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

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多媒体课而言,现在在我们的“高效课堂”研究课中,大家能围绕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地找到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通过“高效课堂”的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③ 抓学科“高效课堂”标准建立和“高效课堂”典型课,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学科“高效课堂”模型,并提供佐证的案例。

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

2007年是崇仁路小学行政团队全面磨合、融合、打开新局面的一年,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全面优化整合的一年。在张校长、刘书记为首的领导团队正确领导下,我们保证了工作稳定,电教、科技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汇报2007年的工作成果。

一、基础性改造进一步挖潜增效

根据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在厉行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思考和规划,开始对学校的352台计算机的配置、使用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摸底。

本学期由于设备建设暂缓,设备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故障率明显增高,电教设备的维护量加大。随着应用的深入,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CPU、内存、缓存、硬盘容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室的竞业达系统是无盘工作站,本身配置较低,影响因素太多,故障率陡增。

在软件建设中,我们一直追求安全、稳定、高效。首先,着力解决班级和办公室计算机的安全性、稳定性问题和学研资源案例的上传问题。我们同趋势公司进行了谈判,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免费在分校的计算机上安装趋势网络杀毒软件,实现了“一版两校”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开支近万元。其次,我们着力于“高效课堂”学研资源的建设。在学校网站和FTP上传全国信息技术、数学整合精品课例12节,录制、采集、制作教师省、市、区、校展示课、竞赛课、“高效课堂”研讨课42节,刻录区、校各种活动资料光盘25张,为“高效课堂”、“高效班级”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潜件建设中,我们全面关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带头人和学科教师进行网络及安全操作培训,让老师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教学、服务班级管理、服务科研。

二、管理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化

1. 本着“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实现时间、人力、财力三项整合优化

(1) 时间资源整合优化。整合了工作例会,将原定每周一的电教处工作例会和周二教研活动合二为一;将每月的信息技术带头人月考同信息技术带头人培训合二为一。整合精简了时间,丰富了内容,提高了会议质量与效率。

(2) 人力资源整合优化。对于常规性的问题应由责任年组教师、指导带头人或当事教师完成;但对于硬件的损坏、更换或系统个性化配置重装等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要填写“周清周高”检查反馈单,提交专职的网管人员系统处理。

(3) 财力资源整合优化。我们尽量做到了无纸化办公,共享网络版杀毒软件,让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日常开支。

2. 本着“科学高效”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一岗双责、三进四评”的动态管理机制

一岗: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带头人从事专任学科的教学岗位

双责: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专任学科教师的责任,兼负学校信息技术管理服务支撑的责任。根据工作性质,我们制订了《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工作职责》和《一周工作常规》,发放了《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工作一日记事本》,制订了《信息技术带头人岗位工作职责》和《一月管理常规》。

三进:即信息技术教师(带头人)进课堂;信息技术教师(带头人)进年组(班级);信息技术教师(带头人)进活动。

四评:即评支撑服务的态度和教师的亲和力;评支撑服务的技术水平;评支撑服务的方法;评支撑服务的质量。

通过初步运行“一岗双责、三进四评”机制,信息技术教师和带头人感觉到工作任务要求具体,职责明确,与部门、年组和教师的配合更及时,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了。

三、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化

让技术引领应用,让应用促进发展。在探索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学科发展为本”的原则推进应用的深入。应用工作从前几年的凑合逐步走向结合,现在正由结合向着整合、融合的目标靠近,其具体标志有三点。

1.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从学科延伸到教育与管理

今年以教育质量为同心圆,信息技术的应用半径由学科延伸到教育、教研与管理。像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二年级的养成教育,三、四年级的集体主义教育,五、六年级的感恩教育和“五星班队”的创建等,都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和视频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三务”管理方面,教导处、总务处现在都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很高的部门,排课表、报学籍、学生体质检测、医保管理、电子考勤、财产管理、变更管理等均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方式。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2004年在博客刚刚为大家所知的时候,我们率先建立了学校博客,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对信息技术带头人进行Blog的应用培训。

现在,一、二年级每个班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将学生生活、睡觉、上课、写字的情况告诉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使他们放心;布置作业、进行作业设计,并收集作业反馈,指导家长辅导学生作业;建立和谐班级,让家长参加开放活动和网上评教;对特殊孩子的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校园博客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管理平台,成为家校沟通的窗口。

3. 信息技术的应用由多媒体延伸到网络

2000年,我校建立了千兆校园,特别是全校44个班级嵌入式终端的接入和学校专用教师多媒体计算机的接入,为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和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多媒体课而言,现在在我们的“高效课堂”研究课中,大家能围绕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地找到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因此,我校在硚口区两年一度的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总是能遥遥领先,取得好成绩。

四、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 在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上,着力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少、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少、家长和学生重视不够等特点,我们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是从习惯培养入手,着力解决课堂教学的秩序和纪律问题;第二是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资源平台准备、教学的激励与评价入手,着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第三是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入手,着力解决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以“作品制作”、“问题探究”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高效课堂”的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上,紧抓四个方面

① 抓教材的解读,准备教学材料;抓重要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把学科的备、教、做等常规环节落到实处。

② 抓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向学。

③ 抓学科“高效课堂”标准建立和“高效课堂”典型课,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学科“高效课堂”模型,并提供佐证的案例。

④ 抓学科“学创组”,抓学科教研活动,以“高效课堂”为同心圆,发挥团队的作用,吸收集体的智慧,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努力使每位教师上的每节课都合格。

五、特色项目进一步推进

1. 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站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校园电视台建设方面,我们圆满完成了全国督导年会现场观摩活动学校电视专题片和电子相册的编辑制作;洪山区教育考察团、教师节活动的配合跟进;武汉市“推普”启动仪式、“阳光锻炼”采访报道;湖北省传统体育学校检查的配合;武汉市科学探究大赛、我校科技馆揭牌、校学生秋季运动会照相摄像活动的支撑;我校参加的省、市、区思品、综合实践、英语、信息技术整合课竞赛课、研讨课的摄制;完成了“走进数学王国”、“楚天英语”竞赛考试的监考和信息技术支撑等配合;配合德育部门加强“高效课堂”和“五星班级”的电视节目宣传,节目的播出率达到100%。

在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我们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关注质量,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加强“高效课堂”、“高效班级”和“高效管理”的宣传。首先是结合秋季新生的入学教育,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沟通;其次是加大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宣传,外化“高效课堂”、“高效班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绩与成果。

我们还紧紧抓住武汉市中小学“十佳校园网”评比的契机,在张校长的亲自指导下,对网站的栏目板块进行了升级与更新。现在,学校网站信息量较大,点击量不断攀升。学校外网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校园网站”。

2. 信息化和科技工作得到学校重视,普及率、获奖率走在省、市前列

在全国、省、市、区组织的“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汉字录入大赛”、“计算机现场操作大赛”、“科学探究大赛”、“车模、航模大赛”、“青少年无线电竞赛”、“科幻画、摄影大赛”等活动中,我校共有230多人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3人、省级奖18人,在硚口区名列前茅。

在全国、省、市、区组织的科学、科技、信息技术整合课例、教师设计、论文、课件、网页等竞赛活动中,我校有23人获奖,其中3人获得省级一等奖,4人获得市级一等奖。

由于全面加强学校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我们的信息化工作也得到了市、区的充分肯定。2007年,我校被评为“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 武汉市“十佳校园网站”、“硚口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

所有这些变化和这些成绩得益于“崇仁尚德,崇研尚创,崇文尚理,崇善尚行”的校园文化,得益于全体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学习、心智模式的改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得益于大家在繁杂工作中的求实、创新,得益于全体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然而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由于精力有限,研究不够,涉足不深,“高效课堂”、“高效管理”的信息化资源建设缺乏相关机制,事务性与专业技术性、引领性的关系理得不够顺。但是,只要满怀信念与激情,加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重视与支持,我们坚信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一定会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一定会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