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哪些要求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哪些要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修改后的教学目标从课标、教材内容、学生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中明确了锋面系统的基本地理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天气变化的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预测天气。该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有哪些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思想上不重视教学目标,在备课时仅凭自己主观臆断设计教学目标,或是照搬参考书上相关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在编写教案时根本就不制定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有何要求呢?以下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案例。

案例1:“常见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了解低气压(气旋)系统、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2.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案例来源:某地理教师设计)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但细细分析,在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中行为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上述案例中存在多处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表述,如“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等,这样陈述的教学目标表明了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即要求教师达到“培养学生……”的要求,也就意味了只要教师展示各类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达到了多少教学目标则不在要求中。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所以,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应该采用学生为行为主体的语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将目光聚焦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而且深刻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教学目标笼统,缺乏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功能之一就是评价功能,它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和准则。在上述教学设计案例中行为动词采用了“理解”、“了解”、“掌握”这些抽象动词,但是怎样才算是学生“理解”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诠释,如学生能“分析”、“举例说明”、“解释”是不是都可以认定为理解了呢?若是的话,那么就要考虑教学到底要求学生达到哪一点呢?行为动词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所以在表达教学目标时应选用外显的、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诸如“能说出”、“能解释”、“能分析”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有指向性的提问、讨论、测验等各种反馈活动。

3.教学目标内容空洞。如“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的陈述缺乏与本节课相关的具体教学活动的联系,套在哪节课上都适用。目标内容太宽泛、空洞,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上,教师制定目标时欠思考,随意套用如“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等语句。如果教学设计时是随意套用的语句,在教学中往往也就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学,以致这些方面就成为虚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指出过多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会在一个教学目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要求,这会对教学评价造成一定麻烦,学生能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它们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状况”。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将两个层次的要求分开,分别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针对以上分析中指出的问题,可以作如下的改进。

案例2:“常见天气系统”一课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锋的形成”图,说出锋的形成原理;区分冷锋和暖锋的形态特征;

2.观看“锋面移动过程”动画,尝试用表格归纳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3.能运用锋面活动原理分析我国一些典型的天气过程;

4.通过阅读“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图,学生能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

5.运用读北半球“气旋与天气、反气旋与天气”图,分析低气压(气旋)系统、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判读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学习,形成判读这类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2.在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图学习基础上,能自主画出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示意图,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3.结合寒潮案例,讨论天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4.在上网搜集、讨论“锋面系统与灾害性天气”活动中,体会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提取、分析、概括地理信息的研究过程;

5.根据简易天气图,用所学知识播报天气预报,探究天气变化的过程,准确解释引起当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当地的天气变化过程,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的密切关系,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案例来源:作者修改、整理)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从课标、教材内容、学生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中明确了锋面系统的基本地理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天气变化的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预测天气。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关心天气变化,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外显化,行为结果可测化,能有效达成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该教学目标采用“说出锋的形成原理;区分冷锋和暖锋的形成特征”、“尝试用表格归纳……”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及评价功能。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目标来说,最终要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描述,目标必须清楚、具体、可操作”。

2.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读简易天气图也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该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上网查找与锋面系统有关的灾害性天气活动,学生需要先内化锋面系统的知识,才能选取有效地理信息并整理与同学交流。学会读简易天气图也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学生要能根据简易天气图,用所学知识播报天气预报,探究天气变化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需将所学理论知识去解释并预测天气,综合分析地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加了解地理过程并把所做的分析和观察综合为一个有因果关系的连贯解释。

3.体现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比如观看“锋面移动过程”动画,要求学生根据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图,自主画出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的图,用演示的方法说明地理过程,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地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讨论天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根据自己切身感受谈天气与人类的关系,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在与同学交流中,培养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

除此以外,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要注意其他的一些要求:

1.把握目标的层次性。一堂课中的知识内容有很多,有些事实性知识只要求学生识记,有些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理解,有些原理性知识则需学生理解并且应用甚至更高要求。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准确把握好各知识内容的层次要求,使教学目标的表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可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一张知识水平双向细目表,罗列出所有知识内容并对其进行类别化处理,再进一步层次化处理,表述时运用合适的行为动词,如《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水平双向细目表。另外,修改后的目标陈述中“通过读‘锋的形成’图,说出锋的形成原理”,其中对锋的形成只要求达到“说出”,只是停留在较低水平,对于原理知识应该要重在较高的理解或应用水平,根据双向细目表,这条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读‘锋的形成’图,解释锋的形成原理。

表1.1 《常见天气系统》一课知识内容认知水平双向细目表

img2

续 表

img3

2.关注目标的发展性。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教学目标的发展性充当着首要任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之外,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的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在内容和水平上也应该有不断提高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要求变化应体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如当某种落在最近发展区的读图技能基本掌握后,教学应该设计更高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不断拾级发展。

3.洞悉目标的动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目标是在解读了课标、吃透了教材、分析了学生等情况下在上课之前制定的。但是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空间,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都不同,在课堂进行中往往与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会有出入。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将“预设”备充分,才能对“生成”得心应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应变,对于学生反应慢不理解时,可以适当降低、拆解教学目标;对于主动寻求知识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