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

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备好课却想上好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5.充分的估计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备好课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备课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教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蓝图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斯霞老师常把备课喻为“指挥员在组织一场战役前所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筹划。”“为了组织好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斯霞语)。可见,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备好课却想上好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备课的种类

(一)常年备课

常年备课主要是指教师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艺术的修养,教学对象的考察与研究。

按照新课程的精神,教师需要常年备课。常年备课要求努力做到“三常”:常备常钻研,常备常修改,常备常补充,忌一劳永逸和死抄书本。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必须像蜜蜂酿蜜一样,不辞辛苦,不断往返于课堂和知识海洋中汲取、储存、输送“蜜”源。若平时不注意知识补充,临渴掘井,课堂上会感到力不从心、生搬硬套、理屈辞贫,学生则会感觉枯燥乏味,其结果可能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量、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时数等因素来确定学期的总要求、章节或课题编排、各章节或课题的教学时数、教学形式、课外练习和作业时数。计划一般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1.确定全学期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2.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3.安排好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及授课的基本方式方法;4.对教具和各种物质条件做好准备。

完成学期备课任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读教材。

通读教材的主要要求是:1.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2.掌握各个部分教材内容的基本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3.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4.掌握教材的难点及主要疑点,考虑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应当事先做好的准备。

(三)单元备课

对单元备课的主要要求是: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2.根据本单元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详略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3.处理好本单元教学的课时安排、活动步骤以及习题、实验等;4.研究本单元的教学方法。

(四)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备课所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再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内容。例如:对上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查了解(课堂讲课提问什么,或要求板演解答什么),新的课题如何提出,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板书的安排计划,课内和课外练习题的提出和引导;估计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怎样组织等。

课时备课一般要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五)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是指教案写成后,教师在上课前,熟悉教案讲稿,经过深思熟虑,使教学的课时计划得以充分落实的过程。

1.牢记教学内容和要求,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容和要求充分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反复熟悉教案和教材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并能熟练运用。

3.思考运用什么语言,把教学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力争语言精练,表述生动形象,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内容,并能引起学习兴趣,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切忌“信口开河”。

4.详细考虑教案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如何具体地体现出来,如教案中提出了要“讲练结合”,这时就要想清楚,讲什么内容,怎样与练习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5.充分的估计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如研究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难题及教师应如何回答,等等。

(六)课后备课

教师教完一节课后,根据学生的课内表现,课后反应,听课教师的合理建议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记下本节课教案的实施情况,上课后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以及学生课堂活动的情况等。

方法一是教案旁写眉批;方法二是教案后写小结,也可以对这堂课进行自我分析鉴定。分析以下几方面:1.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恰当;2.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3.选用的教法、教具与媒体是否恰当;4.教学过程中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因材施教;5.教学效率如何,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每一分钟;6.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记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备课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个人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情和学情,进一步领会课标、分析教材、选择教法、选择习题,等等,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基本劳动。个人备课是教师完成备课的基础。

二、备课的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

备课的步骤是指备课的次序:先备什么,后备什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是一种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关系。具体地讲,知识与技能是抓手,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2.加工教学内容。

加工教学内容即根据教学的意图或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编选、研究和分析,尤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关键上。

3.设计教学进程。

设计教学进程即确定构成整堂课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详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

4.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般的说,每堂课至少采用三种方法交替使用,才不至于使学生听课时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5.设计课后练习。

设计课后练习即选择和编制适当的、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

6.撰写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书面化和条理化,是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备课的基本要求

教师备好课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备课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教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若忽视备课,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备课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1.注意把握好五个环节。

(1)在“备教材”上下工夫。

备教材是备课的核心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尤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2)在“备学生”上做足文章。

教学过程的“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学生的“学”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起作用的。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等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

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优良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运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4)在“备练习”上精心设计,有的放矢。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缺乏层次和梯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此,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5)在“备作业”上精心挑选,适量适度。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同时,教师对待学生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要特别注意收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并可在教案的备注或后记栏内记录好这些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

2.坚持做到十个结合。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所谓预设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

(2)备课与备人相结合。

教师备课,既要“胸中有书”,更要以人为本。要分析学生、研究学生,不仅要钻研班级群体共性,还要钻研学生个体特性,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习基础(如果是新生还应了解入学成绩),以及是否为学生中的团员、干部等;其次还要了解班级具体情况,如班级在年级中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有些什么特点;第三重点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无兴趣、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习惯,并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这需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并要深入到学生中亲自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道听途说与想当然,做到心中有底。

教师要经常思考以下问题:

其一,学习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程度如何;

其二,学生间的差异如何;

其三,学习某一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

其四,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进行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

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得越深入,他的教学就越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会越好。

(3)备目标和方法相结合。

最好是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体会和想法,列出应该实现哪些目标,完成哪些任务,再和教学参考书上所列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和原因所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方法,先进经验、先进教学方法都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但是一定要变成自己的。

(4)备教材与备课标相结合。

只有在备教材的同时重视钻研课标,才能把握教材要求。

(5)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一定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不能只抓重点,丢掉一般;突出重点,也要兼顾一般。

(6)教材和教辅相结合。

教师要以钻研教材为主,不能用教辅代替教材。

(7)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在备课、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从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入手,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大事、国际形势、社区活动等宝贵资源,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激发学生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学习对改进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8)全局和章节相结合。

应该知道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中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应用了前边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对学习后边的知识有什么意义,即不能孤单地去备一节课。

(9)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与融汇,特别是语文与政治历史、地理之间,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整合能起到互相加深理解、帮助掌握、深化运用的功效。

(1 0)教法和学法相结合。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师怎样教,也要备学生怎样学。

3.兼顾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1)备重点。

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主要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于:这些知识在获得、理解和掌握后有助于学习其他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是不仅能解决当时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且还能比较容易地转移到其他的学习情境中去,能比较顺利地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种种疑难问题。传授新知识的课,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地介绍教学内容上,将其作为重点阐述清楚,而习题讲评课,则应把重心放在剖析学生容易做错的习题上面。

教材重点和教学重点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教材重点毫无疑问也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则不仅仅是教材重点,也包括那些不属于教材重点,但必须要重点讲清楚的内容。教材重点是由它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而教学重点的确定除了要看其是否是教材重点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接受程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2)备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那些大多数学生难以较迅速、较准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比较复杂的技能和比较生疏的技巧。

难点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来自教材,教材中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比较复杂的问题及表面相似,容易混淆的内容都是难点;二是来自学生,有些学生缺乏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所必需的基础,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成了难点;三是来自教师,教师受思想水平、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的限制,不能准确地、透彻地理解要讲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比较容易地学习、掌握和应用这些教学内容。

解决难点首先要对难点理解透彻,同时要从学生可接受程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化难为易的工作;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可配备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解释;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通过多层次的分析来分解。

突破难点的方法主要有:

①众星捧月法。通过对许多问题的讲解来解决一个主要难点。

②化整为零法。把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每个小问题,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架桥铺路法。学生一下子弄不懂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④问题揭示法。教学难点化解为问题形式,通过提问、互答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⑤旧知迁移法。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通过知识迁移,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⑥直观演示法。一般来说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然后过渡到理性知识。

(3)备关键。

“关键”是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指教材内容中的某一个“关节处”。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此处的内容,被“卡住”了,就不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整个部分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这些“关键”:首先应把握其教学内容的大致意思;其次,教师应运用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和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教训;最后,教师应根据关键之处的内容,准备一些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此处内容的练习题。

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求做到三点:一是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二是这个环节来到之前要有铺垫,要适当作些提示;三是估计上课时会出现不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局面,事先应仔细思考对策并分析原因。

也要适当补充书外内容,避免两个极端现象发生:要么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要么完全脱离书本内容随意发挥,“天马行空”。

4.准确把握教材的取舍关系。

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编选、研究和分析,确定哪些重点需分析讲解,哪些只需简单带过,哪些可以由学生自学。

(1)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是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的第一步。钻研课程标准,首先必须做到“入乎其中”,即对课程标准中的每一细微之处都要认真研读。就具体一个章节而言,必须弄懂这个章节主要介绍哪些内容,每一部分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怎样展开的、怎样论述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各部分内容中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怎样定义,为什么这样定义,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各部分内容涉及哪些基础法则、基本定理、基本公式,他们的内容是什么,教学表达式是怎样的,适用的条件是什么,它是怎样总结推导出来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教师对于这些问题已经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了,就可以认为钻研课程标准已经“入乎其中”的。

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了“入乎其中”,教师才能吃透课程标准,找准难点,深刻认识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在教学中给学生扎实有效的教育;也只有“入乎其中”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为什么会感到困难。难点找准了,才能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要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还必须“出乎其外”。所谓钻研课程标准要“出乎其外”,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一定要跳出课程标准看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总揽全局、驾驭课程标准、理清脉络、把握重点。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及其逻辑顺序,了解、熟悉本学科各年级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出乎其外”,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找准重点。应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处于什么地位,与知识是什么关系,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内容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所要学习的这些内容中,哪些是关键性的知识,教学中必须浓墨重彩。明确哪些是了解性的内容,教学中可以一带而过,哪些是目前不需要掌握或不能掌握的东西,教学中可以略去不讲;哪些内容必须先讲,哪些内容只能后讲。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都应该是重点,可以以练代讲。

(2)决定教材取舍。

特级教师霍懋征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法。”可见,真正掌握教材对教师来说无比重要。

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是:

一要遵循统筹兼顾原则,即处理教材要紧扣教学目标,对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智力和能力的合称)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二要遵循适当教学对象原则,即处理教材要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等差异;三要遵循灵活处理原则;四要遵循“举一反三”原则。

掌握教材一般要做到:

①要从前后的联系中,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哪些内容处于从属关系之中,哪些知识处于并列或者交错关系之中,将知识纳入结构系统之中来看待。

②要细致分析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要弄清本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④要以审视的眼光去阅读、借鉴和利用教学参考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