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虚无缥缈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学说。这种理论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结论,是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同时运用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地分析而得出的。马克思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人类历史进步抱有绝对的信心。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可以使个人从资本的统治中摆脱出来,使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解放。而关于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人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虚无缥缈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学说。这其中的典型看法就是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具有宗教性。在一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影响,几乎完全是由于它发挥了一种宗教的作用,它的功效具有一种宗教的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盲目信念”的学说。马克思与基督教思想家具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核心——人本主义。还有人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奥古斯丁联系在一起,指出虽然奥古斯丁关心的是基督教,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主义,但实质上他们都“强烈地投合一般被压迫者和不幸者”,并对此作出了一系列类比,认为“威亚=辩证唯物主义救世主=马克思选民=无产阶级教会=共产党耶稣再临=革命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基督作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预言式的救世主义”。显然,上述观点实质上都是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宗教化,从宗教意义上来对其予以理解和把握。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是乌托邦性质的,而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理论分析为基础和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是与乌托邦学说恰恰相反的、具有反乌托邦的性质学说。对此,列宁指出,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和内容最丰富的发展理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马克思正是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是无中生有的杜撰,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实得出的结论,因此对马克思的理论缺乏科学性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不公正,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论据来证明,他的论据在任何地方都是以社会事实为根据的,其中包含着社会科学。对马克思来说,社会主义不是抹杀所有其他生活色彩,并制造对其他文明怀有不健康和愚蠢的、憎恨的偏见,所以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那种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意志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就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毁灭资本主义社会基础这点而言,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实质上,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出的是具有科学性的论证。他的共产主义学说不是空想的乌托邦性质的学说,而是一种科学理论。这种理论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结论,是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同时运用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地分析而得出的。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另一个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所取得的最伟大的功绩。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性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予以了阐明。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和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样,共产主义就不再是天才的猜测和主观的臆想,而是成为科学的结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曾指出,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即社会形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初生产关系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生产关系就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结果已成为生产力发展阻碍的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能够适应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并被其他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表明,生产力的世代演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作出相应的改变。马克思对此说道,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随着新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这是因为,人们为了保存已经取得的文明成果或果实,使其不被毁灭,当他们的生产关系与已经存在的生产力不再适应时,人们就必须对之予以改变,由此使一切社会关系都随之发生变化。

后来马克思把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的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在这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总体上说,依次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几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人类历史进步抱有绝对的信心。进一步来说,这种信心来自于,他认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旧的社会形式必然被另一种比它更高级的社会形式所取代,从而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正是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它的内部也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因而导致它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当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对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限制。这时,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就会如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行会制、农奴制、奴隶制一样,必然会作为桎梏被摆脱掉。于是,人类活动所采取的最后一种奴隶形式,即一方面存在雇佣劳动,另一方面存在资本的这种形式就要被摆脱掉,而这种结果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身所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来,在未来,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马克思的这种推断是对资本永恒存在想法的沉重打击。这与那些被资本主义观念本身所束缚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典型观点,是根本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的阶段。但它被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视为永恒的、最终的阶段。这种看法已经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得到了详细的理论证明。马克思对此说道,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看到了生产在资本关系中是怎样进行的,但是他们看不到这种关系本身是怎样被生产的,同时看不到这种关系中又怎样同时创造出瓦解这种关系的物质条件,从而看不到这种关系作为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生产的必要形式的历史根据是怎样被消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时代的生产,认为资本主义是非历史的。他们为了证明现存社会关系的永存与和谐,就极力用其“全部智慧”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抽象地等同于生产一般,而忘记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是有本质差别的。他们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其典型表现就是把资本定义为物,按照这种说法,资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成了某种完全非历史的东西。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被说成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使他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永恒化”的倾向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批判。这种批判是马克思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考察资本发展对自身所产生的威胁和破坏作用,并从中得出共产主义社会有实现的可能性来完成的。他指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特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可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最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共有同样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