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组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如何有效组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教学是教师为保障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而进行的工作,它是由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活动所组成。作为地理教师掌握和应用地理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十分重要。余老师在教学中关注了地理课堂活动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遵循教学要求有序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只有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便能显现学习活动的效果。

3.如何有效组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是教师为保障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而进行的工作,它是由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活动所组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地理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但又要达到“形散神聚”需要依靠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作为地理教师掌握和应用地理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十分重要。

案例:“季风”一课的教学过程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出版)上册专题14是“季风”专题。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圈知识内容中的重点。余老师在教学中关注了地理课堂活动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遵循教学要求有序展开。

……

(展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教师:读图分析东亚季风在夏季盛行什么风向?这个风向又有怎样的性质?在前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行星风系,知道了地球上有若干个风带与气压带,那么这些风带与气压带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是会移动的。

教师:怎么移动?哪位同学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气压带与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而发生整体的南北移动。夏季,气压带与风带北移,冬季时南移。

教师:由于夏季气温高,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是陆地增温快?还是海洋增温快?

学生:陆地增温快。

教师:对,因为海水的比热容较大。由于陆地增温快,空气受热发生怎样的运动?

学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教师:所以,在大陆上形成的是高压还是低压?

学生:低气压。

教师:对,低气压中心位置大致位于印度半岛附近,所以将之称为印度低压。由于印度低压的出现,就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大陆的部分切断。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保留在海面上,由于被切断的保留在海面上的高气压大致位于夏威夷群岛附近,所以命名为夏威夷高压。之前我们学过,空气的流动规律是怎样的呢?

学生: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教师:此处从夏威夷高压向印度低压产生了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请问,如果形成风,风向是否就是这个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呢?

学生:不是。还会受到地球偏转力的影响。

教师:所以,北半球应是朝……

学生:向右偏转。

教师:所以,风向应是……

学生:东南风。

教师:由于这一东南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风的性质应该是……

学生:湿润。

教师:又由于该风向是从纬度较低的洋面上吹向陆地,所以是比较温暖的。到此我们可以一起小结:东亚季风在夏季是盛行东南风,风的性质是温暖湿润的。形成的原因是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差异,或是说海陆热力差异造成。

教师:那么,冬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分析夏季风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东亚季风在冬季的盛行风向及其性质。

教师:可以按照讨论要求,前后4人为一组,分组讨论完成后,每组请两个同学作代表上台交流:一位同学进行演示,一位同学解释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4分钟)

教师:这组同学,首先请你们指出亚欧大陆在冬季所处的气压带?

学生1: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亚欧大陆受到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

(学生2将对应的气压带名称图标粘贴挂图相应的纬度位置)

学生1:由于是冬季,海洋与大陆相比,海洋的比热容大,增温与降温都比较缓慢,所以海洋的温度偏高,大陆的温度偏低;大陆形成高气压。名字叫亚洲高压。而海洋上温度高,形成低压,由于中心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称为阿留申低压。

(学生2将对应高气压和低气压名称图标粘贴挂图相应位置)

学生1:由于空气是从高压流向低压的,所以风向是西风;但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所以是西北风。冬季风性质是寒冷、干燥的,因为高纬度吹来的风较为寒冷,而且是有陆地吹向海洋的,所以干燥。

教师:能不能归纳一下东亚季风冬季风的形成原因呢?

学生1:形成东亚季风的原因是随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教师:其他各组有没有补充?

(学生静听)

教师:其实,刚才这一组对东亚季风的成因解释不准确。根本的原因是海洋与陆地的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为什么同一个季节,一个增温(降温)快?一个慢呢?

学生:比热容不同。

教师:所以,造成东亚季风形成的关键原因是海陆热力差。由于强大的海陆热力差,使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

……

教师:接着,我们来学习南亚季风。南亚季风的成因会不会和东亚季风一样呢?我们首先看南亚季风在冬季的情况,会盛行什么风向?又有哪些性质?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

……

教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交流?

学生3:由于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副热带高气压也南移,所以风向为东北风。

(学生4同步演示,将相应风向图标粘贴在图中对应位置)

教师:好的,南亚季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它的性质是怎样的呢?

学生3:性质是干冷的。

教师:由于风是从高纬度大陆吹来的,它的性质是比较的干燥的,这点是可以确定的,但是这个东北风是“冷”的吗?可以看到,南亚处于低纬度地区,所以即使是从纬度相对较高地方吹来的风,也不会感觉很冷,所以南亚东北风是……

学生3:干、暖热的。

教师:那么南亚季风到了夏季,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学生5(指图):夏季此处是东南信风带。这是因为夏季,气压带与风带会整体北抬。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风向会向右偏。所以,南亚季风的夏季盛行西南风。由于风来自低纬度海洋,所以它的性质是湿、热的。

教师:能否总结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案例来源:上海市第八中学实习教师余雯婷执教,有删减)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只有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便能显现学习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课堂学习活动有如下一些基本要求:①活动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②活动形式有机组合,但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③活动的完成依赖于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④活动完成过程是新知识学习过程;⑤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季风”一课教学中安排的一些学习活动比较好地反映了学习活动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独立思考,教师都明确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思考、讨论活动中都必须在下发给他们的地图上填注气压中心、风向,填表完成季风的特点;集体交流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粘贴气压中心与风向,并分析解释季风特点与成因等。这些要求学生填图、填表的活动既使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具体的事情可做,还使活动结果易表现和提交。

二是,听讲、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都是学生熟悉的,并力所能及的。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师在安排这些活动时是独具匠心的。

开始,安排学生听教师讲解东亚夏季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此段教学中,教师的清晰讲解,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形成了意义听讲,也较好地运用了“支架式教学”,为学生随后学习东亚冬季风特点提供了范式支架。然后,要求学生借鉴东亚夏季风的学习思路,在三个问题(①指出亚欧大陆在冬季所处的气压带?②冬季,北半球的低压与高压中心在哪里?③东亚冬季风的盛行风向与风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指导下,分析东亚冬季风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考察学生对东亚夏季风分析思路的掌握情况。最后,学习南亚季风成因这一教学难点时,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这其实是在考察学生是否能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运用前面学习东亚季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及解决问题;同时,也体现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后,教学应该逐步放手,即撤除一些“支架”,让学生大步子地自主学习。事实证明,学生在最后学习南亚季风成因时,不仅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知识内容基本都能掌握。总之,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安排使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也要适时撤除“支架”,使学生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模仿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由低到高地拾级而上。

三是,基于听讲、讨论、独立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新知识内容的学习一步步深入,直至顺利完成“季风”内容的教学目标。从中可以看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也是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改变了以往教学将学生学习活动理解为练习活动,仅仅安排在新课讲授之后。作为练习的活动充其量只能达到知识巩固作用,而且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难以让学生尽兴,也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现在将学习活动安排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地理概念和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