在讲授时着重讲了法国所谓的“教授的共和国”中一些名人的典型经历:奖学金获得者—教师—政治家。这些人不少出身寻常人家,甚至是贫困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华与不懈努力,仍能拥有较好的发展。借此强调保持社会流动通道的畅通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又如,出于对目前国内大量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关心,我们会抽出时间讲到法国移民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通过分析前些年发生的巴黎郊区骚乱的原因,强调善待进城务工人员、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性。

历史眼光——注意把历史事件与人物放在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例如,我们会通过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三十来年的时间里,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会拥有其“辉煌的三十年”,而在进入70年代中期,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会“风光不再”。在讲到一些重要术语时,我们会提醒学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而在涉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更是强调要以历史的眼光,更为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他们。

中国立场——强调从中国立场出发来确定将要讲授的内容时,更多地着眼于那些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容,注重那些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显然更具借鉴作用的内容。例如,我们会讲到,在欧美大国中,法国相对来说与中国相像的地方更多一些,有极个别法国学者甚至把法国称为“欧洲的中国”。至少,两国间的交往之久、相互影响之大是不容否认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很多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当年都在法国生活过,至于曾经留法的著名中国作家和艺术家,更是不胜枚举。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法国的政治文化,特别是大革命政治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小看。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左派”、“右派”、“红色恐怖”、“白色恐怖”等术语,要追根溯源的话,都源自法国大革命。法国对中国的影响还可以举不少例子,如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外文刊名是法文的“青年”,又如儿歌《两只老虎》也源自法国儿歌《雅各兄弟》。所以,学好法国历史,对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实际上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我们为何要了解和学习法国历史文化的缘由。

国际视野——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有国际视野。对于这一点,我想大家当能达成共识。但我们同时还认为,就学好我们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而言,国际视野也不可或缺。为了更好地认识某一时期的法国,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同期其他国家的情况。说白了,我们若只盯着法国,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法国。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讲授德雷福斯事件时期的法国知识分子时,会较多地讲到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时期一些记者、作家、律师等所起的巨大作用。其间会介绍不少著名的“扒粪者”(muckraker,语出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原指那些致力于揭露不公和腐败、具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的情况。如《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丛林》(又名《屠宰场》)的作者厄普顿・辛克莱、被人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律师”的丹诺。也会涉及英国的萧伯纳、韦伯夫妇等组成的费边社及其活动。当然,也会联系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2)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首先是分组,其按以下原则进行: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固定为主,变动为辅;学科交叉,集思广益。

分好讨论组后进入讨论流程。先是组内交流,主要是大家围绕论题,相互补充。时长:15~20分钟。接着是各组派代表发言,每组各派两人,每位时长:2分钟左右,每次的代表必须不同,按论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辩论题,分成两派,组数相等。次序一正一反;不要重复,先说先得;充分利用黑板。另一种是分析题,分为分析组和评述组,分析组的同学发表言论时,评述组同学在下面或黑板上记录要点。接着由助教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简评或引导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前者重在拓宽思路,后者则让学生先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新一轮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再推出代表发言。

在进行讨论课时注重调节课堂气氛,为此采取的做法有:

课前暖场,如助教提前到教室播放视频(如电影《左拉传》、歌曲《巴黎天空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法国篇》等)。

设置一些加分小问题(如法国曾有哪些殖民地?流经巴黎的塞纳河的“左岸”、“右岸”是如何确定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任总统分别是谁?)。

引导同学们养成倾听同学发言并为发言同学鼓掌的好习惯。

有时教几句日常法语或专业词汇,或者是推荐脍炙人口的法国歌曲与影视作品。

(3)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第一,依托主讲教师多年从事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的科研优势,以及多年主讲“20世纪世界史”、“世界文明史II”等本科生课程而形成的丰富教学经验,在确保前沿性和“深度”的同时亦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力求“既深又广”。

第二,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能够通过大大加强阅读与讨论的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解读原始材料能力,强化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力求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同时也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第三,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严肃,乃至有时会让人心情沉重的问题的过程中,会适当地争取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中领略法兰西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主讲教师和各位助教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成效较为明显。

第四,能够注重发挥助教的作用。通过他们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使讨论课具有较高的质量。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往往能使主讲教师和助教在为之感到欣慰乃至骄傲的同时获益匪浅,教学相长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四、课程考核方法和支撑手段

1.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全方位课程考核方式,尽可能体现综合考核、过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和差异考核。具体做法是:将所有教学环节纳入其中,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外阅读、小班讨论等诸多环节的表现。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卷面考试成绩按各占50%的权重组成。

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听课、课外阅读和写作(包括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参加小班讨论(既考察该生的个人表现,也参考他对所在小组的集体表现的贡献)等方面的表现予以评定。

期末成绩一般为开卷考试,所出题目较为灵活,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能力。

2.支撑手段

主讲教师多年从事法国史研究,在该研究领域著译甚丰,其中包括专著《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以及曾入选“建国60年来600本影响力最大的书”的译著《知识分子的鸦片》,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历史考察》(结项等级为优秀);另一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法国知识分子史视野中的雷蒙・阿隆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当中。与此同时,还长期开设“20世纪世界史”、“世界文明史Ⅱ”等本科课程。由此,可望将科研优势和教学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尽可能尝试其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注重对助教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精心设定各讲的讨论主题,以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提高讨论质量。

广泛收集有助于本课程学习的各种音像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效果和推广性分析

1.教学效果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使学生得到更好、更为全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中外著名大学目前普遍越来越重视加强通识教育。浙江大学作为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国内顶尖大学之一,不仅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且还应该以独具特色的探索和相关成果,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先进的理念与成功的经验。本研究项目依托属于公认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与文化类课程“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对如何改进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相关探索及其体会,应能对浙江大学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尤其是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通识教育方面继续居于国内高校的前列有所助益。

本课程在2010年秋冬学期首次开设以来,已有3届近300名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为保证讨论课的质量,需将讨论班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与此相应,每届学生总数须控制在100人以内)。通过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诸多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许多学生发言踊跃,甚至经常主动要求延长讨论课的时间。不少学生的读书报告、小论文以及为上台发言而制作的PPT,水平之高,让人在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亦深感后生可畏。

作为浙江大学首批试开的通识核心课程之一,学生对“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课程的评价普遍较高。如有学生在给教师授课打分时留言道:“本课程是我在浙大学到的最好的通识课程,没有之一。同时也是很有价值的一门课,甚至比某些专业课带给我的思考要多。希望这样的课能多一些”。还有学生写道:“这门法知课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法兰西文化的认识,使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让我产生思想的沉淀与无尽的感慨,汲取到无限反思与力量。希望以后能再选修老师的课程!”(详见浙江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学质量评价信息)。

有学生在学完此课后,对学校着力推进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赞誉有加,并且认为“在上了此课后,觉得上一些内容比较‘水’的普通通识课,简直是虚度人生”。更多的学生在选修了包括本课程在内的通识核心课程之后,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学校和有关老师、助教的感激之情。本课程的老师不仅在学期结束时,甚至在每周下课时经常会有学生自发鼓掌表示感谢。还有同学通过邮件或其他联络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谢意。如来自化学工程与工艺二年级的于超同学在2012年1月给授课教师的邮件中写道:“这个学期,选了这门课,是我做得最成功最开心的几件事之一。无论是课堂上您和朱老师带给我的学识和人格与品质的言传身教,还是讨论课上同学和助教带给我的灵感和思考,都让我充满愉悦和兴奋地学习和思考着,谢谢您,谢谢这门课,给了我这样的机会。”鉴此,我们不妨把浙江大学开设通识核心课程给通识教育带来的变化概括为:“水课”变“金课”,“怨课”变“谢课”。

毋庸讳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教好或学好包括本课程在内的通识核心课程,都需付出比许多别的课程要多得多的时间与精力。但让人深感欣慰的是,不管是教师、助教,还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概而言之,教学相长已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推广性分析

主讲教师曾应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的邀请,在全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专题会议上介绍授课心得。主讲教师还应邀在省内外多所大学、中学就“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做专题讲座,其中在上海师范大学所做演说《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全文刊登在2011年11月5日的《文汇报》后,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求是理论网,以及文化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举办的诸多重要网站全文转载。

与此同时,因在主持相关讨论班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效果显著,担任本课程助教的研究生汪少卿曾多次应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的邀请,在全校性通识核心课程助教培训班上介绍相关经验。

希望学校有关部门今后继续高度重视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以便进一步提升我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例如,继续配备足够的主持讨论课的助教;继续提供便于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的教室;学校图书馆继续加强在提供相关图书包括复本方面的工作。

六、课程教材及实验参考书

[1]吕一民.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吕一民,朱晓罕.良知与担当: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5]崔卫平.知识分子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