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共同议论交流阶段,教师引导点拨,导入高质量的对话互动和高效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形成语文能力。教师根据学情及学生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及时查缺补漏。学案基本构成,由“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学习拓展”组成。

综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是有效的,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如效益的后面存在时间、精力投入成本偏大问题;以分数为主导的狭义效益观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关注较少;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讲的多,问的多,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学习偏重记忆,学习缺少方法和能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2011—2014年,我带领部分语文老师以我主持的区级重点课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为载体,理清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探寻有效的学案设计的方法、教师导学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学生使用学案的方法以及学案的评价手段等,将语文的互动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借助“学案”这个载体,传承袁瑢老师的“细”“深”“活”,使教师的备课、研课细致深入,从四、五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需要出发,以“学案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其在教学过程中独立充分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化的帮助与指导,在运用中实现基于个体能力的充分发展,使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

一、确定“学案设计”的基本视角

其一,体现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教师挖掘教材的内容,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清晰显现,以促成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其二,以精细教学研究为前提。确立一点二源,加强教材研究,用好教材中重要知识技能点,能力培养源和情感体验源;科学设计学习过程,把掌握理解、体验运用、提高发展完美融合成一个学习过程;呈现学习多样化,选择动手与动脑、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建构“学案”的三大模块

目标引领的“学案”分为课前导读、课中导学、课后导练三大板块。

1.课前导读——因材施导

课前,教师对教材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精心设计最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阅读提示与思考练习,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去读出文中知识的奥秘,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涉猎知识,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可以抓课文主线导读,理清文章脉络,也可以抓教材分层导读,教给读书方法。

如:《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在课前导读部分设计了不同指向的提示与练习。

常规性提示: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关于神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我已经认真读课文( )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 )。我认为文章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有( );我已经用“﹏”画出了不懂的地方,打上了“?”。

预见性提示:读读故事中出现的神的名字,你能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用几句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这样一位神(可以用词语概括):______ ,因为______ 。

实践性提示:古希腊神话中有很多的英雄,比如说______ ,他给我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我要找他的故事读一读。

说明:第一项提示指向了预习的基本流程,为学生习惯的养成指导方法,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积累的常规性学“语”习“文”活动。第二项指向学生学段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课后习题的引导了解学生的阅读,服务于课堂学习。第三项是关注学生个性的积累和课外的拓展,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

2.课中导学——因学疏导

课文中,学生先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学习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课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小组学习的“学”,给予有效指导。在共同议论交流阶段,教师引导点拨,导入高质量的对话互动和高效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形成语文能力。

如:《半截蜡烛》一课,设计核心练习,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体验,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学文。

导演说戏

(1)母子三个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快速默读课文,补充完成一幅故事发展情节图。

(2)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补充完成的故事发展情节图。再看着情节图,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剧情的发展。

(点燃)  (又点燃)  (夺回)

藏着情报的蜡烛  一 波 三 折  熄灭

(吹熄)↗  (端起)↗   (端走)↗

演员演戏

请再一次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内容,你认为谁对保护蜡烛起到了关键作用,边读边把他(她)的台词画下来。想象一下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动作,先熟读,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

编剧续戏

眼看一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就这样被杰奎琳巧妙地化解了。此时此刻,心有余悸的一家人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剧作家,补写几句对话。任选一个角色写下来,括号里可以写舞台说明,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伯诺德夫人:( )_______ 。

杰奎琳:( )_______ 。

杰克:( )_______ 。

3.课后导练——因势利导

这部分“导学案”是这一课时上完之后,教师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而编制的。教师根据学情及学生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及时查缺补漏。课后导练一般分为课文导练和课外拓展两部分。

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梳理教学内容,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后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1)大家为什么喜欢网络这个朋友?因为网络可以在生活上帮助我们( ),可以在学习上帮助我们( ),还可以在工作中帮助我们( )。

(2)为什么说有了网络,地球就变成了小村庄? 原来网络可以……可以……还可以……

(3)小结:像小作者这样先提个问题,再回答,这叫设问。根据以上两句的特点,我们也来学习设问句的迁移仿写。

( )能玩出什么新奇的花样呢?

( )可好玩了,我们可以……可以……还可以……

(4)网络还有哪些作用呢?我要上网体验一番。

说明:课内的整体回顾,体现了语言的综合训练。最后的练习体现了作业的实践性,沟通了课堂内外,利用课外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建立“学案”基本样式

“学案”设计的价值取向:基于“有效”的“学”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改变学习状态、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发展是其价值追求,在保障学生学习充分性的前提下,尝试以教为主向教学并重过渡,谋划课堂转型。

学生学习方案

学案基本构成,由“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学习拓展”组成。其中“学习任务”主要由教师填写,作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完成,贯穿在学习过程之中。

“学习任务”的告知,让学生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学习,有助于促进教学共同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建立“我要学”的愿望;“学习过程”的设计,包括预习、初学、体验、矫正、复习、拓展等环节,使学生的“学”体现出公平、自主、发展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更指向助学;“学习评价”,在学中和学后进行,评价内容设计指向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与价值观,实现学科育人;“学习拓展”,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特质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实现基于自身的最大发展。

四、探索学习单的设计策略

这里的“学习单”是“学案”的一部分,是用于课中的“微型学案”。学习单的设计主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并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逐步形成学习策略或积累学习方法。

1.指向表达方式迁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构思,尽量围绕课文的表达特点来设计,在揣摩语言、品味语言方面下功夫。

如:《快乐的杉树林》一课,采用了“叙述、描写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直接抒发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课文的2~5小节按一年四季的顺序记叙了家门外的杉树林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这4小节在写作手法上也基本相同,先写富有季节性特征的林中美丽的景色,再写孩子们在林间快乐玩耍的情景。教师可从习得方法到运用,分别出示三份学习单,分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有序描写的行文思路。[学习单(一)略]

第二步: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围绕“快乐”先写杉树林景色变化,再写人物活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快乐的杉树林》学习单(二)

四人小组轮读课文2~5小节,思考:课文围绕“快乐”具体写了哪些内容?第2~5小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运用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快乐的杉树林》学习单(三)

(1)同学们的金色童年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是快乐的校园,也许是热闹的儿童乐园,也许是美丽的社区,想一想,选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或活动场景写下来。

(2)学习小贴士:学习课文谋篇布局、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写一下环境或者景色,再说出在此处发生的事或是活动情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写作能力可以写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可以选一个季节写具体。注意景物描写与事件或活动场景要有一定的联系。

2.指向语文技能习得

教材中安排了童话和民间故事类的课文,特别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使学生初步掌握复述故事的基本技能,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小豌豆》一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内心活动丰富,教师可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对11~20小节这一重点内容进行复述:一颗飞进窗台上一条裂缝里去的豌豆发芽、爬藤、开花,给小黑屋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姑娘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一颗小豌豆》学习单

(1)默读课文11~20小节,想想小豌豆是怎样生长的,小姑娘看到小豌豆的生长,她有什么变化。摘录关键词语,完成表格填空。

(2)借助表格尝试复述故事。

(表格内为预设的内容)

学习单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小豌豆的生长步骤,另一方面体会小姑娘精神与身体的慢慢变化,弄清小姑娘的变化和小豌豆生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到小豌豆的活泼、热情和乐于助人。

3.指向阅读策略学习

阅读策略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方法。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学习任务,从而形成阅读策略运用的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以习得的一项阅读策略。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多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教得模糊,学生学得糊涂,最终不得其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实用、可操作的学习单,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操练中习得阅读策略。如教学《生命的药方》,在设计学习单时,就可以围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策略组织学习活动。

《生命的药方》学习单

请根据提示写一写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提示:

(1)读句子,圈出关键词或不理解的词,并试着提问。

(2)联系上下文思考:

德诺患了艾滋病,这是他最大的病,而他的母亲为什么说是“孤独”?

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艾迪找到了药方,还说给了德诺快乐和友情?

(3)根据自己的理解,替换句中的关键词。

我的理解是:_______ 。

4.指向语言欣赏积累

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的形式较为丰富,比如引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选用词语迁移写话、仿写句式、根据理解合理创编等。

如《慈母情深》全文描写笔调细腻,情感真挚,特别是文中运用反复手法的细节描写,对表现“慈母情深”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通过想象画面、批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后,可以出示学习单,积累反复的表达形式和句式。

《慈母情深》学习单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学习提示:“我”为什么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此刻,“我”想到了什么?联系下文为母亲买罐头,试着写一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最好能用上这节课学到的特殊句式:

如此……如此……如此……

想不到……想不到……想不到……心潮起伏

……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路上,心潮起伏:_______ 。

于是,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5.指向阅读的深度理解

有的课文社会背景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有一定难度。设计学习单时,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学习的实情出发,深入浅出,立足文本,适时、适当地补充资料,并把补充的资料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强情感体验,使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

如:《一幅名画的诞生》一课,文本的社会背景、纤夫的生活、列宾的创作历程都远离学生生活,当学生通过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对纤夫的艰辛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后,抓住课文第6小节中第2句话省略号的空白点,设计学习单。

第6小节的第2句话: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轻轻地抚摸着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一幅名画的诞生》学习单

(1)读一读第6小节,想想列宾来到伏尔加河做了什么?

(2)列宾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他静静地聆听着什么?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轻声读读下面这段话,边读边想。

(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学生边读边想)

列宾对纤夫们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熟悉并了解了他们的不同个性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他发现面对生活的苦难,纤夫们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工作时拼命努力,他们伴着低沉有力的号子,艰难地行进;休息时尽情宣泄,他们一边煮饭,一边唱起心爱的歌谣,喊声震耳,连稀饭溢出来都不知道。

(3)练习说话:他静静地倾听着 ______,真切地感受到______ 。

这样的设计,立足文本,适度拓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不屈不挠的力量,这正是列宾通过创作所歌颂的。

五、学案的功能

1.提供学习引导

提示方法:运用图示、小贴士、着重号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进行可能的分层发展。小学生独立调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榜样或者提示的,教师运用这样的提示,既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了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步形成。

精美的板书设计,来自教师对课文的透彻领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完全可以把这种创造性劳动适当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让他们设计的板书“说话”,自己受益。

如《蝙蝠和雷达》一课,课文的6、7小节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学生读懂了第6节后,可提问: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画了蝙蝠探路示意图:

学习第7节,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学生也试着画画雷达使飞机安夜航的示意图。

让学生对照自己设计的板书说说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借助板书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最后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读读,画画,说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2.记录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方案”是教师基于课标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为学习而设计的方案,预告学生学习内容、目标,难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知情权和参与权。

课前,学生在预习中,看清了自己;教师在阅读学案、分析问题中,了解学情,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精准设计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案里表现出来的对错、需求、思维,都成为教师“看”学生的窗口,为以学定教找到依据。

课中,学生带着“我要学的愿望”与“问题”进入学习内容,经历“学而有助”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记录,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提供即时有效的帮助,或集体,或小组,或个别。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也成为常态,有的以思维碰撞方式呈现,有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教育资源,学生公平公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权利得到保障。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学习天地。

课后,是学习的延伸,开启的是“我还想学”的自主发展。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中实现个性化的最大发展,学生在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的同时,确立后续的学习目标,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六、培养科学方法和主动意识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学案”,做到“四能”,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学案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主动的意识。

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学生根据学习单的任务,能养成静心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根据导读对教材内容有初步了解,把会做的问题独立完成,同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新的发现记录下来。

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在小组学习中,能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在质疑对抗、思维碰撞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升。

学会笔记,自我完善:在小组学习时,能及时记录同伴的补充发言和新异的观点,课堂上主动记录老师的板书,对新授的知识和方法或老师强调的重要的知识点及时批注在学案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及时总结,反思提高:学生在课后能及时整理知识要点、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发现规律。反思是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自评反馈等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

七、进行随学评价

“课程育人”,强化评价导向。学生在学案评价中,有即时评价,有延时评价,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对”与“错”,而且关注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体验独立与独特学习的过程,培养可以受用一生的方法能力、情感价值观。

随学评价,是让学生在评、学交互中激励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出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记录”等方式,给予或提供公平机会,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公平性。

第( )课小组合作记录

朗读课文

交流问题

生动适切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只关心学什么,还关注学习态度与方法,如仔细听、主动改、大胆评的习惯与能力。学案评价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勇敢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与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启动了“讲堂”向“学堂”的形态转型,获得了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开放课堂的可行载体。从讲堂向学堂的转型,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导学案、助学案转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方式,使课型、教学过程与评价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更可贵的是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现代课程意识。研修团队共同经历的是“研究设计→课堂实践→反思发现问题→再研究设计→再课堂实践→最后有效提高”这样一个递进提升的过程。这样的研修形态,我们称作是一课多磨,一课多上,一课多改。教师们从分析教材和分析学生入手,到备课、听课、评课,再到自己跟进式上课,切实更新了教学观、学生观,形成滚动式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