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影响因素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问卷和访谈调查以及课堂观察中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因素主要来自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现代大学教学的基础是班级授课制,讨论在大班授课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规模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讲授法是有效的。在讲授法运用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节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影响因素

问卷和访谈调查以及课堂观察中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因素主要来自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

一、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形式:大班与小班教学

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轨迹是从个别教学走向班级授课制,再走向个别教学和班级授课制并存,是一个不断发展优化的过程。现代大学教学的基础是班级授课制,讨论在大班授课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班教学经济、效率高、成本低,但是因为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其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备受人们批评。一般而言,班级越大,互动越少,信息传递单一,貌似经济有效率,事实上实效性差。

班级规模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如果教法得当,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更能实现诸如知识的保持与运用、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态度的改变等长远目标。但即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确保学生就一定积极参与互动式的交流。在中国,开展课堂的互动交流对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学教师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非常必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充满了困难和障碍,不仅需要对大学教师进行培训,使大学教师具备基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还要改变大学生的观点,让大学生在上课前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准备。

如何提高大班教学的效果一直是教师们探索的难题。现实中,高校大部分课堂都是大班教学,尤其是公共课,一般100多人,有的课堂达到200多人。当教师在面对100多人的课堂时,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学习的体验,如何给学生反馈,如何让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为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搭建支架、调整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呢?在“批判性思维”课堂上,D1教授运用了投票系统。此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每个学生进入课堂时在教室门口领一个遥控器,教师在屏幕上呈现问题要求学生作答时,就打开软件系统,让学生选择答案。选答时间结束后,答案的每个选项数和比例就出现在屏幕上。答案一般以直方图的形式出现,直观清晰地显示了所有学生的答案,较好地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态。这样,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大课课堂也能创造出互动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的思维形象化,让学生参与讨论、评价和批判性倾听,集体解决难点概念问题;同时,也能随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核心概念,有利于营造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讲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它受教学原则、教学对象、教学情境等制约。[17]如何讲好不同性质的课程,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到底选用什么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具体选择的,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印证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老话。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讲授法是有效的。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基本上进入一个较高层次,不管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科学发现,还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传授,都离不开学习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如果个体积极地参与学习,传授者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方式传递信息,个体就能以自己的理解构建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从信息输入到解码到贮存,经历着同化或顺应的知识吸收过程。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个体的外在姿势也许是端坐,也许是趴在桌上,关键是他的内心是否在积极地活动,耳朵是否在听讲,大脑是否在思考。有的学习者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我国的大学课堂上,讲授式教学方法占了主导地位,有些教师也会在讲授教学中穿插运用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一般认为,大学生自己就能够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如果教学效果不好,教师经常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来上课,或者来了也不听课,老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学生不好好学。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期待、信任以及宽容,不管老师讲得好不好,学生对老师还是尊重的。对比国外的课堂教学,我国一些大学本科教学侧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中心,师生间交流不多。根据学生的反映,大部分“教师的通常做法是,先讲解教学内容,讲完后再让学生动手做设计、做练习,课堂上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并不多。学生上课听到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学到的是自己的一点理解加上教师的讲解”[18]

讲授法之所以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遭受批判,是因为“讲授法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19]。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简单地认为某种方法优而另一种方法劣,是缺乏依据的。在讲授法运用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主题为“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L提出问题后,分别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回答了问题,L老师在肯定了回答之后,给回答问题的两位同学发了饼干和巧克力,结果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欢呼声。[20]在之后的访谈中,这位教师风趣地对研究者说,教学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你不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不和你玩,不听你上课,即使你口若悬河,他也不理你”。

好的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营造的,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生会踊跃回答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随堂听课中,研究者观察到,当有的学生给出与大多数学生想法不一样的答案时,其他同学会起哄或者发出不协调的笑声,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制止或者圆场,缓解回答问题学生面临的群体压力。并且,教师在每位学生选择答案后,要对学生的选择作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价值观的引导。

讲授与讨论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问题和积极参与的讨论促进了思维的活跃性。一位好教师不会把他知道的都教给学生,他只会把学生想知道的以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理解的知识教给他们。[21]在讨论中,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也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学。另外,在讨论中培养交流能力很重要。书本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阅读掌握,而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能力是需要不断训练的,是隐性的。

教师缺乏激情和方法是不能开展课堂对话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激情与热爱职业的情感不可分离。教师的激情容易感染学生,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上课受学生欢迎,也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和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教师组织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不爱说话的要鼓励,爱讲话的要稍微忽视一下;课后要与同学及时沟通,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二、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使用,本身没有对,也没有错,关键是如何操作。有人将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揶揄为花哨的装饰品,这可能是因为一些高校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教师照念PPT材料,将黑板粉笔搬上了屏幕,大屏幕代替了黑板的功能。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归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忽略了隐藏在信息技术应用背后的教学理念。

(一)信息技术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影响着传统讲授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着大学的课堂纪律。“记者在调查了江苏五所大学发现,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不管是课业轻松的文科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科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学生反映,“听课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再就是看老师讲课的水平”[22]。如果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老师的授课水平一般,学生宁可上网看新闻,或者上各大网站跟帖。信息技术带来了真实的挑战,教师对这种挑战难道能视而不见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课堂呢?

如今成长起来的学生是数字一代,伴随着电脑、手机长大,他们经常是一边用维基百科做研究,一边听iPod,经常在“Facebook”或“人人网”上更新日志,经常用电子邮件或腾讯QQ与好友保持联系,喜欢互动和参与。电视让人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电脑的互动性很强,带给年轻一代更多的是交互式合作学习。理查德·兰海姆认为,社会的、技术的和理论上的挑战等变化刺激着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更多的交互性学习成为可能,并且相对于简单地吸收知识,给予学生质疑知识,甚至是创造知识的能力。[23]调查表明,70%的学生喜欢使用网上教学资源,67%的学生喜欢综合使用多种媒体,100%的学生认为课程提供的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课程内容有帮助;24%的学生喜欢用BBS方式在网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60%的学生喜欢用E-mail方式在网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24]

教育技术将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中心地位,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许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当教师采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阅读课外资料,寻找学习兴趣点时,有些学生可能认为教师是在放弃自己的职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师生教育观念的变革带来了契机,学生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网络带来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在世界上,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将2000多门课程的课程大纲、教材、教学用书、作业习题、考试题和答案、延伸阅读书目清单,以及许多课程的影音档案等陆续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爱好者免费获取资源。受此影响,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更多的世界著名大学把其课程开放到网络上,让人们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但因为语言障碍的问题,国外公开课一直在国内乏人问津。而在2010年前后,秉承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共享精神,一些志愿者将国外的英文课程配上了中文字幕,随着哈佛大学的《公正》、《幸福》等国外公开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国外其他一些名校的公开课也受到了我国公众的热捧,受到了在校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开始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其中计划在五年(2003~2007年)期间,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500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随之,各省市、各高校也纷纷实施建设省级、校级精品课计划。但是,国内的精品课远远不如国外公开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国内的精品课更像教师用于比赛的优质课,更多展现的是教师的讲授内容与教学表演,鲜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较难吸引公众的眼球。新浪网2011年8月完成的一项网络公开课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600多人当中,94.5%的人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在各类公开课当中,国外名校公开课最受网友欢迎,选择比例达43.1%,而选择国内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25]

对比国内外的精品公开课,我们不禁反思:它们的差距在哪里?国外“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老师从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只是进行巧妙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而我们平时经常是‘被上课’,老师讲,我们记,完全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26]。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交流互动学习,让学生体会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的渴求,也正是大学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帕林卡萨、卡特、马格努森总结说,事实上,所有教学改革都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基础。[27]

桑新民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28]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学习研究的目的也发生着改变,不再仅仅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21世纪以来,随着web2.0、网格计算、云计算、普适计算等各种新技术的产生,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情景认知等新型学习理念的出现,混合学习、微型学习、移动学习、开放学习、自助学习、虚拟学习等学习方式出现,传统教学正在经历从接受认知范式到建构认知范式的转变,接受认知范式的学习对象正在面临新技术与新学习理念的双重挑战。

三、学习支持系统:教师的指导与丰富的资源

在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是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指导: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导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视野、思维方法、科学精神,是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在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普通班级的大学生很少知道导师制,而创新试点班的低年级学生听高年级同学或者老师介绍过导师制。W大学在2011年颁布了《W大学教改试点班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教改试点班归属举办学院管理,教务处在超常教育、因材施教及教学管理方面给予指导和协调。学校对教改试点班给予教学工作量补贴。为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教改试点班学生实行导师制”。该校经济学院数理金融试点班自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目的是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材料学院本硕博班也是从本科高年级开始给每位学生配备导师,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导。目前高校试点导师制主要在本科阶段的部分专业班级实行,其执行实施情况和效果还有待调查。

在调查中,研究者还了解到导师制的另外一种变化形式,即潜能导师制。潜能导师制是一种探索中的人才培养制度。200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门制定《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潜能导师试行方法》,成立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试行潜能导师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29]。潜能导师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才方案和提供发展空间,注重挖掘大学生的优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发展。据访谈对象介绍,潜能导师制在部分院系实施效果很好,导师每月必须与联系的学生面谈一次,这种制度有益于加强师生关系。

(二)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是太高。虽然每年新生入学,院系都会组织新生入馆教育,但一般都是走马观花,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还是看各人的需求。大部分学生会去借阅处借阅学习资料和课程参考书。但总体来看,同学们的阅读量比较有限。有学生反映:“我每次借5本书,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时间是一个月,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看书,就到了还书的时间,只好去图书馆续借或者还书了。”

另外,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专业数据库,或者即使听任课老师介绍提及过,但没有具体使用过,也不会熟练地操作。W大学基本上每周在两个校区都安排有“一小时讲座”活动,时间不定期,一般是在周五下午4点到5点,由本校图书馆馆员或者外请数据库咨询员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但是每次听讲座的人数寥寥无几,去的同学主要是面临撰写论文或者跟随导师做项目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有时有青年教师。尽管有时专业数据库讲座完毕后还有礼品相送,但上座率一直较低。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图书馆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需要太多的课外学习资源,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需求不强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会促进学生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会更加多样化,这势必会改变多数学生较少阅读书本以外学习资料的状况。

【注释】

[1]课程名称是“批判性思维”,32学时,同一门课程分别由中外教师独立完整地讲授,授课对象分别是H1大学创新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

[6]〔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1.

[7]Thompson,A.G.“Teachers’Beliefs and Conceptions:A Synthesis of Research”.In D.A.Grouws(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York:Macmillan,1992:127-164.

[8]Gardiner,L.F.“Why We Must Change:The Research Evidence”.Thought and Action,spring,1998:71-7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

[10]Andrews,J.“Discovery and expository learning compared:Their effects on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4(28):80-89.
Selim,M.,and Shrigley,R.“Group dynamics approach:A sociopsychological approach for testing the effect of discovery and expository teaching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of young Egyptian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83(20):213-224.

[11]Good,T.,and Brophy,J.Looking in Classrooms(9th ed.).Boston:Pearson,Allyn &Bacon,2003.

[12]Zessoules,R.,and Gardner,H.“Authentic assessment:Beyond the buzzword and into the classroom”.In V.Perrone(Ed.),Expanding Student Assessment.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1991:47-71.

[13]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1.

[14]〔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15]〔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27.

[16]〔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刘济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1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5.

[18]来自H1大学的团队简报:2008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总结,未公开发表。

[19]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3.

[20]W大学的精彩公开课。

[21]Vella,J.Taking Learning to Task.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0:11.

[22]慕宜君,李润文.听老师照本宣科不如上网打发时间 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中国青年报,2011-06-15.http://zqb.cyol.com/html/2011-06/15/nw.D110000zgqnb_20110615_1-03.htm.

[2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0.

[24]张万仪,张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4):39.

[25]“世界名校公开课”热播 倒逼传统教学加快改革.[EB/OL]新华日报,2011-09-08.http://www.edu.cn/zong_he-11348/20110908/t20110908_681149.shtml.

[26]国外网络开放课走红 中国的精品课程少了什么?[EB/OL]中国新闻网,2010-09-29.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09/t20100929_1939158.html.

[27]Palincsar,A.,Cutter,J.,and Magnusson,S.“Supporting guided-in-quiry instruction”.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2002,34(3):88-91.

[28]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2):8.

[29]详细资料见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