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以有效教学作为立校之本

第二节以有效教学作为立校之本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要抓教学。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辩证的统一。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第二节以有效教学作为立校之本

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要抓教学。阅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卓有成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前提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当下我国正在全面实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题。新课程的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实到教学上,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全面展开并取得成功,教学也必须改革,必须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正如美国学者S Yong&D Shaw(1999)指出:“虽然在教师有效性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去定义、如何去评估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到今天为止,这些问题也尚未形成公认的答案。”首先,从“教学”来看。学术界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定义,如“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将教学广义定义(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活动)还是狭义定义(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至少具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第一,教学是一种活动;第二,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第三,教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出,教学是一种在特定的组织中、在特设的环境下,为了目标的实现,需要根据一定的原理,应用多种方法,对教育资源、人、物、时间等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反馈等一系列环节,从而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活动。其次,从“有效性”来看,“有效”应该体现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但对“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的解释,笔者对现行学者的一些解释,有赞同,也有质疑。

教学有效益,一方面是教学活动的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是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另一方面,还应在现行观点上扩大它的关注面和着眼点,不仅要关注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生长和发展,还应该关注教师的成熟和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社会的持续发展。

教学有效果,不应单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还应包括教学过程与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符的部分,考察的视野应实现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结合。

对于教学效率,先前的研究中出现了各种试图用“分数”形式进行界定的说法,笔者认为都是不妥的。如程红和张天宝的“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前者可能推出“要提高教学效率,需同时提高教学产出和降低教学投入”的结论,(事实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任何课堂教学,只要不是盲目地投入,我们都必须尽可能加大教学投入);后者犯了纯粹用时间来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错误。

教学效率,实际上是课堂中师生对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教学效率追求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尽量多地利用尽量多的资源以获得尽量多的发展。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最大化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满足了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维目标”是一个完整、协调、互相联系的整体。同时,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是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辩证的统一。

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有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生成。第三,教师做课堂智慧生成的“助产士”、引领者和创造者。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抉择;要做“麦田守望者”,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要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有效知识量高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任何知识,就其存在的价值,从发生学意义讲,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是,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现负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四)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当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和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这方面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低效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式结构的和谐平衡。有效教学主张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内化学习与外化学习,自主学习与制度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动态、和谐、平衡的教学方式结构,反对教学方式运用中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对立起来的极端化倾向,反对形式主义地开展探究和合作学习。一个有效教学的教学方式结构,常常表现为各种教学方式的和谐、平衡的运用,而不是把各种教学方式割裂开来。当然,教学方式的和谐平衡,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搞平均主义,而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开放、动态的平衡系统。(2)教学思维结构的和谐平衡。任何教学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思维进行传授和学习的。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学思维清晰、结构合理、辩证全面,则教学有效性就高,反之就会下降。现实教学的缺失之一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教学思维缺乏清晰、合理和平衡的结构。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地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结合起来,使教学思维清晰有序、和谐平衡,改变教学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的现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3)教和学的和谐平衡。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其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和谐平衡。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会教师“学会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既有赖于“有效教师”,又有赖于“有效学生”。因此,有效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事实上,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两者和谐,才能教学互促,良性互动。(4)课堂环境的和谐平衡。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环境和谐平衡就是指课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实践表明,课堂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五)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准备充分、组织科学、讲解清晰,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代之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1)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严格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引领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不同,“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动态生成课堂资源、教学细节和程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变“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为“跟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它应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辩证统一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融洽、相得益彰的过程,是系统掌握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2)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当代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你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我就讲什么;你教材里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至于教材教完后,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则是很少考虑的。用教材教则不同,它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有效教学的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有效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因素和教材、教学媒体等等物质资源因素构成,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由教学计划、计划执行、评价、反馈修正等环节组成、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可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控制系统是课堂教学系统的第一个子系统,相当于教师的备课、设计教学目标等环节,这个子系统处于课堂教学系统最高层次,起着控制、定向作用;执行系统相当于教师授课、学生习得知识、巩固并回忆出来的过程,这是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主要部分;反馈系统主要指测量和评价。测量是回收信息,评价是辨别、评定信息。将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反映回教师与学生身上,就是反馈。同时,有效教学系统又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其他学校教育子系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样,它与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有效教学遵循系统原理,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有效教学的整体性

有效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教学目标的最易达成为标准;教学计划、执行、评价、反馈、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进行和衔接都要围绕着教学整体效果的最大化而展开,对那些单个效果很好很完美、但是与整体目标不相协调或者作用不大的个别环节,我们要舍得“割爱”。

第二,有效教学的整分合

有效教学注重课堂的整体效果和培养目标,但是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效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整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任务、结构等,然后将要传递的信息、要教授的知识科学分解为各个知识点,将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成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最后要在科学分解、安排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协调,使各个知识点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各个教学环节整合为一个流畅的教学过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有效教学的环境适应性

有效教学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与周边环境因素互通信息,据此来调整教学系统,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当然,有效教学的环境适应性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教学最优效果的取得更多的是有效教师能动适应的结果,通过创造人文的物质环境、人性化的精神环境和人本化的制度环境,催生了有效教学的发生。

(二)有效教学的动态原理

有效教学的动态性是指由于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系统,再加上系统内外条件也是运动、变化的,这就需要有效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境随机制宜地不断调节各个环节、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动态生成中达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可以说,有效教学是时间的函数。这里的稳定状态,笔者认为不仅包含上课前教师就已经掌握的学生、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预见的并以教师计划形式表现的一种“预设”,是一种虚拟的静态的“理想教学”;而运动状态不仅包含了教学的进行、信息的流动、学生知识能力随教程进行的发展,更重要的表现为教学过程的进行超出了教学计划的范围,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使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的思路教学,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遇见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动态原理要求有效教师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辩证关系,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好科学合理的“预设”,但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固守“预设”,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的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和资源。

(三)有效教学的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指在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主张把人视作活动的主体与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资源,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个人潜能与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而提高活动功效,实现预定目标。简言之,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了人。

人本原理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管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假设有“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几种。在有效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建立在“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的基础上的。学生是“社会人”,每个学生都是组织中的一员,(当然,这种组织可能是正式组织,也可能是非正式组织),都有归属于集体,获得集体认可、得到同学尊重、赢得同学友谊的心理需要,注重成员对活动的参与,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是提高活动效率、达到组织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学生是“自我实现人”,尽管学生身心发育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可能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但不可否认,每个学生都怀有展示才华、表现个性、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更有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的需求;学生是“复杂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先天条件,不同的后天教育,不同的环境影响,造就了一个个迥异的个体,在有效教学课堂上,老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班”,而是许多个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和管理措施,也就是说,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基于这些认识,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将人本原理贯彻始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天赋;第二,要依靠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旁观者”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第三,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唤起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动机;第四,人本原理的最终归宿和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是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获得知识的增加、技能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四)有效教学的效益原理

1.遵循效益原理是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提到效益,人们往往把它与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效益问题纯属经济学范畴,与课堂教学无关。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任何人、任何组织系统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是各种活动的永恒主题和永远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耗费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劳动和精力,同样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效益,我们可以称之为课堂效益。这种效益是以教学教育目的为准则,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价值评价。如前所述,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即“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效益”的要求。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考虑“效果”“效率”“效益”三者的关系,会发现“效益,简单地说是指有效的效果,是能够给个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效果”。效益与效率在目标正确的情况下,成正比关系,效率越高,效益越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教学首先是指有效益的教学,“有效益”涵盖了“有效果”“有效率”的要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教学的“效益”是“效果”“效率”“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因此,遵循效益原理是有效教学内在的本质要求,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以学生的最大发展为追求。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几对关系

有效教师遵循效益原则,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兼顾有效教学课堂效益的显明性和潜隐性。在现实教学中,有效教学的课堂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学生的知识增加、技能增强、能力提升得到体现的。在这些效益中,有些方面是当时能够直接观察或测定的,例如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操作、行为变化等方式立即测定或评估,这是显明性特点。但是,有些方面在学生身上只是形成一种潜能,要在以后的工作、劳动中才能检测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即时知识的习得,还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能力水平的培养、态度情感的体验等。

第二,保证有效教学课堂效益多维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多维性,表现在有效教学课堂效益是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智力和个性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整体性,表现在各种相关要素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有机凝聚于学生身上。教学内容决定了不同的课有不同侧重点,要做到多维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全面把握,使构成课堂效益的相关要素得以发挥和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将多维的效益以学生个体的全面、整体发展表现出来。

第三,追求有效教学课堂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一致。在这里的全局效益是指整个班级全体同学的发展,局部效益是指部分同学的进步。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为了部分同学的效益而置全体于不顾,它的“有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