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由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课堂生成精彩纷呈,令教师刮目相看。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进行弹性预设,以实现教学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以化学教学为例谈谈科学而艺术地预设课堂教学和构建生成性课堂的策略、方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的、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教学预设”即“备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由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学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教学预设是走向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进行“预设”呢?

一、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从而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因而,深入阅读教材便是教学预设的基础,往往很多教学资源就在读的过程中被挖掘出来。接着备课后的练习,这不可忽视,它往往也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一大亮点。然后再去参考教参,在阅读教参的基础上融合教材资源。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撰写教案。通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课堂上师生的动态生成往往很精彩。

二、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学生缺乏了解,在备课时就很难下手,整个教学活动也很难展开,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全面了解他们,这也是课堂预设的前提条件。

三、有效地开发资源

生成过程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的课堂生成精彩纷呈,令教师刮目相看。

教师备课一定要预设充分,但教学时又不能限于预设固步自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成性课堂呢?

1.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学科显性知识,易于考核,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教学目标很难以外显的方式去预先编制,更无法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在自然真实的化学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行为变化,随时获取相关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对预先编制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2.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

生成性教学观认为: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要依据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选择、重建和整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知识。同时,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要经过自己的个性化重组,使其成为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知识。例如,在学习SO2漂白性时,演示课本实验后,我设计另一实验让学生探究:向热的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观察现象并先引导学生猜测原因。反应后的现象是品红溶液不褪色。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资料“SO2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后容易分解释放出SO2气体,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学生豁然开朗,收获了新知。这一教学内容的生成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了SO2漂白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价值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和体验内在相关,与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紧密联系,离开具体生动的学习过程,教材内容只是一纸文字符号。

3.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生成性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2)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空间,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3)体验式。体验性学习要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亲历学习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4)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4.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进行弹性预设,以实现教学动态生成。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更多的是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生成式的教学设计对于传统式的教学设计来讲,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空间,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预留了余地。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然后自然形成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教师再把这些思维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教完“乙醛”一节后,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延伸,提出如下问题: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是由什么基团引起的?甲醛可以吗?然后学生通过对官能团性质的思考,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以实验证明。我又追问:甲酸可以吗(给甲酸结构)?经过讨论,同学们给出了否定回答。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实验:取2ml4%的甲酸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pH值为12~13,然后滴加约4~6滴银氨溶液,静置于60℃水中,3~4分钟后即可生成光亮的银镜。实验证明:只要含有醛基的物质都能发生银镜反应。通过层层推进的精心预设,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体验中,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觉到自我智慧的力量、情感的满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使师生的体验更丰富,使教学的成效在不断生成中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中。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构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只有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激情共舞,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作者:胡林玲,中学一级教师,大足职教中心语文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语文教育。

陈礼峰,中学高级教师,大足田家炳中学化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