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立社会就是奴隶社会。但许多历史唯心主义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人生价值、人生作用被局限在厨房之中、织机之前,女性的个体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便是人性不足、兽性有余的一些人,对社会对人类的极具破坏性的反面作用。
个体作用_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人类个体问题研究

一、人类个体的作用

人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人的积极作用。但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在哪些方面起作用?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立社会就是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编造出一套有神论、君权神授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压抑人的作用,特别是压抑奴隶阶级作用的倾向和目的,使之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如《尚书·召诰》中记载说“有夏服(受)天命”,《诗经·商颂》中说“帝立子生商。”意思是说,无论是夏王还是商王,都是秉承“上天”“上帝”的“天命”,来统治管理这个世界,其他的人是没有这个“福祉”和“德性”的,其他的人只有顺从天意,才可以求得“永保天命”“天下太平”。

随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崩溃瓦解,“天命”、鬼神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打击,西周末年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无神论思潮,到了春秋时期,就有不少人从理论上批判宗教天命论,强调“人”“民”“人为”的作用。如公元前707年隋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使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孔子虽然相信天命,但很注重人为,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墨子明确提出用人力来反对天命,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孟子的态度和孔子相近,但更崇尚人为,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批判庄子“蔽于天而丕知人”的消极态度,强调“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既把“天”看做是“行有常”的自然界,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天人”之辨做了总结,明确肯定“人定胜天”,即肯定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什么是英雄呢?三国时的刘劭在他的《人物志·英雄篇》中给“英雄”下定义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明胆兼备、文武出群。刘劭在他的《人物志》中十分推崇英雄,这是他所处的时代特征的反映。汉魏之际,天下纷扰,一方面是群众盼望有英雄人物出来收拾动荡不安的局面;另一方面,手里掌握一定实力而又野心不小的人,莫不以英雄自诩,因此,谈论英雄者甚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劭写《人物志》,记叙英雄人物事迹,阐述英雄作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可厚非。但许多历史唯心主义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的历史观,是不正确的。如有的人认为,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疯狂鼓吹“超人”具有生来发号施令的权力,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而人民群众“不过是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这种英雄史观可称为唯意志论。英雄史观还有一种表现形式,便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神”等等;英雄人物则是“天命”的执行者、体现者,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精神力量的支配。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儒家的“天命论”等,就是这种观点。德国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是“绝对观念”的体现,是由一种客观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的产物,是精神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发展。宿命论表面上看来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否定掉了,但把英雄人物、封建皇帝看做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或替天行道的“救世主”,因而实际上仍是一种英雄史观。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对中国女性的束缚和羁绊是最为严重的。女性一出生,就缠其足,束其腰,锁在深闺中不能学文习武,最多学学纺纱、织布、刺绣之类的针线活。出嫁后,要“专心侍夫”;“夫为妻纲,不可反忤”;夫死坚决不能再嫁,等等。在这些众多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下,女性不能走出娘家或夫家,走到社会上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连想说自己想说的话都不行,纯粹成为服侍男人、生儿育女的工具。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人生价值、人生作用被局限在厨房之中、织机之前,女性的个体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一些发动侵略战争、妄图侵吞别国土地和财产的侵略者看来,人的作用是有国别、种族之分的。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世界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起因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了不同的人,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挥劳动者,能指导宽背、低能的劣等种族的发展,把被他们统治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黑种人黄种人等有色人种称之为“宽背、低能的劣等种族”,“愚笨、未开化,只配作服侍白人的奴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法西斯领袖希特勒曾在他的《我的奋斗》中狂妄地说:“一个在种族被毒化的时代里致力于培养其最优秀的种族成分的国家,总有一天会成为全人类的君主。”“新德意志帝国必须再次使自己沿着过去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前进,用德意志的剑为日耳曼人获得耕地,为这个民族获得每日食粮。”“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些狂妄的、妄自尊大的、荒诞的论断为他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垄断阶段后不依靠海外殖民地、不依靠别国的资源和市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本质。以抽象的“种族有高低之分,作用有大小不同”这些论断来掩饰他们的经济危机和侵略本性。莎士比亚曾用诗一样的语言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把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崇备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人把自己当天使,把别人当野狼,就会压制别人、统治别人;如果人自私狡猾、为己私利、不择手段,便会贪赃枉法、陷害他人;如果人好逸恶劳、坐享其成,便会胆大包天、杀人放火、掳掠财物,唯恐天下不乱。这便是人性不足、兽性有余的一些人,对社会对人类的极具破坏性的反面作用。但人又具有珍惜生命、害怕死亡的本性,是不会轻易作出既害他人又害自己的事情,再加上社会舆论的监督、法律的制裁、道德的教化,人的这些负面作用、消极作用是可以被改变的。所以,我们所讲的人的作用撇开了上述反面作用,只谈反映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对人自己和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正面的作用。人由于能力素质职业的不同,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一个人的作用应该是互不相同的。

(一)人类个体的共同作用

人之为人,有其许多的共性,这就决定了人不分种族、民族,不论能力、素质,有着共同的作用。这些共同作用是:

1.由于人的生物特性,每一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这就决定了人能够想方设法使自己活下去,即有养活自己、使自己生存下去的作用

每一个人懂得自己在饥饿的时候就要求食;在寒冷的时候就要添加衣服;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采取解救措施。每一个人通过自我的劳动满足自己需要,不需要什么救世主来拯救自己,也不需要别人来喂养自己。这样,每一个人“饱其腹,蔽其体,暖其身”,使自己健康地、平安地存在这个世界上,从而形成一个人口由少到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

2.由于人的社会特性,促使人不但求生存,而且求发展,即人人都有求发展、能发展的作用

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还有大量的其他时间。人们在茶余饭后,进行一些非生产性活动,如思考问题,探求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奥秘和规律,追求个性和自由发展,争取自身权益实现等。人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人认识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每个人不但能生存,而且生活得越来越好。

3.个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小“元素”,没有这些“元素”,就没有所谓“社会”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个人相对于整个社会,如同山石与大山、滴水与大海,虽然极其微小,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人,人类又怎能存在?只有每一个人都能良好的存在,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每一个人如同一架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钉都有它的作用,缺少不得。

4.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劳动主体、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劳动力只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当中,劳动的开展是每一个人劳动力的使用

没有这么多的个体,就不会形成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就会停止。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消费者。消费的最终结果是每一个人的消费,不存在什么众多个人连在一起的“连体人”的消费。

5.每一个人都在承担着延续自身、繁衍后代的任务,是人口的再生产的主体

人类要长期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承担人口再生产的任务,只能是现在存在的每一个人,“上帝创造人”“观音送子”只是宗教的虚幻,不可信的迷信。“穷人不能生儿育女,富人传后多多益善”的说教,是赤裸裸的等级对立、分配不均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有以上诸多的共性和共同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每一个人在人类社会中又起着彼此相异的作用。这既是人性的多样性具体性决定的,又是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职能的多样性决定的。要概括不同个体的不同作用,绝非易事。我们可以从宏观方面把众多的个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人物,一类是杰出人物。普通人物是社会的大多数,杰出人物是从普通人物中涌现出来的少数人。我们把众人划分为普通人物和杰出人物的标准是依据他们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的不同,这是外在的标准。评价一个人究竟是普通人还是杰出人,不外乎“德、能、勤、绩”这四个标准,仅仅根据人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不同而把人分为普通人和杰出人是不全面的,它只看到了“德、能、勤、绩”四个标准中的“绩”一方面,至于“德、能、勤”三个方面,应是划分人的内在标准。这个内在标准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但“德、能”两个方面最根本。关于德、能之间的关系,曾有不同看法。一是认为“有德必有才”。这主要是儒家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人没有道德感和道德修养,即使是满腹经纶,也无多大用处;相反,有才无德的人,知识越多,给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主张,一个人有无道德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能力是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学习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能力培养却相对来说容易得多。二是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未必有德。人的品德修养是为人的行为规范,是待人接物的看法,是关于善恶美丑的标准,这属于人的思想态度问题。而人的知识才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属于人解决自身需要、完成任务、办好事情的问题。所以人的德和人的才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并无多大关联。思想作风好、道德修养高的人,如果面对具体问题,想不出办法,拿不定主意,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人无济于事;如坐而论道、死读书的儒生,只会谈如何修身养性,既不损人、不损公,也无多大私欲,一不贪,二不占,这样人虽然是有修养,有高风亮节,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把麦苗当韭菜的人又有何用。相反,有些人虽然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但头脑灵活、善出主意、遇事机敏,反能办大事、成大业。如曹操在《举贤勿品行令》中说:“吴起贪收,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子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对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吴起大加赞赏。三是认为既然德与才殊难统一,那么在评价人物、选拔人才时应以德为主。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意思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懂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才真正是仁人,才能真正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贯彻下去,达到“仁者爱人”“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目的;而没有仁德的小人懂得了知识,获得了才干,则容易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不能真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使社会动荡而“民无所措手足”。四是认为既然德才兼备的人非常有限,那么评价人物,选拔人才时应以才当先。既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只要它能“治国、平天下”,只要他能搞发明创造,只要他能创造经济效益,我们就要让他大胆地干;只要他能干出成绩,他就称得上是英雄豪杰。曹操即持此说,他说:“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我们认为,德能是可以统一的。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必定会孜孜以求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身体力行,努力使事情办得妥当圆满,一个才华横溢、能办实事的人也一定是公私分明、公正严明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和丰富的专业技术是区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在标准。但仅有这内在标准还不够,还要看他的外在表现即“勤”和“绩”。一个勤于思考努力工作再加上过硬的本领的人一定会干出普通人干不出的成绩。“业精于勤,荒于嬉”恰当地说明了“勤”与“绩”的关系。我们过去仅仅从一个人的“绩”来断定他是普通人还是杰出人物,这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我们区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物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判断历史人物是普通人物还是杰出人物,评价他的历史功绩,要把他置于他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如果他比一般人更能认识到时代的主要特征,更能准确地预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比同时代人或前代人更具指导意义的思想,或完成了大多数人未能完成的事业,或创造出对当时有进步意义的新价值等等,他就是一个杰出人物,一个有历史功绩的人。所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人物,就要实事求是,不能掩盖他的缺点而把他美化,也不能用超前的标准过分苛求于前人,以至看不到他的历史功绩。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人物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从复杂混沌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其主要线索,勾画出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背景和轮廓。不仅要求看到人物所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而且要看到人物的活动代表了的阶级倾向;不仅要对人物的阶级归属作出一般的分析,而且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环境,对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作出具体的说明。如果一个人代表了当时进步阶级的利益,或代表了当时落后阶级的进步趋势,或始终为了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并取得一定实效,他就是一个杰出的人。相反,那些对当时的时代懵懵懂懂,对未来一片漆黑,只能满足自身需要,而对社会大众无所裨益的人就是普通人。那些站在没落阶级立场上,千方百计维持旧秩序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只能称之为反动人物或历史罪人。

(二)不同个体都对社会起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是互相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着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本身就是历史分析方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上述这两种方法,并且坚持“德、能、勤、绩”相统一的方法,就可科学地划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物,并对他们的作用作客观公正的说明。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历史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们是构成具体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第二,历史杰出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三,历史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由很大影响,起更大的作用,他们的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加速或延缓作用。

2.普通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普通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任何一个人,只要是在事关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命运的事情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参加到群众的事业当中去,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一个人有益于人民,具有为社会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伟大的人。

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从普通人物中涌现出来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并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有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他们是从普通人物中走出来的杰出人物。所以,杰出人物是在普通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吸取了众多普通人物的特长和优点而产生的。离开了普通人这个肥沃的土壤,杰出人物便无从产生,即使产生,也无法长久地存在。

第三,只有众多的普通人才能形成“汪洋大海”,才能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合力”,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少数的杰出人物是无法成此气候的。

总之,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物的作用是不同的,但这种不同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特殊个人的作用

我们在探讨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物时,还必须关注由一些特殊个人组成的特殊群体。这些特殊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少数民族等;一类是与正常人相区别的不正常人群,如残疾人、精神障碍者等。这两类特殊人群最易受到社会的歧视,或最易受到伤害,他们的利益也最易受到侵犯,需加以特别保护。

第一,儿童阶段是人生不可逾越的阶段。虽然我们这里讲的个体主要是指身体发育成熟、心理也趋完善、能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劳动,能独立地行使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成年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个体的儿童阶段。一个人在儿童阶段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会影响到他的后期阶段甚至一生。儿童那丰富的想象,那永不泯灭的童真,给我们这个世界增加了许多更好的东西。

第二,女性是世界上的另一半,能“顶半边天”。女性不但承担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他们的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感知力、灵巧纤细的双手,也是男人们无法与之相比的。男人能做到的,女人照样能做到。真可谓“没有女人,就没有世界”。

第三,老人以其丰富的经验、沧桑的经历给年轻人起着“传、帮、带”的作用。老人照样可以发挥余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四,少数民族人总是相对于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的多数人来讲的。在人类历史上,少数民族人经常遭到多数人的排斥、挤压甚至侵略和杀戮。这是对少数民族人的不公正的待遇。少数民族人也是人,只不过是语言、服饰、习惯的不同而已。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起着不同的作用,才使我们这个世界异彩纷呈。

第五,残疾人最易受到世人的冷眼和怠慢,殊不知,残疾人也有残疾人的用处和作用,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上的缺陷,能自食其力,照样给社会作出贡献。残疾人中的名人专家也不乏其人。正是他们,使人们看到了人的潜力的巨大,使人们向极限挑战,向困难挑战。

二、人类个体作用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每个人不管他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物,或特殊人物,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每个人不可能包揽一切,每个人不可能是全能的,任何个人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个人都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无数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人才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和无限的潜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历史观”。无论是单个人,还是社会的大多数,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人,他的作用的发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都要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是: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森林、山脉、河流、湖泊、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人类。自然环境的优劣会影响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的发展速度。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如没有高山峻岭的阻隔,没有大江大河的天堑,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等,那么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就好,人的积极性就高,就会很好地满足自身需要。相反,恶劣的自然环境便会限制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不利人的作用的顺利发挥。

2.社会因素

人是在社会当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好坏同样制约人的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有:

(1)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生产力,对于人的作用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为人的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同时也使人们处于不同的生产关系体系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即使在同一生产关系体系中,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其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各不相同。

(2)政治条件,主要使指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关系到人的利益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实现,也关系到人的自由的程度。人只有在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普通人才能有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精神条件,包括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面貌以及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人认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特别关系到人的健康卫生条件。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和人与人的关系。好的传统习惯有助于人们互相帮助、加强团结,促进人不仅为自己谋生,而且为他人奉献。

3.个人主观因素

个人作用的发挥始终离不开人的主观状态,因为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和行为的方式、效果无不与个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认知水平、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世界观人生观等等。个人作用的发挥和肯定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标志,也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个人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限的,这就要依靠同时代的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有共同历史要求、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符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在各自的劳动岗位上分工协作、勤奋工作,共同创造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共同创造异彩纷呈的社会精神财富,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由贫穷走向富饶,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剥削、压迫、不平等不公正,走向无剥削、无压迫、公正、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真正含义。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群众史观不但肯定个人的作用,特别是历史杰出人物作用、无产阶级领袖作用,而且充分肯定众多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作用。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为每一个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的普通个人的利益服务的。人要摆脱自然对人的奴役和束缚,就必须不断认识自然的奥秘,不断地改造自然为人类所用。人要摆脱不平等不自由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奴役和束缚,就必须敢于和善于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作斗争,就必须探索一套有利于社会的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指出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公有到私有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的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前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崭新的社会,第一个打破私有制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接着我们中国和其他一批曾受帝国主义欺凌剥削瓜分的落后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并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但社会主义社会要显示出它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许多工作要做,它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解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现在面临的历史任务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便顺利地过渡到第三阶段即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任务的完成,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发挥每一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要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政方针,而不是仅仅依靠几个领导人物、几个杰出人物发挥天才构想所能实现的。要继续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中国所有人的素质,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要继续抓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每个中国人才会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幸福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