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之界限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之界限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之界限历史目的论作为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在理论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种种错误的结果。因而,就十分有必要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的界限,将掺进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历史目的论清除出去。

五、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之界限

历史目的论作为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在理论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种种错误的结果。

首先,历史目的论可能导致人的活动无用的宿命论结论。既然历史目的论声称历史发展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一个必然的结论就是,人的活动是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的,因而这种活动就是无用的。当然,人们在主张历史目的论时可能并不声称人的活动没有意义,甚至还同时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当其同时主张这两方面时,这是以逻辑上的混乱为代价的。

其次,历史目的论可能导向一种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单一化理解。按照历史目的论,既然历史自发地趋向某一既定的目标,那么,全部历史过程的所有事件的意义就只能以这一目标来确定,而这就不可避免地遮蔽了每一事件所具有的复杂的意义,使得历史被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一化过程。

再次,历史目的论还可能诱发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当人们将历史的意义单一化之时,全部历史的意义便只能从此目的而获得。而一旦当这种单一的意义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在人们的认识中发生变化之时,便会导致对于既有历史意义的怀疑,甚至怀疑历史的任何意义,从而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流行。

历史目的论作为一种历史唯心主义,显然是十分错误的理论,尤其是当其掺进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而宣扬时,更是十分有害的。因而,就十分有必要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的界限,将掺进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历史目的论清除出去。但由于如前所述,掺入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从根本上是源于黑格尔的辩证的历史目的论的,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划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之间的界限。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本身,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决不能把历史与人类活动本身分割开来;而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却在人类活动之上去谈论历史本身,而把现实的人的活动当做绝对观念加以利用的手段。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关于历史主体的设定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主体是理性、世界精神、绝对理念之类超越的存在物,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则是现实的个人。前者是一种无限的存在物,而后者则只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

第三,两种历史观中所说的历史中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马克思这里,由于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因而历史中的目的就只是人的目的,而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主体既然是超越的绝对理念之类,则历史中的目的便不属于人,而属于非人身的抽象的绝对理念之类存在物的目的。

第四,由于历史主体的不同,在历史与自然的统一问题上,便具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在马克思那里,既然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个人只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统一或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便只能是一种有限的统一;而在黑格尔那里,既然绝对理念之类作为历史主体是一种无限的、绝对的存在物,则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便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绝对的统一。

第五,在马克思这里,同人与自然或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有限性相关联,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能动性便也只能是有限的,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所能实现的自主性或自由都只能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是无限的。而在黑格尔那里,既然自然不过是精神的外化,历史主体就能扬弃一切自然必然性,而实现绝对的自主性或自由。宣称历史终将会实现绝对的自由,无疑是一种不可能兑现的虚幻的承诺。虚幻的承诺并非无害,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挫折,而这种挫折又可能在一些人那里因虚幻理想的破灭而否认历史的意义,从而走向一种虚无主义。

当然,历史目的论问题本身还涉及一些非常难以处理的理论上的困难,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鉴于历史目的论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深度渗透,因而急需在涉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划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界限,以将掺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目的论排除出去。

【注释】

[1]克罗齐曾说过古希腊人“没有发展感”(参见[意]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0页)。

[2][美]因瓦根著,宫睿译:《形而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3][英]威尔逊著,翁绍军译:《简说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4][英]威尔逊著,翁绍军译:《简说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Ⅳ页。

[5]参见[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6][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6页(译文有改动)。

[7][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8][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9][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10][法]柯瓦雷著,邬波涛、张华译:《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2页。

[11][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12][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3][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73页。

[14][英]斯温杰伍德著,陈玮、冯克利译:《社会学思想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15][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页。

[16][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页。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页。

[18]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的这种神学目的论“出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很清楚的,因而从未停止对其批判;而后人却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简单地移植于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中,从而也就将一种目的论带进了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这一点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19][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页。

[20][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6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