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纪念

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纪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即将举办七十周年校庆的江西师范大学而言,这个数字为我们的校庆活动注入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在全省人民为实现江西中部崛起而奋力拼搏、各类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今天,向各大媒体、社会各界概要阐述江西师范大学举办校庆活动的宗旨和内涵,以此推进江西高教事业的新发展,是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所在。随着江西师范学院的成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的学统和文脉在同一片土地上得到了延续。

回望历史 洗练精神——在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09年7月30日)

校党委书记、校长 傅修延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今天的校庆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主要信息是我校将在明年10月隆重举行七十周年校庆。

但是在我的理解中,师大七十周年校庆绝不是一条简单的教育新闻,而是一件值得媒体朋友高度关注的文化大事
一所大学连续七十年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就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意味。

现在有不少学校将校史拉长到数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但是像江西师范大学这样不间断地存在了70年的综合性大学、具有70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即便放在全国范围来看也属凤毛麟角。

在“七十”这个数字后面,凝聚了多少光辉的成就、厚重的传统和美好的回忆,还有多少沉痛的教训、艰难的抉择和深刻的反思。对即将举办七十周年校庆的江西师范大学而言,这个数字为我们的校庆活动注入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在全省人民为实现江西中部崛起而奋力拼搏、各类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今天,向各大媒体、社会各界概要阐述江西师范大学举办校庆活动的宗旨和内涵,以此推进江西高教事业的新发展,是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所在。

一、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年艰苦创业的历程,是江西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缩影

在所有关心校史的师大人心中,都深藏着对于七十年风雨征途的记忆,这种记忆随时都能激发起我们浓烈而复杂的情感,因为它承载着一段艰苦卓绝而又惊心动魄的创业发展史。这种记忆已经内化为驱动一代又一代师大人不断前行的精神DNA,并且随着学科调整和人才流动向外播散,进入省内外许多血脉相连的高校传统之中。我们愿意与大家一道分享这种记忆,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苦历程,代表着赣鄱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我们不妨从一块奠基石开始,来回望这段历史的开端。

赣鄱大地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根本原因在于书院教育的兴盛。江西的书院有“起步早”、“数量多”、“名声大”三大特点,白鹿洞书院曾被称为“天下书院之首”,象山书院、鹅湖书院也曾被列入“天下四大书院”之中。在近代江西教育史上,江西公立法政、农业、工业、医学等4所专门学校和私立心远大学等的创办,开启了省内高等教育的先河,到20世纪20年代初,江西在依靠自身力量创办新式专门学校方面,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有着众多知名书院的教育强省,竟然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这实在是说不过去。尤其是1933年法专、1935年农专停办后,全省只剩2所专科学校,且在校学生仅1058人。有识之士为此耿耿于怀,奔走呼吁。

1940年,经由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苦心擘画”,费尽周折,最终在抗战烽火之中创立了国立中正大学。在中正大学的奠基铭文里,我们似乎能听到创业者为心愿达成而发出的一声满足的叹息。

创校之初,胡先骕、萧蘧等教育大家相继执掌校印(关防),指挥演奏出江西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华彩乐章。几乎一夜之间,大批精英人才聚集在江西南部荒凉而又沸腾的丘陵之中,这所学校从三院九系起步,顷刻之间便让全中国学界瞩目,同时也使无数战区贫寒子弟命运改观。当时就有一位南昌学子,被西南联大录取后,因为路途遥远、无力筹办路费正打算放弃,这时中正大学的开办,挽救了他的学业,后来他学有所成,桃李天下,他就是默默奉献的校友中的一员、“二次曲线相切定理”的提出者熊大桢老师。

在当时,国立中正大学虽然被日寇炮火所逼,四次辗转迁移,可是仍然很快跻身全国一流大学,业绩显著,人才辈出,植物学、土木工程学、畜牧兽医学、昆虫学、森林学、教育学等学科处于全国领先,为我们留下了十年极不平凡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有多少学术名家曾在中正大学执教或学习过。

南昌解放后,1949年7月24日,当时的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通令,国立中正大学改称南昌大学。1950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东面近千亩土地作为南昌大学永久校址。11月,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新址,即今位于北京西路与文教路之交的青山湖校区。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开始,南昌大学部分学院、系科陆续被调整到省内外其他高校。1953年10月,以调整后的南昌大学为基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撤销。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南昌大学全部校舍、大部分图书资料以及一部分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保留下来的约占三分之一。随着江西师范学院的成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的学统和文脉在同一片土地上得到了延续。我是在学校校园里长大的,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南昌大学校车在市内奔驰的情景,那时学校在城里有多处宿舍,甚至连市中心的电影院也归学校管理和收费。

1969年元月至1972年9月,江西师院一度迁往拿山,改名为井冈山大学。1983年11月,江西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现在已经拥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400亩,建筑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办学设施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部颁优秀标准,处于国内高校先进水平;设有24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近4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5000余人;拥有15个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承担了3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学校图书馆藏书214万册。作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就业率和社会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七十年辗转办学中,学校为全国和全省输送了各类人才10余万人,其中,在中正大学和南昌大学时期,就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882人和1870人,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时期校友追求与奉献的身影,遍及江西省及其他多个省份,海内外许多地方也都可以见到师大各时期校友的身影,有许多校友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中正大学毕业的有中科院院士黄克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作昭、陈嘉翔、清华大学副校长解沛基、著名诗人公刘、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作者杨非等。南昌大学毕业的有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正部长级)万绍芬、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蒋建平、《鼓浪屿之歌》的作者钟立民以及刘振群、林增平等大学校长。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时期的毕业生中,也产生过一位省委书记,这就是原任安徽省委书记、现为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还有一位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正部长级副院长、一级大法官沈德咏,以及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省政法委书记舒晓琴以及奥运冠军杨文军、金紫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邱菀华和刘大椿等。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有多少次阅读过《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每次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正大学前辈的创校史,每一次阅读我都为当年仁人志士的教育兴省大梦而感动。前人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让梦想成真,今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光大传统。因此,任何一位心怀江西崛起之憧憬、心系高等教育之发展的人士,都不会忽视江西师范大学建校庆典的特殊意义,都不会忘记站在历史与文化交汇的高度,关注我们这所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学校的发展动向。同时,斑斓多姿而又蜿蜒曲折的办学轨迹也让我们懂得,历史不是供后人乘凉的遮阳伞,更不是可以任意涂抹的化妆品,我们唯有更加努力拼搏、更加无私奉献,在感激与沉潜中传承,从回眸与前瞻中奋起,才能为学校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未来。

二、校庆不是学校自娱自乐的祝寿晚会,而应当是一场集体性质的寻根之行与温梦之旅

对于现在的各类校庆活动,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在内是有自己看法的,因为一些校庆被简单地定位为庆功和祝寿。然而,如果一所大学能够由此梳理出自己的精神传统,彰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寻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从而更好地融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那么这种校庆是有充足理由吸引各方眼球,成为社会关注和支持的文化事件的。

我曾在《江西日报》上发表过多篇涉及校史的文章,在我的思考和认识中,如果我们这样的老校不时时回望自己的历史,不牢牢坚守自己的传统,那不单是拱手推开全省教育领域最丰厚的一笔精神遗产,还将导致学校成为山中无根之木、岭下无源之水,其前景必然堪忧。学校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们对源远流长的大学常常抱有厚望,当这样的大学出现教风和学风委靡不振的情形时,媒体和各界人士都会发出质疑和批评。换而言之,当今天的商业化浪潮惊涛拍岸,给校内一些师生带来种种迷惘之时,我们应该首先从历史和传统当中去寻找方向与力量。校庆从表面上看有许多热闹的仪式,实质上却是一次冷静的、全员参与的寻根之行与温梦之旅。温故而知新,温前人之梦而促今日之奋起,这就是集体记忆的力量。

我们的寻根之行与温梦之旅,首先当然要从中正大学第一任校长胡先骕(步曾)开始。胡先骕身上凝聚着我们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品格,这就是海纳百川式的知识结构与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说:“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胡先骕就是这种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巨人,他身上最突出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胡先骕于抗战烽火中出任中正大学校长,他在给学生作报告时说:“日本鬼子没有什么了不起,日本天皇是我在哈佛时的同学,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如我,因此中国一定能战胜日本。”这话说得何其机智辛辣,何等鼓舞人心。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李森科及其门徒提出了一种物种形成的新见解,说什么黑麦可以产生雀麦,作物可以产生杂草,胡先骕不顾政治风险对这种荒谬学说进行驳斥,体现出宁折不弯的铮铮傲骨。在自然科学方面,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生物学科的老祖宗”。他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物系、第一个生物研究所,推动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创建。他是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和中国植物学会第一任会长,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发布“活化石水杉新种,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在文学艺术上,他与吴宓等人站在维护文化传统的立场上,与提倡白话文运动的胡适、陈独秀大开笔战,“二胡”之争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一场重要论战。北平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在傅作义征求学者名流意见的聚会上,胡先骕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傅作义以民族大义为重,保护北平免遭兵灾。他的《水杉诗》大气磅礴,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科普文艺作品,陈毅元帅给予极高评价,他的《忏庵诗稿》是由钱锺书以“后学”身份为他编订,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

其次要提到的是中正大学文史系教授、目录学研究的拓荒者姚名达(显微)烈士,他的名字和胡先骕一样被我们用来为瑶湖校区一栋教学大楼命名。1942年7月7日,他率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在新干县石口村遭遇日寇骑兵包围,他和团员吴昌达同学赤手空拳与敌搏斗,毙敌一人后壮烈牺牲,这对师生的英雄事迹在当时传颂神州。现在青山湖校区里有座“显微亭”,就是纪念他的事迹。一个满腹经纶的文弱学者,国难当头时奋起抗敌慷慨捐躯,这种行为与文天祥精神一脉相承,体现出与赣地山河同久的浩然正气。抗日战争时期大学教授上阵杀敌以身殉国,整个中华民族仅此一人!赣人血脉中世世代代携带有这种正气“因子”,平时不易觉察,关键时刻“正气歌”便响彻云霄。姚名达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导师是梁启超,他的灵柩从水路运回学校安葬时,沿途各县码头都为他隆重举行公祭。不为更多人知道的是,他是一个高尚无私的人,总是倾其所有去从事进步工作和帮助人,哪怕在路上遇见一个无人理睬的伤兵,也要把自己随身所有的钱捐给对方,还亲自为伤兵喂饭。并且他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大学者,很早就预言日寇将南进并发起太平洋战争,其远见卓识超过了同时代大多数人。

按照教育专家的说法,大学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机构。长寿的老人有许多往事可供回忆,一座经历了七十年寒来暑往的老校也有许多故事可讲。接下来我要提到的是尹长民的故事,因为她的故事可以牵出更多的故事。曾经担任湖南省政协党组书记、湖南师大校长的尹长民,当年在中正大学还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一位在学校话剧中表演弱女子角色的客串演员。在为学生实地讲解害虫习性时,为了教育学生,她不顾天气寒冷,率先赤脚下田,站在刺骨的泥水中从容上课,这是多么动人的“冰冷泥水里的一课”!有意思的是,她还是万绍芬同志在中正大学念书时期的老师,师生二人有段时期同为中共中央委员,这在当时传为佳话。尹长民的另一段佳话是她的丈夫贝效良也做过校长(湖南大学),贝效良是她在中正大学的同学,在校期间是学生运动领袖,当年他从望城岗进城谈判被国民党政府扣留,于是中正大学学生把来校训话的省教育厅长扣留了下来,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交换”被扣者。我是2004年亲耳听这对夫妇校长讲述这段故事,如果不是亲耳所闻,真无法想象温文尔雅的贝老竟然还有如此轰轰烈烈的经历。

还要讲的故事有许多,比如说前些天去世的朱金英老人,她只有中级职称,按照惯例她的丧事不需要我出面。但我坚持要去她家吊唁,因为我知道这位93岁的老人,在她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别的不说,单说她在中正大学附属学校带的那些学生当中,就走出了多少位院士、将军和知名学者。大学校园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树木汇聚成林,尚且会产生出一股郁郁葱葱之气,更何况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使得师大校园里聚集了无数具有高深的专门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人士。晚上在老校区漫步,你不知道教工宿舍那一盏盏灯下坐着什么样的高人。这里出现过土地革命的参加者、八一起义的亲历者、“左联”的成员、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还有许多历史名人的亲友后人。有的人退休前才当上副教授,他的学问却得到钱锺书的高度评价;有的人只是中级职称的图书管理员,他的书法作品却在联合国大厦里展出;有的人一辈子不动声色低调做人,有一天他的名字却同时为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所报道。就连我们的后勤队伍里也有人身怀绝技,滕王阁里一幅著名的铜版作品就出自校车队司机田师傅之手。所以,用“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昆山之玉”来形容师大人并不为过。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缴纳如此昂贵的学费,投入更为宝贵的青春时光,他们到校园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到的一个答案是:他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接受大学里的文化熏陶,这种东西在大学之外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可能走出校门不久就用不上了,但在大学里形成的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却是毕业后终身拥有并且要用毕生时间去消化与吸收的精神财富。在与年轻一代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无须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只要拈出老一辈教师有代表性的言行,便能如电光石火一般照亮年轻人的心灵。胡先骕说:“人是唯一有下巴骨的动物。”姚名达说:“吾人所以抛家室冒锋刃,舍安就危,出生入死者,惟爱国之良心驱使耳。”

公刘在诗句中抒发:“我在师大园中,师大在我心中。”“假如我要死去,我的每一滴血,都将渗透到地下,鲜血,和诗歌一样,能营养我的国家。”尹长民说:“做一老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是最重要的,学生们不相信空洞的说教,他们相信用行动说话。”这种让人长志气长精神、让人爱国家爱民族、让人爱教育爱学生的话语,一朝听闻,永世铭记,一辈子受用不尽。学校里每年都要编写不少教材,我认为无论哪部教材都比不上这种经过岁月淘洗的活教材,它们能够冲刷商业社会带来的烦躁与浅薄。我们要发挥大学里集体记忆的育人功能,使年轻人永远保持纯真与梦想,使学校的精神传统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三、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是一个属于广大校友的盛大节日

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校庆是校友返校的大好时机。对于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全校上下有着非常明确的共识,为此,我们希望学校明年七十周年华诞,能够成为吸引校友回校聚会的一个重要契机。届时在校大学生能够近距离地领略前辈学长的风采,广大校友也能以自己离校后的体悟与经验反哺母校,使校庆成为回忆难忘历史、传播师友风范、弘扬优秀传统、凝练学校文化的盛大节日。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校友群体是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思想资源、育人资源、形象资源和信息资源。

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校友心系母校、心系江西这方热土,以各种方式关爱、支持和回报母校。1988年11月,为集中校友力量推动母校事业发展,经报民政部批准,部分校友成立了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校友会,中正大学最早的筹办人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欣然就任名誉会长,时任江西师大校长李树源被公推为会长,南昌大学时期校友、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刘振群副会长在成立大会上代表广大校友表示:“感谢母校——江西师范大学继承、延续并发展了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我们这批游散在国内外的学子,找到了母亲,找到了根源,找到了集结地,找到了依靠。”从那以后,海内外成立了众多校友组织。20年来,各地校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母校的声誉,为学校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宝贵支持,在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经费补充、硬件建设、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声誉提高、招生与就业工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里,我要代表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在场的媒体,向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院、江西师范大学时期在校工作、学习、培训的广大校友,发出最诚挚、最热切的呼唤:校庆是属于你们的节日,无论你们身在何方,无论你们是什么年纪,无论你们在哪个岗位,母校都挂念你们、欢迎你们、祝福你们!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既有号称“校史博物馆”的青山湖老校区,也有全国唯一的没有围墙、用一条7公里长护校河环绕的瑶湖新校区,老校区承载着你们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新校区展现出母校未来腾飞的矫健英姿。明年10月下旬,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我们师大的万千校友,何不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如细流涓涓,似溪水潺潺,在你们魂萦梦绕的红场之上汇聚?何不扶老携幼,跨越时光,学轻云出岫,效倦鸟归林,到你们多次漫步的青蓝湖畔集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如果说当年的仁人志士是为江西终于有了综合性大学而欣喜,那么明年的校庆就是为这所大学连续存在了七十年而欢乐,为这条巨轮即将驶向新的远方而欢庆。校庆不仅使校友们相互重逢,也使我们与往事重逢,使我们被平庸岁月压抑的激情获得一次强力喷发和灿烂绽放。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为这种喷发和绽放而作预备和预演,是提前一年向广大校友吹响集结号。

最后,利用这个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江西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的相关准备。

去年9月,苏荣书记在江西师范大学看望教师代表时,勉励师大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深化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年12月,吴新雄省长来到江西师大调研,希望师大朝“创名校、建名系、育名师”的目标前进。今年6月,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来校作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时,勉励我校“发展更快一些、实力更强一些、质量更高一些、贡献更大一些”。按照新的要求,面对新的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校庆是学校凝聚人心、光大传统、振奋精神、再创辉煌以及吸引社会关注、整合校友资源的良机。师大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个契机,师大上下也十分珍惜这样一个契机。在建校七十周年大庆即将来临的时候,这种感觉表现得更为强烈。我们将通过校庆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师生员工的光荣感、使命感;使全校师生员工受到激励、感召、启迪和教育,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把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校的育人水平、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西师大是红土地上的大学,代表着江西人民的形象,关系着江西教育的声誉。作为学校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守护者,我们十分愿意以举办校庆的形式,与全省人民共享办学成就,共同总结办学经验。同时,学校也借此机会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大学兴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有着辉煌书院教育传统的江西,理应以社会关注教育、社会支持教育来引领中国的风气。为此,学校诚邀社会各界,包括普通市民代表和家长代表,在明年校庆活动期间,来校参观、交流、指导,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我们深信,在省委、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在以在座各位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力协作和无私奉献,这次校庆活动一定能够圆满成功!我们热烈欢迎海内外校友届时回母校参加校庆盛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