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

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是我院开展二次创业,走内涵发展之路,争创学院品牌总体发展思路的重点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围绕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议论其中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引起全院教师的共同的关注和重视。二是通过科研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牢固的桥梁。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在追求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质量,是我院开展二次创业,走内涵发展之路,争创学院品牌总体发展思路的重点战略举措。新学期以来,我院提出了“质量赢得品牌,品牌引领未来”深入推进发展战略,强调发展质量,强调品牌发展。学院的发展质量自然包括科研质量,可以说,只有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强化了,科研质量提升了,学院的发展质量才有切实、全面的保障,学院的二次创业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围绕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议论其中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引起全院教师的共同的关注和重视。

一、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体现出办学时间短,发展势头猛的鲜明特色。从中专改建为高职院校的短短10年时间,我院发展为在校生规模超万人的高校之一。前期因量的快速扩张使学院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和稳定上。现在,根据学院二次创业目标,学院的工作重心又从量的扩张有序地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这就为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一)学院二次创业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沿阵地和国家凝聚高新技术专业和产业的重要力量。学院开展二次创业,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发展质量,争创学院品牌,就是为了围绕这一目标,以更好地担当重任,更好地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更好地凝聚力量而采取的学院科学发展新战略。而科研是学院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学院科学发展的保障。对一所高职院校来讲,创业,内涵,质量,品牌都离不开科研,都离不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国务委员刘廷东同志在今年全国高职教科研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批示中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结合我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是学院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基础和保障;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二次创业目标,创出学院特色品牌的重要方面;是学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与地方社会联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把握内涵建设要求,切实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已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应对。

(二)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学院发展战略要求,我们于前期提出了教师三项能力建设的要求,教师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管理学生能力。当前,根据学院加强内涵建设要求,应把教师的三项能力进一步扩张到四项能力,增加一项教师科研能力。首先,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科研工作也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普通大学的教师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应当是钻研型教师,只会教学,不会科研,就不是一名优秀教师。其次,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注重技术与实践的含量,仅会照本宣科,是难以担当此重任的。必须是结合当前技术与实践发展的最新进展和信息,因人因材施教,才能教有所指,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密切配合,把相关学科、专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最新信息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起到丰富教学知识容量,增添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和实训教学质量。再次,加强科研能力是教师提升专业精神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能继承和传播知识,又要有改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既要适应传统学科的知识更新,又要适应新兴学科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师着力提升专业精神,有效应对知识的迅猛更新势头。通过科研,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本专业和国际社会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更加联系实际。通过科研,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准确把握本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在动力。最后,加强科研是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训练机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过程也是联系学生实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条件。学生的实践过程,是知识技术的承载和创新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越是技术含量高,技术创新的需求就越强,对科研的依赖性就越大,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就越高。实践证明,忽视科研能力,仅凭书本知识,是难以胜任指导学生实践,获得成果的重任的。

(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办学任务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检验自身办学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从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科研在服务社会方面,充分地起着孵化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一是通过科研指导在服务社会方面展示良好形象。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深植于社会这块肥沃的土壤,才能彻底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把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科研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展示自身良好形象,来争取社会、民众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来提高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通过科研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牢固的桥梁。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研发应用周期的缩短,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新技术应用越来越依赖于高校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在追求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全面的校企合作不是单纯地企业花钱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订单合作”,而是应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能为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出谋划策,提供改革思路和技术手段的强度合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以科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途径,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三是通过科研才能真正走在引领企业行业发展的前列。近年来,人们不仅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的前景,而且还进一步凸显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走在企业行业前列,推动企业发展的势头。一些知名高职院校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在行业标准,人才标准的制订、修订等方面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借助企业的平台,不仅天地广阔,而且大有作为。

二、教师科研能力内涵分析

对教师科研能力,也有不同的界定。有的认为,科研能力就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有的认为,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的认为,科研能力是指以新观念、新方法来解释或理解社会或自然的现实问题,总结社会或自然实践经验的能力。还有的认为,科研能力是指能独立确定科研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实验研究,能及时搜集整理实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上述各种界定,都以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来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作为概念内涵的根基。因此,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把科研能力归结为:科研能力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或自然领域所发现的事实和所发生的现象,进行了解、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及揭示其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能力。这一界定,充分体现出科研能力要求包括已经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运用、未掌握信息和知识的接收及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三者完整的统合。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得以锤炼提升的渐进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科研活动志趣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就能够做好。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能培养出对高职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在科研工作上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兴趣与志趣不同,兴趣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具有易变性,而志趣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超越于兴趣之上,具有稳定性。仅有科研兴趣,往往容易在科研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中断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钻研,从而造成科研活动的浅尝辄止,难以结出果实。而坚定了科研志趣,就会把钻研问题当做一种任务,一种使命,一种事业;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却,也不会因路途的艰辛而畏难,反会以攀登高峰,获得成果为己任。

(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核心。科研活动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间每一道关口,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复杂多变的因素,只有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到位地抓住问题的根本。因为,具备科学思维方式,就能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如何检测效果,及时纠正偏差。科学思路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反复磨炼,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为,只有具有严谨的态度才会在细小的疑问中发现重大的线索,只有具有科学的精神才会有理性缜密的思考,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科学思维方式包括科学的批判意识。对现有知识,对既定结论能以科学的批判眼光去认识、去理解,就能从中发现众多的未解之谜,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三)具有创新精神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根本。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从一个民族历史的高度强调创新的极其重要性。确实,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地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扩展的过程。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开拓科技新领域,创造和发现科技新奇迹的历史。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科研中既要相信和尊重科学的规律,又要不迷信权威和已有结论,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并善于从新的角度着眼,以新的方法入手,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在探研中提出有创见的新观点;在科研方法上形成自己的思维特色,风格特色,追求于科研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不是人云亦云,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更不能把“天下文章一大抄”视为科研的金科玉律

(四)具有判断力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关键。对高职教师来说,判断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科研选题的成败,而且对整个科研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当前存在缤纷众多的研究头绪中,确定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个人特点的课题是很不容易的。譬如在选题的时候,要判断所选论题或研究方向的趋势,如是“热门”,就要进一步审视它是处于社会迫切需要,正处于发展高潮,还是已处于已为社会所冷落,正在从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消失的阶段;如是“冷门”,要分析其是否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或者是因为支持论研究的相对深度、方法、技术落后影响其研究的进程。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考问,我们才能判断研究课题的潜在价值。

(五)具有现代协作意识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纵观现代重大科研成果,基本上都是协作攻关结出的硕果。从科技发展史说,离开协作,靠自身单打独斗,人类科技的发展难以取得突飞猛进的进程;从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离开协作,也难以取得璀璨的成果。当前,一些知名高校引以自豪的科研成果,大都来自集体的智慧。作为一名当代高职教师,在科研中要有现代协作意识,要善于协作攻关。

(六)具有善于学习能力

这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前提。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理论素质和知识储备的差异。科研靠的是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中国有句老话叫“厚积薄发”,就很贴切地说明了学习和科研的关系。因此,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充满思考活力,才能把握科研发展的脉络。

三、领会方向和特色,强化针对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专业建设重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特色。只有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科研方向,正确把握不同类型院校的科研特色,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科研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培养的是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科研方向上是引导高校教师更多地从事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研究;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科研方向上就应坚持应用性研究,开发推广型研究为基本方向和鲜明特色。把握这一方向和特色,才能更准确地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重心,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

(一)围绕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展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层次性和特定性,应该从社会的宏观背景入手来筹划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其职业能力。其研究的侧重点可以归结为五大关联要素:一是产业要素。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产业大军。但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不一样,如何联系不同区域产业布局,建构具有竞争力的专业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前瞻性、统筹性、战略性的结论。二是行业关联因素。行业发展引领高职院校的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贴近行业发展前沿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产品设计的理念,产品标准的提升,必定会动态影响高职院校的课程,包括国外一些缠绕政治因素的行业标准和“人权标准”,“反恐标准”等。都要通过科研的途径认识,消化,才能真正融进教学,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合格内容。三是企业关联因素。企业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战场。不同类型企业理念及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的运作模式等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同时,面对企业发展多变的发展趋势,如何灵活应对,也应该归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四是职业关联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才能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五是实践关联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这种专门人才不是单单依靠书本知识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如何科学实践,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能力,也是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围绕高职院校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开展研究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又一大方向。高职院校大都存在历史短,办学经验少,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探索,所以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这方面的研究,应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创新高职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运用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开展深入研究。其侧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1)专业建设方面研究。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所谓“高等性”是指与原先的中专传统人才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既具有起点高,规格高以及文化素质高的特点;还具有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较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更强的特点。所谓“职业性”是指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科发展导向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职业分工为导向的,因而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并调整专业。可见,只有遵循高职教育特性,把准市场发展脉络,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也才能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创新技术人才。(2)课程体系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比照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要以最有效地促进知识与任务的联系为原则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传统教育(包括传统高职教育)往往强调先储备知识,认为知识的应用关系是学生日后在工作实践中自然就能形成的。这种观点根源于他们把“应用”视为简单的线性演绎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应用”是一种复杂的结构转换过程。所以,现代高职教育就要十分强调,要按照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来掌握知识。这就必须解构原有课程体系,按照“应知应会”重构课程体系。我院的“课程项目化”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解构重构的结果。(3)教学改革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上要研究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遵循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及技能操作性的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方法上要研究坚持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方法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高职院校科研还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技产品为龙头,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要避免贪大求洋,应将重心定位于行业、产业第一线,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在进行应用技术研究时,从立项开始就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能力,尽量做到技术推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这实际上也就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着眼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主要也就是通过企业第一线参与到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中,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将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技动态作为科研成果整合进教学,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四、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根据学院讲究质量,争创品牌的发展战略要求,我院科研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偏少。目前,我院真正能成为学术甚至学科带头人的只有极少几个人,可谓凤毛麟角,与我院万人规模院校相比较落差太大。二是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少。目前,我院特色专业影响日增,但围绕特色专业而形成的科研成果几乎没有,这与我院争创学院品牌很不匹配。三是高级别课题立项和高水平研究成果少。前几年我院还没有争取到过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和省自然基金课题以上的项目,今年我院有一课题被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也证明起步较迟,步履不大;同时我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去年只有三篇,获省部以上奖项还是空白。同时还存在研究团队既弱又少,能主持科研项目的教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科研工作是目前我院以内涵发展之路,争创学院品牌发展目标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气改变。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首先要转变观念,全面克服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偏见,牢固确立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及保障性作用。从我院实际出发,转变观念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破除科研神秘论。有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畏惧科研,谈虎色变,关键在于被“科学研究”字眼的神秘色彩所迷惑而不敢贴近它,探究它。其实科研并不神秘。我院在教学中,在工作实践中总会出现新疑虑,发现新问题,如果把这些疑虑和问题认真深化,给予理性思维,追求逻辑解答,其实就是科研。其二,克服精力有限论。有些教师不是未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往往以教学任务重,抽不出精力搞科研,来回避和搪塞科研工作。这些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教研相长”的朴素道理,无视科研的重要性,从而人为地把教和研分割开来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教与研应该是一体的。钱伟长曾说:“不会上课,就不是一个高校教师。不会科研,就不是一个高校好教师。”作为高职教师,更要以科研成果来凝聚知识,开阔视野,指导教学。高职教师要以密切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敢于创新意识开展教学,而不仅仅依样画葫芦,照本宣科,避免和克服搞科研精力有限论,就能结出科研的硕果。其三,力戒浮躁风。搞科研不神秘,搞科研不畏难,但也应力戒简单化,避免浮躁病。科研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深化、探究、追寻的艰辛过程,期间的未知因素,未解之谜如关山重重,需要你起早贪黑,披荆斩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以全面增强学院“质量、品牌”效应为主线

学院的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学院二次创业目标,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凸显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优异的科研成果提升学院综合竞争能力。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研究。加强内涵建设,是我院二次创业的总战略和总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化再深化。如以育人为中心理念的深化,如教学特色的深化,教师能力发展的深化等,就有众多的研究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挖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我院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群研究。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发展演进规律,把握其中的高潮起伏以及替代趋势,深刻指示出专业发展的盛衰变化;努力培育和拓展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特色专业。如当前我院的建筑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造价等特殊专业,如何打造成优势专业群。三是要进一步深化精品名师方面的研究。凝练精品,造就名师,是提升学院“质量、品牌”效应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一个高校,没有精品、名师,只会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无法带来持久的扩散效应。四是进一步深化地方经济社会及科技进步研究。专业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要更多地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更多地与当地的科技进程相联系。

(三)以实现重心转移为新路

我院原有的科研路子集中体现出散、弱、偏、低等方面的问题。如科研力量分散,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欠缺团队攻关能力;科研动力弱,主要借助评职称为动力;研究方向较偏,从前几年院级课题申报情况看,大多数教师选择教改类课题;科研成果质量不高。这表明原有的科研路子就像一条死胡同,无法通往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要有新路子。也就是要实现科研重心的转移。一是科研力量上要从松散转移到以群团联合攻关为重心。学院的一些基础性项目,如专业群建设等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同时,学院要结合专业特色组织一批研究团队;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结合不同课题类型以团队方式联合攻关研究,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出重大成果。二是在科研动力上从相对弱化转到以学院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为重心。要彻底改革仅靠评职称搞科研的现象,而从学院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注入动力,使全院教师都高度自觉地把搞好科研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三是在研究课题上从以教改为主转到以产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性、技术性课题为重心。今后,凡是院级课题,教改和专业之间的比例,应以4∶6或3∶7为宜。更多地鼓励教师从专业角度去选择和组织研究课题。四是在科研质量上从质量偏低转到提高质量为重心。我院已出台的《科研管理条例》对高质量课题和成果的补助奖励,比以前有了质的提高,今后还要进一步对高质量课题和成果在进修培训、调研实验方面给予激励。

(四)以强化制度管理为保障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有效地促进教师科研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今年我院连续出台了《科研管理条例》和教师科研工作量制度。这对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据统计,今年申报省、市、厅、局各类各项的课题及立项数都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科研目标管理和考核工作,并逐步做到把科研业绩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实行科研定量积分排序制,对在科研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

(五)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支撑

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力度,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有更多机会拓宽知识面;二是抓好科研辅导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一些科研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课题的辅导;三是学院及各分院每年要安排相应的科研工作会议及专题研讨会及座谈会,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持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四是学院要定期举办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表彰为学院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全面带动起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