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倾向较好地结合,才可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的掌握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第三节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发展着[15]。学生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必然会受到与之相关的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

(一)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作为学习的认知因素,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智力的个别差异一向受到学校教育的普遍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有关智力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如二因素论、多因素论、群因素论、层次结构论、三维结构论、流体与晶体智力论、二维结构论、新三维结构论、多重智力论等。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产生以来,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智力理论研究更加突出,提出了一些有用的理论模型,如TOTE单元、产生式系统、格式理论、规则理论、成分理论、三重结构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把作为整体的智力结构分割开来,片面强调其中某些方面,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本来就复杂的智力研究更加分散、庞杂和混乱。由于未能科学地认识智能的本质及其内部心理结构,就难以为智能培养的教育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智能培养措施。

李红在其老师林崇德教授的“智力的三菱模型理论”[16][17]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理论模型——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18][19],该模型认为智力是认知结构及其功能的统一体。静态的认知结构是由两类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认知因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即操作性认知因素和操作性控制认知因素。在动态的认知结构中,由于操作性认知因素和操作性控制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出一种表现性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个体的智力差异的来源在于认知结构中操作性认知因素和操作性控制认知因素的差异,而其表现则主要通过认知风格表现出来。根据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智力的开发乃是良好认知结构的塑造,而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就必须充分认识认知结构的内部构成成分——即磨炼学生的认知器、教会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方法、形成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监控、使学生养成优良的认知风格。

(二)非智力因素

任何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其中既包括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动机、个性等。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倾向较好地结合,才可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

一般地,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坚持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具体的心理因素所组成。

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和辅助系统,它不直接参与处理知识信息,但却推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的掌握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三)生理因素

遗传素质、神经系统等学习的生理因素,是人类学习的基础,它决定了后天生长发育的可能性。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的相似,它是人们后天的各种能力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如对思维类型、思维的品质和运算能力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对语言能力,如在语言出现的早晚时间、语声的高低粗细、说话的多少、掌握的各类语言形式、语言机能以及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等生理因素的作用不再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作用就相对明显起来。

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发育是学习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近十年来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只要给予大脑适当的刺激(学习和工作用脑),则可显著地增加神经细胞的体积和某些细胞的数量,换言之,只要给予大脑适当的刺激,脑细胞便不会随着年龄而衰减,甚至大脑的许多部位还可以继续增长,即学习和智力的提高可以导致大脑生物学结构的改变。

个体的生理素质是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重要内部因素,生理因素、身体特征是天生的,个体难以改变,但身体自我(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的评价)却是主观的、开放的、可以改变的。相似的生理素质,会因为身体自我的不同而对个体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身体自我是自我结构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儿童,身体自我概念可能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儿童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那么一般来说对整体的自我概念会有负面的影响。人体的物质属性,例如相貌、体态、健康状况等都是透过身体自我整合到整体的自我观念中,同时这种看法还具有评价性,它以社会为参照,对人的自尊、自信、自我效能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20],对人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关注生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外,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自我意象及其对学生学习行为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二、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一)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等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材、指导课堂和其他环境中的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我国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范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

教学模式种类繁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当属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模式和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对我国教学实践的影响最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目标明确,传授知识高效,便于操作,然而,这种严密的控制却带有鲜明的强制色彩,使教学机械死板、流于形式。目前教学实践中颇为盛行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创造型教学模式等,这类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颇具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其创新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好的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所谓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是为至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也十分重要。

教学研究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教学模式,但又应当避免教学的模式化,使生动活泼的教学陷入单一的模式之中。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教师除了在理论上研究教学模式外,还可以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的教学模式理论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自己所授课程和学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这不仅推动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必然会带来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电子、光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技术。每一种教学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恰当使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起到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作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通过教学软件,进行个别化教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也由个别化教学向课堂演示教学转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多方位、全过程的,具体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教育必须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网络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综合性、自主性等显著特点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固定形式,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动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理念得以实现,它把学习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学生可以控制选择学习的主题、控制选择学习的数量、控制学习的速度等,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独立健全个性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因为激增的网页中包含着大量未经核实(有些甚至无法核实)的信息,所以教师们应当指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识别,提高评估他们所读网页的可信度的能力。

(三)学习中的集体因素及社会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课堂气氛、班风、校风、人际关系、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课堂气氛是影响课堂学习的关键因素。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亦称课堂心理气氛。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情感状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作用下产生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造成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认知上和情感上的感受和熏陶,产生内心的共鸣,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巨大的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是在班级这种特殊的群体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的,班风是班集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整体风貌。校风是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富有该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优良班风和校风,对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人际交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校的重要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学之间的心理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背景之一,同伴关系分为正式同伴关系和非正式同伴关系。研究表明,正式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友好、相互关怀的同学关系中得到支持的学生比受到同伴排斥的学生在学习上更能发挥其潜力,正式同伴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理解和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正式同伴关系,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集体。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己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如果这些与班集体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相一致就会对班集体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师生关系也是学校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亲其师,信其道”,青少年学生往往为博取他所喜爱和尊敬的教师的好感和关注,为获取与教师交往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学习,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竞争与合作也是影响学习的一对重要变量。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是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竞争与合作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竞争对于学习,有积极的一面,它能激发个人努力地提高学习效率。竞争还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避免或减轻儿童对日常作业的单调感,增强他们学习与工作的乐趣。但竞争的不利影响也是明显的,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可能会引起学生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当竞争走向有害于身心的这一极端时,它可能会引起能力差的学生的不能胜任感,从而促使他们从不能胜任的活动中退缩出来,降低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竞争也可能会导致紧张、敌对、报复等消极的集体风气。同样,合作对于学习也有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在合作条件下,学生们彼此之间表现为亲密友好的关系,合作学习对于班级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了竞争,则无法发挥竞争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素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顺利成长。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成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主要包括:(1)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2)教师的科研能力:中小学教师应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出新矛盾,选出好课题,积累好资料,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3)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多系统、多因素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如组织教学、组织形成班集体、组织课外活动、协调团队活动、组织家长会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4)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和非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1)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情感应该成熟而稳定,同时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深刻的理智感;(2)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意志上的良好品质包括:目的的坚定性,教育决策的果断性,处理矛盾的自制性;(3)教师的个性特质:真诚、热情、豁达和富有同情心是教师个性特征中对教学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特征;(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行为进而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学习能力与成绩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