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本文从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来激发民族精神谈一些初浅看法。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具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感染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顾兰娣

上海市特级教师马兰霞说:“唯有发生在学生层面的、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德育,才是真实的德育;而真实的德育其实是一种‘静悄悄’的过程。”真实的德育有着三种互动过程: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与生活世界的互动。

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要求和特点决定了它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和发展学生人格的独特使命,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激发学生,让学生的“情”动起来。本文从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来激发民族精神谈一些初浅看法。

一、教学语言注重情感色彩——让学生感趣

“感趣”是情感活动的起始层次。语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对课文形象的关注和兴趣,即“触景生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让学生感趣呢?

1.趣化语言

教师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就会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而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如一位名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文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大,这位老师笑着说:“要么你们的抗药性强,要么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学生们在愉快的笑声中消除了紧张情绪,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可不必指责学生,可以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不仅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还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2.美化语言

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可以用美的语言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

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文时,首先引用了亚当斯的名言:“日月如穿行的飞梭,光阴似疾驰的箭矢,乍来又去,转眼即逝。一曲未终,白驹已过千里。岁月啊,你在我的额头上犁下深深的沟痕,可惜,可叹!来,干了这一杯!”从而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当学生自读课文时,吉老师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堂上最美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你们的声音飘荡在明亮的大厅里。”当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问题时,吉老师清新的语言又飘洒于课堂:“现在虽然是静悄悄的,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时间不等咱们了,让思维的网线贯穿你我他。”“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碰撞就会撞出火花。”当学生智慧闪现,热烈交流后,吉老师的赞美之声如行云流水:

“智者是用大脑思考,诗人是用心灵思考的。”

“小男孩一路走好,前面会有迷人的风光。”

“你的回答像水,源远流长。”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

“‘远近高低各不同’,表达不一。”

……

课堂上,吉老师优美的语言处处闪现诗意,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激情,活泼自然又挥洒自如。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在品味中吸收和体悟了言语的精妙,思想上受到了感染和升华。作为听者,无一不沉浸在言辞优美华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中。如此,教师的语言在描摹事物时,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在分析义理时,见微知著,深入浅出;在发表观点时,旗帜鲜明,感情真挚。或慷慨激昂,或妙语连珠,或旁征博引,启人心智,给人感染,催人奋发……

教师的语言具有了吸引力,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热情,使语文不再是枯燥的字词,而是一篇流利的散文,一首抒情的诗篇和一曲感人肺腑的音乐。

二、教学内容注重情感挖掘——让学生感染

“感染”是指情感随情境而产生充满生命节律的起伏、跃动等感动性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移情性体验。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具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感染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应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

1.以情促欲,培养品质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又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一位教师在教《望岳》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话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泰山”,看看盘古留下了哪些文化遗迹。说完之后,他激动地注视着那一张张专注甚至有些虔诚的脸。此刻,初秋和煦、温馨的阳光正在教室中驻足,一双双机警的眼睛闪着灵感。而后,他又通过多媒体激情满怀地和学生一起观看泰山,徜徉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美景中。课文讲完,大家对泰山文化的了解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将信将疑到娓娓而谈。课下,同学们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看出,学习此文,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对漫天的黄沙、褐色的小路、潺潺的流水产生了浓浓的情感,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当代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了盲目攀比的现象,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他们刻苦、耐劳、勤俭、尊重他人的品质。如教学《王冕学画》、《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时,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体会无论是享用自己的劳动果实还是享用他人的劳动果实都要学会珍惜。通过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渗透,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应完善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做一名有人格、有信心、有形象的学生,让父母放心、让老师满意、让社会满意。

2.以情导实,陶冶情操

发掘语文课本上蕴含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必须用情来认识现实世界,注重情感熏陶。

(1) 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感染

语文课文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的含蓄、有的生动、有的逼真。这些文字往往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只有抓住这些形象描绘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只有抓住文字中的关键性语段,以此为根据,展开联想,才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索,找出文意,使学生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一位教师在上《背影》这一课时,针对文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这位教师做了一个攀住黑板的动作,同时又表现出攀爬时艰难的样子,这不仅使学生发现了生活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达到了理解的目的,体会了父爱的深情。

(2) 利用现实中的画面进行美的熏陶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在郊区的学生其实更容易理解自然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就容易提高他们的审美观,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讲《黄山奇石》一课时,首先以导语为情境,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向往,并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要求学生诵读全文,从不同的描写对象中找出黄山特有的景物,抓住特征。学生读后,再思考归纳出最喜欢的黄山一景,使学生在审美中丰富感受、深化认识,从而真正达到认识“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目的。这样,就把情感教育和美育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3) 逐步加强学生由“默化”到“外化”的转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每篇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情感,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美好的情感“外化”到生活中,认识自然的美、人类情感的美和社会的美。人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良好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态度。由“默化”到“外化”的转变,其形式可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觉,写出心中的情感,对课文进行升华性的处理。课外,由于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评价,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在“是”与“非”的辨析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形象感染,美的熏陶,“默化”到“外化”的转变,切实把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提高了认知,丰富了情感。

三、教学活动注重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化

“感化”是情感活动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从艺术角度对以往情感素材积淀的一种审美判断。通过情感的弥散或辐射作用,促使学生人格的全面形成。

1.讲述故事激“情”,使课堂主体获得形象感知

巴班斯基曾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故事就是“有趣的例子、离奇的事实”,它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及丰富的内涵,像磁石般吸引着听众,尤其是小学生对它更是情有独钟。我经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小故事,以故事来吸引学生。当然,故事内容的选择应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切忌心血来潮、随意性太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

(1) 讲主人公本身的故事

教材中写人物的课文很多,并且这些人物不乏曲折离奇的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利用这些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笔者在教学《李时珍》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其甘冒生命危险的舍生忘死精神结出的硕果,就给学生讲起李时珍为了判断大豆是否可以解毒,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吞毒的故事。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洗耳恭听,那么安静,那么一心一意,很显然,小故事的讲述推动了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 讲与主人公相类似的故事

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什么要给茅屋里的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她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有一次,伯牙刚弹到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到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非常高兴,觉得钟子期就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她话没说完,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看到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

2.创设角色激“情”,使课堂主体获得情感体验

孩子们喜欢“过家家”,即使上了小学对这样的游戏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能体验当爸爸妈妈、医生、警察、解放军等各种角色的滋味。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而且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一种职业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到《狐狸和乌鸦》时,请学生扮演狡猾的狐狸和爱听好话的乌鸦;学到《小蝌蚪找妈妈》时,就让几人一小组来当蝌蚪找 “妈妈”;学到《田忌赛马》时,就请大家分角色读读田忌、齐威王、孙膑的对话,帮助学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从中明辨做人的道理。

3.运用写作激“情”,使课堂主体获得人格塑造

(1) 仿写诗歌和儿歌,激发爱国情感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课堂上的仿写情趣就能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仿写杰作也会层出不穷。如笔者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自然现象?你们能像课文的作者那样也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吗?”学生经过思考,一首首诗歌便出来了。

你看那圆圆的柱子, 你瞧那飘飞的雪花, 你瞅瞅水中的小鱼,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儿游出水面,

柱子又潮又湿,   白雪纷纷扬扬,   吐出泡泡告诉我们,

明天准是阴雨天。  冬天已在我们眼前。 快去收回晒的东西。

在教学《鸬鹚》时,我以自编的一首儿歌引入:“鸬鹚鸬鹚站船舷,扑棱扑棱水里钻,捉着鱼儿跳上船,乐得渔人不停忙。”先请学生念这首儿歌,再问:“你们发现这首儿歌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有的同学谈到这首儿歌与课文内容差不多。我进一步引导:“对啊,等会儿学了课文,请你们也来编诗好吗?”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说好。学生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认真学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一首首生动的儿歌已经脱口而出:“小湖夕阳照,垂柳弯下腰,渔人坐船梢,鸬鹚立得好。”“光亮小湖平如镜,无垠稻田垂柳边,轻轻小船浮湖面,灰黑鸬鹚似士兵。”虽然学生的诗歌和儿歌还有些稚嫩,但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创造力,也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2) 围绕生活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亲情和友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写作中感悟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在写作中非常重视关于亲情的写作训练。写作之前我一般都要进行点拨,如读几篇回忆亲情的典型文章,往往读完,在学生中会激起强烈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大家纷纷动笔,静悄悄的教室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如果老师不让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她作文前的那一番讲演,我真还一直以为父母为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无须不安,无须报答。然而,现在我明白了……”通过作文教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观。

(3) 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情感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地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比如,对于“希望工程”,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是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我稍加归纳,然后布置作文,由于情在笔先,学生写来得心应手,写作文不再是一件神秘而可怕的事了,而是充满了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它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语文课是情感性的,它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阵地。因此,需要我们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用老师的情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感染学生之情,让学生的情动起来,让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