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研究与主观预设

人文研究与主观预设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与其他领域相比,在人文研究领域,没有一个论题和论点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如果自然科学共同体以客观性或道德中立为自豪,那么人文学者并没有避免观点中包含的主观预想。人文研究虽然建立在主观预想上,但没有人因此否认人文领域的成就。在人文领域的许多研究似乎还是裹足不前:自1863年勒南写成《耶稣传》以来,基督其人以及《福音书》的作者还是被猜测。

一、哲学与概念创造

人文研究领域中,研究者本身就可能是充满了激情甚至狂热信念。所谓“霍布斯命题”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与狼之间一样处于相互为敌的战争状态。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自然状态竟然会如此容易进入战争状态。但是,霍布斯自己会指出,这是他所谓“根据激情作出的这种推论”[1]。可以说,与其他领域相比,在人文研究领域,没有一个论题和论点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记得在一次关于海德格尔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曾经跟朋友说,海德格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语言模式以及他的思想模式深刻影响我们这几代人。当时他反对我说,我把海德格尔当上帝了。其实,他没有明白我说的意思。说海德格尔对我们有深刻影响,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所习焉不察的先前哲学中的很大一部分东西首先来自某某作者和他的修正者,其次来自海德格尔。这个看法当然很主观。如果自然科学共同体以客观性或道德中立为自豪,那么人文学者并没有避免观点中(而非概念中)包含的主观预想。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哲学中的概念始终被正确地看作一个非常难懂的东西。因为如同一位哲学家评论的那样,作为一个哲学术语的“概念”之所以有用,恰恰是因为它的模糊性。假定抛开概念,似乎就懂了。每个人都懂得“自我”是什么意思,懂得“思维”和“存在”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谈论哲学,就好像谈论人有鼻子。鼻子是什么不需要概念的定义,没有概念定义毫不妨碍人人有鼻子,并且人人对于怎样谈论鼻子,不会有什么争议。人们可以从哲学概念上从事关于鼻子的争论,当然也可以从医学和美学上从事鼻子的争论。这种争论起于概念。哲学就是靠概念建立起巴别塔的。不想打口水战,似乎只有一个办法:让“我思”的纯粹自我成为哲学中的起点。不过这个起点乃是主观的预想。

二、作者是否一元?

人文研究虽然建立在主观预想上,但没有人因此否认人文领域的成就。在人文领域的许多研究似乎还是裹足不前:自1863年勒南写成《耶稣传》以来,基督其人以及《福音书》的作者还是被猜测。不仅如此,只是上帝究竟是谁,《旧约》的作者们认为我们并不容易发现。事实上从《旧约》写作者们的词句中,不可能总结出模样确定的上帝来。他们对上帝的描绘人言人殊,有时还互相冲突。莎士比亚的戏剧牵涉很多知识上的疑点,这足以对一个作者具备这些知识产生怀疑。原本认为属于马克思的观点,看起来有些是黑格尔的观点,有些是恩格斯的观点。所有这些学术上的纷争,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作者是否一元?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分拆作品。翻翻这些作品的研究者的著作便可以知道,在19世纪晚期以来,分拆作品风靡一时。汉密尔顿宣称,《旧约》由许多不同的人写下,而且不断地重写。编订、再编订的工作长达几百年,中间还不断地有新内容的加入。那时候的千百年里,都没有要求文字必须保持原作者写下时的样子的观念。原作者一般都是匿名的,到底是谁根本不重要。当然,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原本认为属于莎士比亚这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演员的戏剧,看起来当初是由一群人编写的,这些人里面有培根、马洛、乔叟,也有印刷巨匠,还有英语《圣经》。原本我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写成的,后来我们通过马克思自己的说法知道,赫斯对这个著作也贡献颇多。在1846年7月28日给赫斯的信中,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我们的著作”。[2]这种分拆马克思、恩格斯或其他人的观点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到了后现代主义时代,竟然无法找到一位知名学者愿意支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出自马克思手笔这一观点。[3]

然而,在学界当然还是以“作者一元论”占主流。没有人否认一个作品需要具有统一性。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凭什么说某人的思想和观点对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凭什么只要看到伟大作品中一段较差的文字,就会毫不犹豫地括号起来,把它归结为穿插或者伪作?最后,不得不去思考在哲学中对人称代词(我、你、他)的意义域的澄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