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设的种类

预设的种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面所说的预设都涉及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这样看来,预设似乎属于语义学的范畴。前一部分介绍的是语义预设。因而,研究预设的人把具有“又”这种能触发预设功能的词语叫“预设触发语”。预设触发语当然不只是“又”这一个词,跟“又”相近的还有“再”“还”等,其他的如“后悔”“批评”“继续”等也都是预设触发语。有的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
预设的种类_语言学讲义

上面所说的预设都涉及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这样看来,预设似乎属于语义学的范畴。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如此简单。一个句子是否有预设跟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有很大的关系。试比较:

(13)她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哭过。

(14)她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死了。

(15)她完成了毕业论文。

例(13)和例(14)从结构上看完全相同,从用词上看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前者用的是“哭”,而后者是“死”。但前者有(15)这样的预设,而后者没有。原因何在?单纯从语义上难以解释,这涉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人死了之后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情,如此等等。所以语言学家据此把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20]

前一部分介绍的是语义预设。从语义上看,一个句子是否有预设,跟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词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他来了”和“他又来了”这两句,前者没有“他曾经来过”这种预设,而后者有;后者这样的预设是通过“又”“触发”出来的。因而,研究预设的人把具有“又”这种能触发预设功能的词语叫“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riggers)。预设触发语当然不只是“又”这一个词,跟“又”相近的还有“再”“还”等,其他的如“后悔”“批评”“继续”等也都是预设触发语。例如:

(16)A:他后悔辞掉了那份工作。

   B:他辞掉了那份工作。

(17)A:老师批评他做作业不认真。

   B:他做作业不认真。

(18)A:林丽丽准备继续在那个餐馆打工吗?

   B:林丽丽在那个餐馆打工。

除了这些触发语之外,一些句法结构也具有触发预设的功能。例如:

(19)A:这件衣服比那件更漂亮。

   B:那件(衣服)漂亮。

(20)A:他最喜欢读的古典小说是《红楼梦》。

   B:他喜欢读古典小说。

英语中也存在种种类似的情况。例如:

(21)A:John managedto finish the paper in time.(约翰及时地完成了论文。)

   B:John tried to finish the paper in time.(约翰试图及时完成论文。)

(22)A:Have you stoppedbeating your wife?(你停止打你的妻子了吗?)

   B:You bate your wife.(你打过你妻子。)

(23)A:It was Mary who stole my computer.(是玛丽偷了我的电脑。)

   B:Someone stole my computer.(有人偷了我的电脑。)

语言学家尽管对预设作了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分,但对什么是语用预设,理解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当我说“你还打你的孩子吗?”时,我已认定“你曾经打过你的孩子”;否则我只会问“你打你的孩子吗?”也有人把语用预设看作成功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的合适性条件。当我说“他弟弟出国去了”的时候,必须以“他有弟弟”为前提,否则,我说这句话是不合适的。

另有一部分人则觉得,应该把语用预设看作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mutual knowledge)或者说是共同背景(common ground)。当我告诉你说“他弟弟出国去了”的时候,不仅我知道“他”指的是谁,“他”有弟弟;而且你也知道“他”指的是谁;否则我跟你说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谁原意关心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或事呢?根据这种看法,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会随着话语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变化,因而在一连串的话语中,前面的话语可以作为后面话语的预设。例如:

(24)Sheila's engaged to be married,and her fiancé's an airline pilot.

   (希拉已经订婚,她的未婚夫是某航空公司的驾驶员。)

例(24)中的“未婚夫”是以“订婚”为前提的,后一句的预设内容在前一句中作了交代。如果把这句换个语序,听起来就有点怪,试比较:

(24')*Sheila's fiancé's an airline pilot,and she's engaged to be married.

   (希拉的未婚夫是某航空公司的驾驶员,她已经订婚。)

(24')之所以不妥,是因为后一句的内容是前一句中Sheila's fiancé的预设内容,这样,后一句就成了废话,而正常的话语交际总是不断地给对方提供新信息。

可见,语用预设跟语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语境有时还包括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观念,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真正理解话语。例如:

(25)小张怎么那么瘦?好像是后娘养的。

人瘦与后娘有什么关系?不了解汉民族这种文化背景就不能理解。其实,这里有个语用预设问题:后娘养的孩子都是瘦的。小张瘦,所以小张是后娘养的。从逻辑上看,这种推论不是必然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逻辑毕竟不是一回事。

由于预设与人的观念有关,所以有时同样的句子因出自不同人之口,其预设可能不同。试比较:

(26)他是干部,也没多干点儿活。(预设:干部应该多干点活)

(27)他是干部,也没少干点儿活。(预设:干部可以少干点活)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预设不当,说出的话语就可能不得体,甚至不能接受。例如:

(28) A:售货员要热情服务,对不买东西的顾客与买东西的顾客一样。

   ?B:售货员要热情服务,对买东西的顾客与不买东西的顾客一样。

(29) A:他都80岁了,但食量仍很大。

   *B:他都80岁了,但食量不很大。

一般看来,素质比较差的售货员对买东西的顾客比较热情,对不买东西的顾客往往白眼相送,所以(28)中,A句合适而B句不合适。就例(29)来看,人到了高龄,往往食量减小,这是常规预设。所以A句的后半句用了转折词“但”表示与常规预设相反,整个句子是可接受的;B句则不然,B句的后半句与常规预设一致,用上“但”就不妥,因而整个句子不能接受。

上海某电视频道在播天气预报时经常说:“明天紫外线较弱,请注意适当防护。”这句话听起来总觉得别扭。原因就是与预设不一致:只有在紫外线较强的情况下才需要防护,既然紫外线较弱,就没有必要防护。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预设不当的例子:某报纸曾经报道说某歌星“又遭劫难”,这句的预设是这个歌星“曾经遭过劫难”。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她曾因偷税被发现而补缴了税款,当然数目不会小;后来她被男朋友骗了,据说她的钱被洗劫一空。后一种情况可以说是劫难,但前一种情况能说是劫难吗?可见这例中的“又”应该删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