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学生在关注这一走进乡村教学中

关注学生在关注这一走进乡村教学中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进乡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以下的两个教学片断,推陈出新,为这一理念做出了生动的阐释。这一教学片断所呈现的课堂教学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现在日常教学中的部分现状。小华走到小桥后,继续向北走[课件演示:小华从小桥走到学校],到学校了。

关注生成 关注发展——《走进乡村》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小学 赵美玲

背景与导读

《走进乡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完“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和“测量”后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研究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以下的两个教学片断,推陈出新,为这一理念做出了生动的阐释。

片断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片断]

(欣赏完乡村风光,进入主题图后)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你们最喜欢这个乡村的哪个景点,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周围有些什么?

(生纷纷踊跃发言)

生:我最喜欢果园,它的周围有文化站、小树林。

师:(说具体的方向)文化站在果园的东面,小树林在果园的南面。

生:我最喜欢商店,麦地在商店的东北面,养鸡场在商店的东南面,小华家在商店的东面。

生:我最喜欢苗圃,苗圃的北面有学校,西面有小树林。

师:谁能说一说这些景点各在小桥的什么方向?

(生又纷纷踊跃发言,激情高涨)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非常好。既然大家都想说,就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吧。

(生纷纷与同桌交流,然后,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参观这个小乡村?

生齐答:想。

师:那咱们就先去参观一下这个乡村的学校,顺便告诉大家,咱们的好朋友笑笑也赶来了。大家瞧!

(课件演示:笑笑从画面的西南面走进来,出现在商店门前)

师:笑笑想和同学们一起参观这个乡村的学校,请大家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笑笑从商店到学校,该怎么走?

(生纷纷与同桌交流,然后师请人汇报,课件上也对应演示:笑笑从商店走到学校)

(生见状都笑了)

师:到学校了,咱们进去看看。

(课件演示:学校的概貌,学生的活动等)

师:参观完学校,同学们还想参观吗?

生:(齐答)想。

师:笑笑想带着大家一起去参观果园,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果园的路线。

生: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文化站,就到果园了。

(课件演示:笑笑从学校走到果园)

(生见状又笑了)

师:咱们也进去看看。

(课件演示:果园风光)

[反思]

这一教学片断所呈现的课堂教学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现在日常教学中的部分现状。乍一看,在这个教学片断里,融进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交流,力争让人人参与、个个开口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作为“真正的”引导者,适时引导,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整个课堂也显得轻松、愉快,热闹有序,气氛民主和谐。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没有真正关注生成与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片断的教学是对前面学过的“方向与路线”的一个复习、整理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后,应该有所生成,应该对方向与路线的认识有一个整体地提升,甚至在应用上会有所创新。但这些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显然仍停留在新课的基础上,没有提升。大部分地时间仍在简单地、小范围地重复着部分方向,欠缺对8个方向整体、有序的认识;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去说那幅简单的没有变化的乡村图上景物的方向,内容的容量也十分有限;并且,问题的设计,毫无挑战性,都是学生一看便知的,缺乏思维的容量。正因如此,教学中的合作也没有多大必要,所以,本片断所呈现的教学,虽然学生参与面广,几乎人人都开口说了方向与路线,而且,学生也似乎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之中,但实际上,学生却没有新的生成与发展,更没有受到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的冲击与碰撞。因而他们的思维和兴趣没有得到一种拓展与提升,孩子们不过是在享受开口“自由”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带来的乐趣。没有达到实践活动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更多地是一种形式上的关注。

[第二次教学片断]

(欣赏完乡村风光,进入主题图后)

师:你从画面上能看到什么?

生:我从画面上能看到果园、文化站、学校、小树林、苗圃、两块麦地、商店、小华家和养鸡场。

师:你能有顺序地说出这些景物,非常好,(有学生插话:老师,他说漏了,还有。师问刚答完的孩子)漏了哪儿,自己知道吗?(生摇头)看来,你还不够细心,那坐下来听一听,看漏了哪儿。

生: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河上有桥,河里还有几只鸭子。

师:看来,你听得很认真!这是一个好学习习惯!

生:老师,上面还有一个箭头,箭头的上面还写了一个“北”字。

师:对,图上还标明了北方,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坐!我猜大家可能在心里想,这小华是谁呀![课件演示:小华出现在家门口]怎么把他家也给画上去了,告诉大家,可别小看他。小华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他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而且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村里很有名气。今天,连他们老师也想请他帮忙呢,所以,小华正准备到学校去。谁能说一说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

生:从小华家出发,向西走,到养鸡场,再向北走,经过麦地、小桥,到文化站,再向东走,到学校。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说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说得很清楚。

师:(向答路线的学生)你满意他的评价吗?

生:满意。

师:(向评价的学生)看来,你很会评价!大家看,小华按咱们说的路线出发了。

[课件演示:小华从家走到小桥]

师:现在,小华在小桥上了,同学们,如果小华向不同的方向看去,分别能看到什么?

(生边答,师边在课件上对应画箭头指示)

生:他向北看,能看到文化站,向东北看,能看到学校,向西看,能看到小树林,向东看,能看到苗圃。

师:还有呢?(生摇头)你能积极发言,这一点很好,不过还得加把油,坐下来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谁能完整有顺序地给大家说一遍。

生:小华向北看,能看到文化站,向南看,能看到养鸡场,向西看,能看到小树林,向东看,能看到苗圃,向东北看,能看到学校,向西北看,能看到果园,向东南看,能看到麦地和小华家,向西南看能看到另一块麦地和商店。

师:这位同学先说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然后再说另外的四个方向,很有顺序,这一点非常好,同意他看法的请打“√”(师做手势),不同意地打“×”(师做手势)。

(生纷纷做打“√”的手势)

师:很好,手放下。小华走到小桥后,继续向北走[课件演示:小华从小桥走到学校],到学校了。老师告诉他,村里想建一座电影院,[课件演示:一座电影院,在画面上飘来飘去]正在商量建在哪儿比较合适,老师很想听听小华的意见。同学们,赵老师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怎么样?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先小组讨论,再生全班交流,师也对应在课件上演示)

生:我们组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建在学校的东面,第二种意见是建在学校的北面,第三种意见是建在文化站的北面(师:也就是学校的西北面)这都离学校比较近,方便同学们看电影。

师:大家看,合适不合适,都发表一下意见!

生:我觉得挺好的,老师,我们组还有一个意见,就是还可以建在小树林的东面,或者是苗圃的东面或西面,也离学校比较近,而且种苗的农民可以在干活累的时候,听听电影院的声音,休息一下。

(生笑了)

师:大家也发表一下意见,合适不合适。

生:老师,我觉得不合适,要是建在苗圃的东面或西面,那看电影的人把苗给踩坏了,怎么办?而且苗圃的西面,还有小树林的东面,地方太小了,你看,那电影院放都放不下。

师:你说得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同意。那苗都在棚里,怎么会踩到,而且,电影院如果建在苗圃的东面,它和苗圃的中间肯定会有路的,看电影的人是不会踩到苗上去的。

师:你说得也有道理。

生:老师,我反对。电影院建在苗圃的东面,太嘈杂了,会影响苗的生长的。

……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像小华一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一点非常好,但咱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这个问题咱们就讨论到这,有不同意见的,咱们课后再交流,行吗?

生齐答:行。

师:为了奖励同学们刚才用方向把电影院的位置说得那么清楚,同时也为了感谢同学们刚才提供建议,小华想带大家去参观村里的果园。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谁能说一说,小华从学校到果园的路线,说对了,咱们就出发!

生:从学校出发,向西一直走,就到果园了。

师:说得怎么样?

生:说得还可以。老师,我比他说得更好。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文化站,再向西走,就到果园了。

师:你比他说得更具体,他说得要简洁一些,老师觉得,其实你们俩都说得挺好的。那现在咱们就跟着小华出发吧!

[课件演示:小华从学校走到果园]

到果园了,进去看看!

[课件演示:果园风光]

[反思]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很投入,观察乡村图,他们很仔细;听同学发言,他们也很认真,能发现不足,“老师,他说漏了”,也能指出优点,“他说得很清楚”,尽管孩子们的评价不一定那么恰如其分,有些发言甚至还很不完整,但他们敢说,还主动地在说,这是为什么呢?

反思这一教学,不难发现,一是因为教师投入了真挚的情感,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客观的评价传达出了自己真诚的欣赏。“你能有顺序地说出这些景物,非常好”,“看来,你听得很认真”,“对,图上还标明了北方,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比他说得更具体,他说得要简洁一些,其实,你们俩都说得挺好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正是教师这些发自内心地欣赏与评价,打动了孩子,使他们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与感染。因而,孩子们的思维慢慢活跃起来,他们一方面在积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着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别人。二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渗透又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是以孩子们关注的小华为载体(因为几乎每个看到乡村图的孩子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小华是谁?),以他们喜欢的故事形式讲述出来的:小华是谁?为什么把他家画上去?因为他有名?他为什么有名?因为他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而且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连老师都想请他帮个忙。因此,孩子们很自然地将这些内化了,他们也成了一个个的“小华”,爱观察、爱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三是因为教师设置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电影院建在哪儿比较合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探究热情,让合作学习真正有了必要,也让学生真正有了思维的容量与空间,促使孩子们的思维真正有了发展,也促使课堂不断地生成。因此,在讨论电影院建在哪儿比较合适时,孩子们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认识与回答,并使个性化的思维碰撞出灵动的火花,让童真童趣在个性中飞扬。“把电影院建在苗圃的东面或西面,种苗的农民可以在干活累了的时候,听听电影院的声音,休息一下”,“那看电影的人把苗踩坏了,怎么办?”“电影院如果建在苗圃的东面,它和苗圃的中间肯定会有路的,不会踩到苗”,“那也太嘈杂了,会影响苗的生长的”……孩子的思维在激情中燃烧起来,他们的思考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与气息,充满了诗意灵气与创意,让听课的老师们都忍不住要为他们喝彩,使得课堂上生机盎然,活力四射!这一教学片断为何会呈现精彩,关键在于教师重视了对学习主体的关注,使得课堂成了师生互动的乐园。

点评与拓展

课堂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都有新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生成中感悟,在感悟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和生态的课堂。赵老师在两次教学《走进乡村》的过程中,紧扣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都有不同的体验与生成、感悟与发展。不同的生成,促进了学生的不同发展。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生成和发展,值得广大教师思考。

(点评:湖北省仙桃市教科院 秦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