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史略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史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如同一首唱不完的歌、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源于前南昌大学师范部艺术科音乐组,创建于1951年8月。随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撤并到华南、华中有关省市高校,留下师范部,于1953年10月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实际上,这架破钢琴还是由中正大学移交给南昌大学接管的,一直放在院办公大楼一楼的一间小房间里。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史略 (1951—2010)

蔡德予 刘勇 郭小鹏 杨鑫铭

前言

岁月如歌,历史似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如同一首唱不完的歌、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她从51级音乐组翻开第一页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风雨兼程、艰难跋涉地走到2010年的今天,已经是第59个年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志士同仁,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付出了无私的辛劳与汗水,他们潜心教学,殚精竭虑,有的献出了宝贵的一生。我们将永远崇敬和怀念他们。

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音乐学院59年来共培养了全日制音乐本、专科毕业生4920人,成人教育音乐本、专科毕业生1577人,硕士研究生286人,合计6783人。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是无价之宝。面对可喜的成绩,我们自信,但不自满。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编写时,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历史,梳理史实,坚持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统率全文。

二、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每一年代设一章,按章节内容标注小标题。最后设“附录”。

三、文中所述教学、科研、创作成果或获奖只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应是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论文应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获奖应是省级以上专业比赛。

四、由于时间跨度较长,经历事件较多,为突出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对其他方面的材料涉及较少,尽量做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动笔前,我们曾专门登门采访了退休的原系领导、教师、校友及有关同志:王良栋、宋志皓、彭正南、黄忠伯、陈洪濂、陶端棐、黄雩琴、陈抱真、熊昭容、曹汝森、凌绍生、沈汉志以及教务处、档案馆的有关同志,他们对采访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和支持,为采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材料,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章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杨鑫铭;第二章,蔡德予;第三、六章,刘勇;第四、五章,郭小鹏。蔡德予负责编写提纲、各章修改和统稿。

虽几易其稿,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肯定还存有疏漏和不足,恳请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以资及时修改。

第一章上世纪50年代——调整创建(1951—1960)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源于前南昌大学师范部艺术科音乐组,创建于1951年8月。上世纪50年代共招收6批学生,其中初中毕业入学五年制专科1届,高中毕业入学二年制专科2届,高中毕业入学三年制专科3届,毕业学生共162人。这期间,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师生的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为此后持续发展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创建背景

1947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刘天浪受命创办江西省立体育专科学校音乐科,兼任教授。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6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下设工学院、农学院、理学院、政治学院、文学院和体育专科。其中的文学院在南昌大学与八一革命大学合并时,同八一革大的文艺部合组为文学艺术学院。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师资,1951年7月,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增设师范部,内设中国语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含音乐、美术两个专业)、教育、体育等9个专科,学制三年,学生全部公费,参加统一招生。同年8月,刘天浪又受组织委派正式创办南昌大学师范部艺术科,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组,着手筹建一个培养音乐、美术人才的江西高等艺术教育基地。随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撤并到华南、华中有关省市高校,留下师范部,于1953年10月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

二、艰难起步

1951年,艺术科音乐组创办伊始,困难重重,师资短缺,场地设备一无所有,只有“一个刘天浪、一架破钢琴”。实际上,这架破钢琴还是由中正大学移交给南昌大学接管的,一直放在院办公大楼一楼的一间小房间里。科主任刘天浪要在短短两个月内,从全国各地聘请教师、购置设备、确定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招生考试,实非易事。但他团结同仁,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将旧“炮楼”改建成琴房、教室,那架老琴连同新购进的两架钢琴一同被“请”进“炮楼”,终于使新生如期开课。由于场地狭窄,学生们只能在楼梯过道中背靠背地挤在一起练琴。由于缺少钢琴,学生们只能用纸片画好琴键在桌子上练指法。有时为等一个琴点,许多人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那些从外地聘来的教师因无住房,有的不得不借住科主任家。

三、调整变化

1951年音乐组中南地区唯一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首届招收18名同学,男女各半。大部分是从中南区6省(河南、河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统招而来,也有一些是各地保送来学习的。当时音乐组的专业教师有刘天浪(歌曲写作、和声学、音乐欣赏、民族管弦乐法)、王家琼(钢琴)、邱亚君(声乐)、陶端棐(乐理、视唱练耳)(编写油印本的《基本乐理》上下册教材)、杨朴轩(小提琴、二胡)、栗仲侃(合唱与指挥)、陈怀菊(钢琴)。51级的课程设置,除了教育学、心理学、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法与教育实习等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有声乐(声音训练、合唱指挥)、器乐(钢琴、二胡、小提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歌曲写作、和声学、音乐欣赏、民族管弦乐法等。另外,兼学美术素描。

1951年秋冬,全国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根据省人民政府指示,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决定,各系科停课,师生编组下乡参加土改。为此,开学不久,艺术科和中文科的全体师生便组成高安工作队开赴土改第一线。在高安连续参加了两期土改后,才于1952年四五月份回到学校正式开始上课。首届学生实际在校时间为3年,1954年毕业。该届毕业生胡耀华留校担任和声课教学。

1952年,由于参加土改、开展文艺整风和为高校院系调整作准备,艺术科当年没有招生。

1953年秋,艺术科音乐组招收新生22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8人,均由全国统招分配而来。来自湖南的学生有4人,湖北3人、广东2人、广西3人、辽宁1人、天津1人、江西8人,他们是艺术科的第二届(53级)学生,1955年秋毕业。这届学生所学的课程与51级基本相同。声乐教师新增了刘文干、娄艺浪和王健,民乐教师新增了沈汉志。学院还派黄扬州来担任科秘书,协助刘天浪主任抓思想和行政工作。

1954年秋,艺术科音图组招收第三届(54级)新生57人。1956年毕业时,曾演出《黄河大合唱》等节目。

1955年未招生。

1956年,艺术科招收新生61人,分音图组和图音组,实行双科制或称主副科制,即音乐、美术都学,其中音图组29人。鉴于艺术适宜从小培养,因此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五年制专科。学生前三年以学高中文化课为主。音图组和图音组只设一个班委会和团支部,但班长每组一个。音图组的班主任由54级毕业留校的余炳钧(二胡)担任。图音组的班主任由54级留校的卫乃儒担任。1960年该班有一部分学生提前毕业,其余的于1961年毕业。在这期间,声乐教师新增王小凤和陈洪濂。53级美术专业毕业留校的张敦南与54级毕业留校的舒承儒,先后接替黄扬州任科秘书,除行政工作外还兼做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1956年9月,刘文干、陈洪濂在省文联礼堂举办独唱音乐会。这在全省尚属首次。上世纪50年代末,由解策励创作的多首著名歌曲,均由陈洪濂首唱。1957年,全国民间歌舞比赛在北京举行,省文化局选派陈洪濂参加。陈洪濂演唱的赣南民歌《斑鸠调》和《铜钱歌》被中国唱片厂录制成唱片,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在全国广为流传,获得好评。

当年,为了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院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明确规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60天左右的劳动。1958年冬刘天浪、胡耀华等老师带领一批学生到瑞金劳动锻炼。他们为更好地培养当地艺术骨干,还创办了一所瑞金艺术大学。在这期间,刘天浪将《竹叶青》等部分当地民歌改编演出,效果很好。带领学生去都昌的教师有杨朴轩、陶端棐、蔡德予及教育系的李久宁等。他们到都昌大沙等公社劳动,也协助当地创办了红旗学院,还创作了一些反映当地新人新事的歌曲作品。

56级学生在毕业前还开展了一次勤工助学活动,由蔡德予带队到萍乡青山煤矿劳动40多天,后来转到安源煤矿学习参观。这次劳动相当艰苦,60多人要在15分钟内装满一车皮煤,时间紧任务重,只要一上班就没有喘息的空隙。下班后黑煤灰沾在皮肤上洗都洗不掉,换下的衣服一放进水里,就成了一盆墨黑的煤水。每位师生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次勤工助学获得的奖金,经李志明院长特批作为参加这次劳动的师生去杭州参观、学习和写生的经费。师生们劳动之余创作的萍乡春锣等节目,在元旦联欢会上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1958年,艺术科改名艺术系,正式成立党支部,党委委派王良栋为书记。艺术系仍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三年专科,继续实行主副科制。这一年招收31人,其中音图学生16人,班主任沈汉志。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正开展教育革命,知识分子向党交心,提倡“又红又专”,反对走“白专”道路,人人要订红专规划。为了响应大炼钢铁的号召,院系还组织师生参加了大炼焦煤和修筑南钢铁路的劳动。在筑路工地上,师生们日夜苦战,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

1959年,艺术系招收第二届三年制专科学生,音乐组、美术组共招31人,其中音乐19人,该年8月,陈洪濂与省电台王宝金在九江音协组办下联合举行了独唱、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上世纪50年代,师生参加演出较多,演出效果较好。全系师生曾排演过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这对师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训练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多次深入农村、工矿劳动的同时,师生们就地进行的音乐创作和文艺表演,更使师生们得到巨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稳定发展

经过10年的调整创建,音乐系的教育体制逐步形成,教育管理趋于规范,教学设备不断充实,教学方法日益完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今后的持续发展、走向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上世纪60年代——下放搬迁(1961—1970)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教育战线形势逐步稳定。艺术系坚持了正常的招生和教学活动。然而当我们正要迈开新的前进步伐时,60年代中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和灾难降临了。

一、调整教学计划

1960年春,中央文化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我系王良栋书记赴北京参加。会议重申了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二为”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当时参加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过多的偏向强调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1961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高教工作六十条》,旨在端正教学思想,整顿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高教工作六十条》强调以课堂为主,以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以及人才、教材、器材的“三材”建设;强调一专多能,提倡把教学、科研、劳动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克服1958年教育大革命所造成的混乱,纠正政治运动和劳动过多的偏差。

院系根据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和《高教工作六十条》精神,重新审订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音兼图、图兼音)的中等学校师资,加强了教学法课程与教育实习,60%的教师担负了实习指导任务。各类课程的比例亦作了适当调整,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中的比重由原来的80%增加到90%,并调整了教学与劳动时数的比例。从1962年起,教学周由24、28周增加到35周,生产劳动由原来的7周减少到5周。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1963年再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强调贯彻“少而精”原则,使课程设置更精干。强调改进教学方法,提倡打破常规,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声乐、弦乐和键盘课,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范唱、范奏形式,使学生在比较中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演唱演奏技巧。

二、坚持教学和艺术实践

1960年,招收了第二届五年制专科生共31人,其中音乐14人。由于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补充粮食定量的不足,所有空地都种上了瓜果蔬菜。师生们在以瓜果蔬菜和小球藻糠饼充饥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961年58级毕业生的告别晚会就是以脸盆煮南瓜来互相饯行的。

1961年,音乐专业招收三年制专科生7人。

1962年未招生。根据需要,59级毕业生凌绍生(手风琴)、王乾元(资料员)留系工作。同年5月,多次参加省市各类音乐演出的杨朴轩老师在江西艺术剧院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沈汉志老师也参加了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1963年招收的学生为三年制大专,共招14人。这个年级的教学正常有序,学生们课余排练演出的表演唱《逛新城》《洗衣歌》《我家有根竹扁担》(蔡德予改词、刘天浪曲)等,效果均好。

1964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钱文瑛(钢琴)、郑会隶(声乐)以及随后毕业的孙忆曼(声乐)先后分调我系从事教学工作。这年的学制与招生人数与63级相同。学生们在课外排演了小歌剧《红松店》《小保管上任》和湖南花鼓戏《打铜锣》,积累了以班级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这时正值全国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系里组织老师创作了合唱《雷锋组歌》(蔡德予词、刘天浪、胡耀华、陶端棐曲),指挥张翼。演出反响热烈,之后有不少单位专程来索取歌谱。1966年春,系组织在校师生下余江县进行艺术考察和创作,已经写出合唱《白塔渠之歌》,后因“文革”开始未排演。

三、坚持科研创作

刘天浪先生在肩负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先后完成了《音乐速度泛论》(1963.10)、《戏曲乐队伴奏问题》(1963.8)、《民间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等论著。他还锲而不舍,带病创作。在1963年的江西省首届音乐周上,他倾注深厚乡情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家乡组曲》(第一乐章《赣江两岸好风光》,第二乐章《山歌声里采茶忙》,第三乐章《送瘟神》,第四乐章《饮水不忘挖井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由著名指挥家彭修文指挥中央民族广播乐团在北京上演,并走出国门访问演出。这部合奏曲还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栏目的开场曲和优秀的保留节目。刘天浪还根据原江西军区156师宣传队采集的江西民歌《瓜子仁》曲调改编成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后由胡建军演唱经省电台录制演播后广泛流传。刘先生一贯非常重视和关心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他担任《江西民歌集成》主编和《全国民歌集成》编委,为《民歌集成》的出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四、停课参加社教和文化大革命

1963年中央颁布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定,教育部发出了《关于高等学校文科学生参加农村社教运动问题的通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为配合社教活动,全系师生赶排了大型歌剧《夺印》,除在校大礼堂公演外,还到社教工作队工作的丰城演出。学校的第二、三批社教工作队是由我系师生组成的,在丰城县的井门、董家等区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社教和“四清”运动。师生们在农村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进行“家史”、“村史”的调查活动,始终坚持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标志着十年动乱的开始。学校党委在5月28日也发出通知:“到本学期将结束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为了把运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大家要批判毒草,文科停用老的教材,学习毛主席著作。外语、艺术的专业课可以继续上课。”此通知一出,院内立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大批判写作组,掀起了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的狂潮,我系从领导到教职工无一人不受到大字报点名或不点名批判。省委工作组进校后,学生“造反”,学校工作全部陷入瘫痪。8月11日,100多干部、教师被抓去戴高帽子游行批斗,艺术系有7人被抓,其中音乐专业3人。这批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保皇派”和“黑五类”在气温高达摄氏40度的情况下,被强迫在红场跪罚。1967年7月20日—10月3日,刘天浪被关在学生宿舍的暗室里达2个多月。由于值班人员忘了送饭,曾三天未进一粒米,未喝一口水,躺在阴冷潮湿的地上,人事不省,奄奄一息,老鼠在脸上爬来爬去,尊严和人格受到了极大摧残和践踏。当时社教和文革压倒一切,63级和64级的学生未进行教育实习。1967年我系师生参加支农大军到九江星子县进行支农,曾演出过造型歌剧《收租院》。

1968年7月,系书记王良栋被下放到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二团任连长。10月,艺术系的教师与全校教师一样,分批下放到铅山、玉山、弋阳、贵溪、波阳等地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学校未下放的人员连同教学资料仪器设备一同搬迁至井冈山脚下的拿山沟边,学校更名为井冈山大学。

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工与学生人数

到1964年12月止,音乐专业的教职工共有21人。其中音乐理论4人,声乐5人,弦乐2人,键盘5人,干部与教辅人员5人,学生人数如下:

img1

在1951年至1964年的13年间,音乐专业共招收学生210人,他们是早期活跃在我省音乐战线的骨干力量,为推动和发展我省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章上世纪70年代——复钩重建(1971—1980)

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达通知,将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和江西教育学院的部分系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10月份迁往拿山沟边。

一、井冈山大学的建制及招生

井冈山大学采取连队建制,每连设正、副连长,正职由干部担任,副职由学员担任,每一百学员配备一名教师,但不得称之为教师,只能称为服务员。当时全校教工共24人,即所谓的“24人办大学”。1972年2月,由连改为系,成立了化学、物理、中文、外文、政史、艺术7个系。各系设正副主任。刘天浪1969年“解放”,同年随迁至沟边劳动。所以学校决定由周友华牵头组建艺术系并带领王小凤、张会元等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为复办艺术系做准备,又把下放在玉山的美术专业教师宋志皓调回,负责艺术系的日常行政工作,毛玉玺任临时党支部副书记。

当时的井大别出心裁,办所谓的“走”字班,实行开学办学。就是让学生走出学校,“以社会为课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课堂上课,而是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那时艺术系师生经常参加一些军事拉练活动,有时从学校所在的沟边拉练至宁冈等地。专业教师有王小凤、沈汉志、周友华、李明朗、张会元,后从下放地把凌绍生、钱文瑛等调回,拟筹办艺术系。由于条件有限只上了部分专业课。

艺术系从1965年以后停止招生,直至1972年才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共60人,其中音乐专业36人。6月1日开学上课,因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规定用半年时间补文化,开设了语文课、政治课,并经常排练文艺节目参加演出。工农兵学员是从实践中推荐选拔入学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他们中不乏品学兼优的学生。72级的学生胡建军、徐希茅留校任教后,经多次进修成为教学骨干,后来还走上了系领导岗位。72级学生曹晓生、张德兴分配至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72年9月,井冈山大学迁校工作正式开始。10月,艺术与政教、外文各系一起搬迁回到南昌。11月6日省里下达文件,撤销江西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由于搬迁,系里的钢琴被外单位硬行调走,还被白蚁吃掉6架。回到南昌,既无专业教师,又无宿舍,学生住在大教室。因琴少,学生晚上练琴至一两点,早上4点就起床占琴点,学习非常刻苦。

二、恢复江西师范学院与“复钩”

师院的教师绝大多数在1968年的冬天“脱钩”下放了,现在恢复办学,学院必须根据省里有关文件在短时间内完成“复钩”工作,即收回教师的户口和工作人事关系,重新归属师院编内人员。1972年底到1973年初,下放教师基本返回学院。学院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1973年8月,学院制定了“系处同级,正职正处,副职副处”的调整原则,一些同志的工作岗位也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王良栋任艺术系党支部书记。

三、下乡下厂“开门办学”无风不起浪

1974年,“四人帮”反党集团抛出了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朝农经验”,师院的办学方向与途径又一次受到干扰。“朝农经验”认为,“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提倡大学“越办越往下”,提倡取消课堂,不要教师、不要教材,学生不要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走出学校,下到工厂、农村办短期培训班,“开门办学”。从1974年招收17名学员(学制二年),每年都有下乡下厂的开门办学活动。如到九江航务局“开门办学”和到宜春洪塘公社五百里生产队“开门办学”等等。师生们与工人、农民同吃住、同劳动。上工前,学生们总是先帮队里的五保户和军属挑完水,再下地参加劳动。劳动过后并未上什么专业课,只是结合当地情况创作排练并表演一些节目。如由九江港务局禹明书、郭学高、黄熟云作词,72级工农兵学员徐希茅、彭丰谋、陈伟、左玲玲、曹晓生、陆鹏伟作曲的《浔港大联唱》(第一乐章:红日高照水流长;第二乐章:老工人忆旧话浔港,1.控诉,2.反控;第三乐章:今日浔港,1.快装快卸运输忙,2.大批判战场摆码头,3.码头生产大跃进;第四乐章:我为旅客服务多光荣;第五乐章:浔港工人在前进)。

1975年招收学员30名(二年制),曾参加奉新“开门办学”;1976年招收28名学员(二年制),参加井冈山茅坪的“开门办学”等活动,主要任务是修筑“大寨田”,劳动条件与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每天早上大家都是打碎了冰块来取水漱口,踩着冰碴下田干活。但师生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劳动之余在当地采风,创作并表演了《茅坪河,你有唱不完的歌》等节目,反响十分热烈。

1977年74级严汉光留系任排练作曲课。黄绵谨(74级,江西永丰人)、朱晓荣(75级,江西瑞金人)先后自愿赴西藏支边,用行动表达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意志,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赞扬。黄绵谨从1977年赴藏支边至1988年调回江西共在西藏11年,其间历任地区文工团专职音乐创作员兼文学编剧、乐队队长、指挥、副团长等职,创作并发表了200余篇音乐文学作品,其中有《喜马拉雅》等三部长篇小说(共90余万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75级邱加恩留校任艺术实践教师。

四、全国恢复高考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师院艺术系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三年制77级音乐专科生共34名。从此,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的历史结束了。

77级音乐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音乐教师,3年6个学期共开设14门课,即中共党史(114学时)、哲学(99学时)、政治经济学(81学时)、马列毛泽东文艺思想(114学时)、体育(142学时)、教育学(30学时)、基本乐理(152学时)、和声作曲(66学时)、音乐作品选(54学时)、声乐(38学时)、合唱(196学时)、钢琴(38学时)、第二乐器(61学时)、文艺实践(314学时)。教育实习5周,学工学农学军每学年18周。音乐作品选包括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声乐第一学年起即为选修,选修的学生一律上集体课。钢琴第一学年为一般歌曲简易伴奏视奏,第二学年选修。第二乐器为二胡必修。合格者可以从手风琴、小提琴、琵琶等中任选一门。可以看出,从77级开始教学管理与安排逐步走向规范。以往过多的运动或劳动冲击了正常教学占去了大量时间,现在在1475总时数中,专业课所占比重超过60%(含文艺实践)。如果加上4周教育实习,比重就更大了。加上77级以及78级生源专业水平普遍较高,经过3年学习后水平迅速提高,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故他们毕业时从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留校工作,如77级的吴一帆、谢晓滨、刘燕平、窦海、刘卓、谢南南、米红、范纯和78级的邓伟民、黄红辉、于捷、徐亦同,以及80级的秦烨俐、顾霓等留校后均成为教学骨干,有的还走上了教学或行政领导岗位。

整个70年代除70、71、73、79年未招生外,艺术系共招收音乐专业6届学生,共计175人。

综观这一时期,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开门办学”的全过程中。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有时前进的步履非常困难,外来的干扰使教学工作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直至70年代后期才逐步扭转了这一不良局面,从此开始走向艰难的复兴之路。

第四章上世纪80年代——开办本科(1981—1990)

上世纪80年代,经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尊师重教指明了方向。我系从开办音乐专业来看,可说是一个转折。在长期积累和准备的基础上,1981年正式开办本科。之后,为打造本科教学质量与发展竭尽全力,让音乐之舟在历史的长河中驶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一、教学计划与学科建设

根据教育部1980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学校于1981年上半年,在总结执行部颁教学计划经验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各类人才为中心,全面修订了各系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多年来,艺术系音乐专业为开办本科从师资、教学和设备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原办专科的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多次讨论制订教学计划,并通过有关部门多次向省教委提出申请报告。1981年被批准开办本科。1981年前在校的老生仍按原教学计划执行。音乐专业1980年仍是三年制。

艺术系音乐专业本科(四年制)新教学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即为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中等学校教师,在思想上忠诚教育事业,在专业上具体要求应掌握“三基”,并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特别强调应具有对青少年进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体现了坚持以教学为主,同时,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和发挥专业特长的特点。教学计划规定:

1.必修课开设22门,1950学时,占上课总学时的84.1%。

(1)政治理论课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3门,共220学时,占上课总学时的9.5%。

(2)教育学科开设心理学、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3门,共131学时,占上课总时数的5.7%。

(3)其他必修课开设外国语、体育2门,共438学时,占上课总学时的18.9%。

(4)专业课——必修课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艺术概论、歌曲写作、和声乐、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名著、声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合唱与指挥、形体与舞蹈、文学作品选读14门,共1161学时,占上课总学时的50%。

2.专业主修和选修课开设9门,列入教学计划时数为367学时,占上课总学时15.9%。

(1)专业主修课有理论作曲(含和声与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法、音乐创作)第五至第八学期,每周2至4学时;钢琴第五至第八学期,每周2学时;器乐第五至第八学期,每周2学时。以上课程学生必须分别选学一门。

(2)制定选修课开设第六学期现代科技讲座,每周2学时。

(3)其他选修课有钢琴、器乐、声乐、歌曲写作。

1984年,肖灵从省歌舞团调到艺术系,为正式开设舞蹈课提供了专职教师。

经过教学计划制订、修订和一系列新的课程的设置,使艺术系整个教学布局逐步完善,为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打下了办学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为加强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党委委派李水根同志为系党总支书记。

二、注重教学,同时逐步完善教学设施

艺术系建立了体现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由于当时本科教学缺乏教材,教师自己动手编制教材、大纲,并举办观摩展览。为加强业务能力,系主任刘天浪提出每个青年教师必须跟学生一样听视唱练耳课,之后,不论教什么都必须去开设一轮或二轮的视唱练耳课,使每个人在基本乐理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为提高声乐教师教学水平,当时还聘请了从南斯拉夫来的外籍教师上课,她要求年轻教师每月必须上台演唱一次。1985年艺术系分为音乐系和美术系。为配合学校全面教学改革的发展,音乐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采取“三增三减”(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自学时间,减少授课时间;增加实践环节,减少理论教学)等方法,对原教学计划又进行了一次修订,如对声乐作了相应的加强,即凡是声乐专业的学生到三、四年级时,由原来的每人一周一节的专业课,改为一周两节。

声乐教研组还制定了互相听课制度,由组长安排。

1981年,建四层艺术楼,后扩建,东西端分别是演奏厅和展览厅,占地600m2。随后又在2000年建七层新艺术楼,1981年所建和扩建的四层艺术楼就称为老艺术楼。有了40多间新琴房和1个演奏厅,教学场地有了扩展和改善。后来陆续添置了50多台钢琴。

1983年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葛朝祉来音乐系进行学术讲座和示范教学。同年,由江西省音协、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南昌市文联群艺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南昌市青年歌手歌唱比赛,聘请了周小燕、葛朝祉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当评委,音乐系教师刘燕平、校友李洪果各获一等奖,同年11月,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沈汉志演奏的作品《汉宫秋月》《欢乐歌》《熏风曲》以及他创作的《山村行》《春到赣江》等。1987年元月8日,刘文干、陈洪濂俩人举办一场舒伯特歌曲欣赏会,由学生演唱老师讲解,向全校举办公开讲学,反响热烈。

1988年,黄忠伯副主任升为主任后,制订了一套综合测评方案,学校1989年也制订了一套,音乐系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了一套评分细则,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到了科学的评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能力是搞好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有后劲的关键。十年动乱,使很多教师业务荒疏,知识老化。由于年轻教师较少,音乐专业制定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的措施。首先,把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任教,如81级李新庭(小提琴)、高歌(声乐)、曾国君(钢琴);82级张涌(大提琴)、万小娟(钢琴)、邹建林(单簧管)、谢林(钢琴),以及先后从外面调回来的傅利民、杨九华,他们先后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硕士、博士。还有84级的李艳林(二胡)、李琦(小号),85级的李小兵(钢琴),88级的徐美琳(声乐)、贺晓明(教辅),89级的吴翔(团总支干事)、姚志辉(党总支干事)先后留校从事教学或教辅工作。

其次,按照学校制定的《1978—1985年教师队伍的初步规划》,实施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注意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中青年教师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计划地将一批业务水平比较扎实的中年骨干教师培养成学科带头人。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是对那些因工作需要无法外出进修或者毕业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让他们坚持在职进修,坚持在教学与科研中培养、提高。规定每位青年教师正式上台讲课前,必须通过由系主任组织的各教研室主任和该室全体教师参加的试讲,只有试讲合格并通过之后,才能正式上台讲课。

另一条是分期分批送青年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培训,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在外校进修过。最后,还在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先后来执教或进行短期讲座培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李水根调出,党委委派蔡德予、胡筱枚接任主持总支工作。胡耀华为系主任,钱文瑛、黄忠伯为副系主任,他们在抓钢琴教学(含琴房管理)和艺术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坚持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课,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艺术教师的重要环节。音乐系认真抓好在教育实习工作中与省内一些中师或中学的联系,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如九江师范、高安师范、宜春师范、附中、赣县中学、星子县中等)。学生的教育实习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学会组织和指导中学生的班级活动一一特别是文娱活动。

在艺术实践方面,把艺术实践列入教学计划是完全正确的。上世纪80年代,系里在组织音乐会方面作了很大努力,首先是举办双周音乐会(后改星期音乐会),由系里组织、学生自愿报名,每隔一个星期开一次音乐会,对全校开放,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登台一次(记成绩),不按要求登台将扣分,通过这种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力。还举办过教学音乐会,如1982年9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在江西艺术剧院举办了声乐教育家刘文干和陈洪濂夫妇的学生音乐会。1988年3月,由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江西音乐教育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庆祝刘文干教授执教45周年音乐会。

参加下乡下厂演出也是艺术实践的主要活动之一,如1986年在贵冶、红星农场等单位演出,均获得好评。

五、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及其获奖简况

1985年音乐系成立管弦乐队。在省音乐节上正式演出亮相。

为参加江西音乐节,系创作组到共青城体验生活,并创作了合唱《鄱湖之星》(蔡德予词,徐希茅、邓伟民、陈述刘、林若宇、胡耀华曲,合唱指挥徐希茅)获一等奖。徐希茅、谢晓斌合作的扬琴奏曲《鄱湖随想》,民乐伴奏指挥黄忠伯,获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刘燕萍获独唱一等奖。

音乐创作与研究的主力军是音乐系一批青年教师。1981年建系以来,音乐系在声乐、器乐、作曲、美育研讨和音乐史论研究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展。近6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发表作品300余件(首),在省级以上音乐比赛中获得演唱、演奏和作品奖的有50余人次。1986年蔡德予作词、陈述刘作曲、余晓芸演唱的歌曲《细妹子出山卖余粮》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创作的歌曲《亲切的称呼》在国际性的“华声曲”征歌评奖中获特别奖。音乐系的周友华和校医院的龙祥凤在对声乐、医学边缘学科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设计制作的科教片《艺术嗓音的构成》在全国音乐界反响很大,上海音院、北京音院专家认为,这是从传统音乐经验教学向科学性教学的转折,这项研究成果还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邀请他俩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1届国际嗓音医学学术会议。凌绍生对苏区音乐史颇有研究,他的论文《中央苏区音乐史话》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重视,充实了中国音乐史中的这块艺术领域(参阅江西师大校史)。

第五章上世纪90年代多元办学(1991—2000)

1992年12月,经省教委批准,学校决定重新把音乐系和美术系合并,成立艺术学院。

1992年至1999年,教育部加快了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下发了一系列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文件,出台了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学校也相应制定了各项政策。艺术学院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办学措施,上世纪90年代对音乐系来说是持续蓬勃发展的年代。

一、呈现多元办学的格局

在教学理论上,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求全体教师和干部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观念。音乐系面对新情况,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那就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全面发展,博中有专。具体改革措施是:优化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科渗透,搞好考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引进激励机制。针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的特点,提出了“一条龙”教育的构想,即是在初中毕业生中挑选有音乐专长的学生进行培养,先入五年一贯制大专,然后升入本科。这一构想在1995年付诸实践,建立一个附属音乐中专班,招了40名学生。因音乐系无权招中专,挂靠南昌幼师,后又挂靠新余师范。1996年向省教委申报五年制大专,招初中毕业生,名额为40人,这为组建和发展管弦乐队提供了生源,经过5年学习合格者可直达专升本,并使乐队一直比较稳定且有充足的力量。

在专业方向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像从前那样单一。有了音乐学方向,普通音乐教育方向,音乐表演方向,音乐舞蹈方向,节目主持和播音方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学制来看,有四年制本科,有二年制专科,有五年制专科和专升本。还建立了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教育网络,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培养层次来看,实行专业分段制。针对90、91级学生,开设四年制本科和二年制专科,实行二、二分段制,即在招生时本、专科不落实到人。学生入学后,在二年级下学期,根据我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和音乐系实施细则,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招生计划的本科人数择优选拔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其中如有志愿读专科者,本科缺额则按成绩依次补上)。升入本科后余留的学生进行4周的教育实习,成绩合格专科毕业。1995年,专科实行三年制,从92级学生开始,实行“四、三”本、专科分流学制。面对全部计划统招生(包括扩招生和保送生)。1997年,由于专科就业困难,取消了专科,全部改为本科。为充实师资力量,90级的敖欣(钢琴)、石璐(手风琴),91级的李沁遥(手风琴)、王莹(钢琴),96级的程波(声乐),以及99级的陈以(辅导员)、梁虹(声乐)均先后留校任教。

在成人教育工作上,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系从1989年开办专科夜大,1995年招函授本科,1999年招自考本科至今已形成成人教育网络,共培养了毕业学员1577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两次,在1月、6月进行,有15门课程,分两年四个学期考完。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大力办好成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的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采用综合测评和学年学分制

严格管理制度管人。1995年,张伟任党总支书记主持总支全面工作,于捷任党总支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黄忠伯正式被任命为艺术学院院长,在他工作期间,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狠抓院风建设,在他当音乐系主任时,就在学校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音乐系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评分细则》,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测评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综合测评成绩是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以及本、专科分流和毕业分配排队的主要依据。按时将成绩公开,透明度很强,可以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是有据可查的。因此,实行综合测评大大促进学生求学上进,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同时加强了对干部与教师的管理,把每人的工作与表现和奖金挂钩,在招生工作上,制订了招生工作细则,考前几分钟可临时变换考场和考生号码,杜绝互相拉分的不正之风。由于制度管理到位,使得良好的系风逐渐形成。上世纪90年代根据学校出台的《关于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学分制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措施,以学分为基础相应制订了音乐系的教学计划。①音乐学专业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学生必须在4年内修满165学分,具体原则如下:第一,公共基础课主要设在一、二学年,学生必须完成45学分;第二,专业课主要设在一、二、三学年,学生必须完成59学分;第三,专业提高课主要开设在二、三、四学年,学生必须在指定选修中修满7学分,在任意选修中修满16学分;第四,公共选修课按学校统一安排,但学生必选教育学、大学语文,师范类学生还必须选心理学,共须修满17学分,另外艺术实践为8分;②音乐学(舞蹈方向)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在4年内修满176学分,具体原则如下:第一,公共基础课主要开设在一、二学年,学生必须完成47.5学分;第二,专业课主要开设在一、二、三学年,学生必须完成57.5学分;第三,专业提高课主要开设在二、三、四学年,学生必须在指定选修中修满17.5学分,在任意选修中修满10学分;第四,公共选修课按学校统一安排,但学生必选教育学、大学语文,师范类学生还必选心理学,共须修满15学分。

音乐表演专业为五年制大专,招收具有音乐特长的初中毕业生,没有实行学分制。

三、注重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已学得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运用,实习地点可以选择普通中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等中等学校。实习的内容主要有三项:①教学工作(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②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团队活动);③组织课外文艺活动。如89级于1993年分两批到南昌师范与宜春师范,90级于1994年分两批到附中、南昌25中,91级于1995年,92级于1996年先后到南昌二师实习。带队指导老师与同学住在实习学校,结束时实习成果汇报演出,受到实习学校欢迎和高度评价。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音乐是一门重感性和具有很强实践性(技能)的学科,因而艺术实践便成为通向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音乐系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改革,从“育人”这个总目标出发,发挥艺术实践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唱(声乐)、能奏(器乐)、能舞(舞蹈)、能创(创作)、能教(教学),能够达到三台(表演舞台、社会大舞台、讲台)的要求,提倡师生同创、同练、同演、同实践,把教书育人的总目标贯彻到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去,音乐系在艺术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成立多种艺术实践组织。音乐系是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建有“四队”的系(有合唱队、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还成立了艺术实践部,下设舞台组、音响灯光组、服装道具组、宣传评论组、创作编导组以及后勤服务组等。

2.举办专题音乐会,推出“民族之声”、“中华之韵”、“世界名曲荟萃”等大型晚会多台。为纪念抗日胜利50周年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音乐系师生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冒着酷暑,投入《黄河大合唱》的排练并且取得演出成功。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各地庆祝活动时,《黄河大合唱》成为江西唯一的节目。1994年王小凤老师举办执教40周年音乐会,除她的学生演唱外,她本人也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做一名人民教师无上荣光》等曲目,取得了广泛的好评。

1997年3月,为迎接香港的回归,举办《迎回归、颂祖国》大型音乐晚会。

1998年4月,举办《星光灿烂音乐会——献给田家炳先生》。

1998年10月,参与了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抗洪精神赞专场文艺晚会。教授慰问团到九江慰问抗洪前线的官兵之后又回来慰问南昌的武警官兵,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我系创作的《抗洪组歌》(蔡德予、涂维民词,徐希茅、邓伟民、王怀健曲,合唱指挥吴一帆,乐队指挥李新庭)先后在省、中央电台播放,并在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

3.送文艺下乡,1996年10月23日,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在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舒圣佑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音乐系200余名师生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臂佩红袖套,分乘7辆悬挂红色标语的宣传车,浩浩荡荡地奔赴长征始发地瑞金,“寻红根、铸雄魂,永走长征路”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分别在瑞金、于都、兴国、井冈山举行慰问演出,沿途演唱长征组歌,瞻仰革命遗迹,许多老红军热情握着同学的手,激动地说:“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师生们受到生动而又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4.参加省音乐舞蹈节。1990年,大型合唱《乡音》(蔡德予词,陈述刘、徐希茅、严汉光曲),扬琴曲《山民情》(谢晓滨获独奏一等奖);1993年,大型合唱《校园晨曲》(蔡德予词,邓伟民、徐希茅曲)先后获创作二等奖。刘燕平获独唱一等奖,黄忠伯的二胡独奏《畲山幻想曲》获创作一等奖。《五指胡独奏》获演奏一等奖、乐器改革奖,吴一帆获指挥奖,1999年,余晓芸获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主办的“辉煌五十年”声乐大赛一等奖。

四、科研成果显著

在1993年—1998年期间,正式出版《歌词审美与技巧》《天鹅之恋》《扬琴艺术论要与演奏技法》《声乐艺术理论》《声乐演唱与伴奏》《西洋歌剧与美声唱法》《名歌欣赏精编100》《大学音乐》《基本乐理实用教程》《歌曲分析与写作》《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中央苏区音乐史》《轻轻地走近你——邓伟民歌曲集》《戏曲音乐概论》等10余部专著。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有《弦乐训练中的心理因素》《二胡独奏曲〈湘山韵〉》《简论写作与改编》《歌曲呼吸法的选择与训练》《论群众歌咏的社会效应》《〈乐记〉美学思想五题》《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马克思论音乐》《南丰傩舞音乐的世俗心理与节奏形态探索》《古琴与中道》《一部倾注生命的著作——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潜在听众的美学思想》《尼采音乐美学思想述评》等。发表作品40余件(首),在省级以上音乐比赛中获得演唱、演奏和作品奖的有40余人次。音乐系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达50多人次。1992年5月,音乐系学生李丹荣获第五届“亚洲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荧屏奖,取得较好的成绩。

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音乐学院建立了一个全省唯一编制齐全的交响乐队,并首开以独立演奏的形式出现在省里的重要舞台上,其演出的《红旗颂》被省里许多重大的演出邀请为开场曲,排练指挥李新庭。

五、开辟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

1995年5月至6月,谢晓滨受邀赴日本名古屋等六城市举办杨琴音乐会16场,获得成功。

1998年6月1日,正式接待了日本以小口大八为团长的日本传统音乐访华团一行40人自费访赣,并于同年6月12日在江西艺术剧院举办了一场内部交流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六章新的世纪——开拓前进(2001—2010)

音乐学院进入新世纪以来上升势头不减,由于大幅度的扩大招生拉动了各方面的工作,为适应新形势,师资队伍迅猛扩大,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有了重大突破。2000年新艺术楼建成,大楼是七层框架结构,面积达9800平方米,为国债援建项目。内设大型演播厅、展览室等。新艺术楼的建成以及老演奏厅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优秀人才的引进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院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模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一切都为音乐学院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硕士点的建立

2000年音乐学院从师大艺术学院分离出来至今,音乐学院书记为胡建军,院长为徐希茅,副书记为李新庭,吴一帆、邓伟民、杨九华、傅利民、解丽为副院长,院长助理谢晓滨。

也是在2000年,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下设有音乐分析与审美教育研究、声乐演唱与理论研究、器乐教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目前仍是我省唯一硕士研究生点。2002年正式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共6名,指导教师是徐希茅、杨九华。

二、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根据新的形势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如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如教师上课实行打卡制度),以提升办学水平,明确培养目标,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学、演、研”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狠抓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音乐师范、非师范类学生主要专业课分别占总课时的40.37%和41.1%。

在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为创全省高校品牌专业,音乐学院做了大量工作,音乐学专业被评为全省高校“品牌专业”。

学院特别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要求艺术实践应当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以及各科知识的渗透与消化。实践形式主要是表演、创作和教学,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器乐、舞蹈以及各种相互结合的表演、创作和教学实践,同时还可举办与实践有关的讲座,并不定期地深入生活,进行各种类型的演出和辅导活动,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表演、创作和组织能力,教学大纲规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总学分170分中,艺术实践占8分。

音乐学院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根据音乐特殊专业的特点,针对音乐人才市场的需要,对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例如,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量的前提下,实施分段授课制或集中授课制,12周完成该学期课时,剩余6周时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完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启动音乐俱乐部制,推行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三、师资及科研成果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获博士学位者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6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音乐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现有音乐学、艺术、音乐教育3个硕士点。有4个本科专业: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音乐表演(声乐、器乐、钢琴)、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学被评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2009年新增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经过近几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近5年来,在本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作品200余篇,如《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等刊物上均有我院教师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38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3部教材《合唱与指挥》(吴一帆、邓伟民)、《声乐理论与教学》(胡建军等)、《基本乐理实用教程》(张涌)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加上文化部文化艺术学科研究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研究课题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2001年由邓伟民创作的歌曲《轻轻地走近你》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02年邓伟民所作《永远的井冈山》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音乐作品奖,2003年所作《又是八月桂花开》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为学校争取了荣誉。

我院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更宽阔的平台,先后举办了“全国高校理论作曲研讨会”、“全国第二届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教育部音乐学(音乐教育)试点学校改革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等8次全国性艺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50余位音乐家来校讲学、指导。上述活动对扩大音乐艺术文化视野、促进教学、提高科研水平帮助甚大,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四、艺术实践及演出

近年来学生艺术实践成果突出,获奖多多。包括:2001年女声小合唱《月亮颂》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专业组二等奖,指导老师刘明健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郭艳燕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荧屏奖;李娜等15人合唱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年组银奖;邹志刚、彭焱清获全国电视希望大赛美声组全国十优奖和通俗组专业组铜奖,汪琳、张舒、李佳岭获蒲公英2004年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银奖。值得一提的是,李凡同学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美声唱法第四名,铜奖第一名。这是我省选手历年来参加该项赛事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我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曾获器乐一等奖、声乐二等奖、舞蹈二等奖。

近几年音乐学院承担了庆祝省党代会胜利召开的专场演出,承担了省“弘扬井冈山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万人歌咏大会的整场交响乐伴奏及演出任务;参加了省委、省政府主办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和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庆文艺晚会”、“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大型文艺晚会”、“好山好水好江西”大型诗歌朗诵会及省文联主办的“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文艺晚会”的演出。在参加2001年省音协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大赛中余晓芸获一等奖,同年6月,她代表江西师大为前来江西考察的江泽民总书记演出压台节目“走进新时代”获江主席好评,为师大争得了荣誉。

此外,以音乐学院为主体的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在庆祝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和省大学生艺术团正式成立而主办的教师节文艺晚会上首次亮相就获得巨大成功。

为加强对外交际,多位教师应邀参加韩国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演出,瓷乐团应邀出访马达加斯加。并举办了“中日音乐家友好巡演”活动。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连续三年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及江西省60余所高等院校,受到广泛好评。瓷乐团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歌会”、“中国年”、中央电视台7套乡村大世界“音乐专题”的演出,瓷乐团、舞蹈团参加了2009年中央电视台“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的演出,合唱团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主创的大型风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演出;2008年在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院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在演出实践中既出了作品,又锻炼和培养了人才。因此,必须抓好这个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

五、学校对工作的有力支持

学校领导十分关心音乐学院的发展壮大,先后于2003年、2004年两次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音乐学院的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学校对音乐学院关于教学运作体制和人才创新模式的改革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对音乐学院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切实担负起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重任。

学校招生工作中的扩招,带来了规模办学的机遇,也带来了各方面工作(特别师资缺乏)脱节的现象,从2001年起至2004年本科音乐学、音乐表演、艺术类(音乐)、播音主持四个专业与招生成倍猛增,由原709人增至1333人,相当于50年代至90年代招生人数的总和。这牵动全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确保教学质量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困难中不断扩大教学场地设备,现拥有15000平方米的音乐教学大楼(新、老艺术楼)、200余台钢琴、数码钢琴教室、MID音乐制作室和全省最大的多功能演播厅,已成为江西省办学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我院申报的《中国瓷乐文化研究》课题立项获批,经费50万元,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专款专用。经过周密地撰稿组编,2007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音乐学术系列丛书,即《赣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徐希茅、邓伟民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著)、《音乐与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徐希茅著)、《音乐学科教学论》(徐希茅、胡建军主编)、器乐作品集《赣水那边》(邓伟民著)5部著作正式出版,彰显了众多作者的科研与教学的整体实力,造就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上述成果的获得是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传承和弘扬原艺术系(含音乐、美术)创始人刘天浪教授的业绩,2008年8月特铸其半身铜像坐落于瑶湖校区艺术楼(后命名为天浪楼)内,以作永久性纪念。

2008年11月胡建军同志因年龄问题退居二线,党委书记由徐希茅院长兼任。

2010年元月,徐希茅卸任,邓伟民任院长,李新庭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吴一帆(5月另任赣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解丽、廖婷,副书记李艳萍,院长助理谢晓滨(5月任副院长)。

同年4月,在全院师生的努力下,组团参加全省音乐“映山红奖”创作歌曲演唱大赛成绩卓著,获团体一等奖(总分第一名)、优秀组织奖、歌曲演唱金奖2个(总共3个),以及其他各类奖项7个。

根据2010年招生工作安排,我院拟招本科生360人(最后以省教育厅公布的计划为准),硕士研究生52人,其中首次招收艺术硕士声乐方向7人。

为迎接校庆七十周年(10月31日),全院师生将全力以赴迎接这一节日的到来。

弹指一挥间,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经走过了59年的辉煌历程。回首往昔,我们永远难忘那艰难而辉煌的峥嵘岁月;展望未来,我们更觉得重任在肩,豪情满怀。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坚信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教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把音乐学院建设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