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教育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系统如何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中发挥好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创新驱动作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江西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广阔舞台。教育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它的科技贡献率上。

教育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 虞国庆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是惠及全省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重点工程,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系统如何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中发挥好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创新驱动作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下面,围绕论坛主题,我谈一些认识:

img3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的“五率”目标,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抓手,力争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进步,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先后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和质量提升年活动,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09年底,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近40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1%,实现了每年3.2%的增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和全国持平,毕业生就业率逆势上扬,达到84.19%,高于全国水平。同时,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成效明显。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跨越发展,一个规模适度扩大、结构趋于合理、普及程度提高、质量明显提升的教育呈现在赣鄱大地上。可以说,江西教育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为江西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广阔舞台。这主要表现在:让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观念深入人心,迫切需要教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构建“四大支撑体系”,建设“十大产业基地”,迫切需要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各类优秀人才;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加强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教育不断提高科技转化的贡献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教育底子薄、总体实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教育的观念、投入、结构和效益还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适应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切实解决教育这“两个不适应”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提高教育“五率”为目标,以提升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找准位置、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加快发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大有作为:

第一,教育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者。生态文明理念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未来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素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尤其是培育青少年学生生态道德观念,教育发挥着引领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有知识的年轻一代,塑造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代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赶超的大潮中建功立业,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使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落实在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上。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载体,积极开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巡回宣讲,举行“唱响鄱湖”电视大赛,举办“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开展“鄱阳湖生态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等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要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同时,积极引领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和养成,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自觉实践者和重要方面军,帮助越来越多的人们树立崇尚自然、善待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二,教育要努力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贡献者。教育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在它的科技贡献率上。关键是要坚持内涵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高校科研水平和贡献能力明显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带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加快,又必将更加有力地反哺生态经济区建设。当前,我们要着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瞄准生态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抓紧实施高校科技创新“311”工程,着力抓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新团队等五大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省建成30个高水平重点学科、10个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和10个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要主动参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依托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云集、信息高度聚集的优势,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课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集中力量承接一批科技项目,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这次论坛期间,我们还将与江西省科学院共同举行江西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就是在直接参与和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努力找准自身位置、力求做到有所作为。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鄱阳湖国际生态经济合作平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围绕维护生态安全、发展低碳经济、大湖流域综合开发、保护湿地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重大课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集智攻关。当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力争把江西列入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进一步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教育要努力成为各类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关键在于各级各类教育能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各类优秀人才。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以应用学科为主,加快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创新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贴近市场办学的意识,坚持立足当地、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抓好机制创新、抓好供需对接、抓好政策保障,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从根本上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职业学校与园区企业全方位对接,为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行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协调机制,积极稳妥地抓好县城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同标准、一体化发展格局,切实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更需要我们牢牢抓住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变困境为机遇,把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受欢迎的建设者和劳动者这篇文章真正做好。

第四,教育要努力成为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实践者。改革出生机,发展出活力。履行好教育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职责,根本在改革,根本在发展。伴随着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深刻变迁,需要我们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布局。外在的动力和内在的需求,也呼唤着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当前,要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力度,深化改革、统筹规划、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教育理念上,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引导教育发展方式加快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使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布局上,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以县域空间为载体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健全以农村为重点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解决农村“空校”和城镇“大班额”问题,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教育体制上,大力推进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更加灵活开放的多元办学格局。在教育结构上,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真正成为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的教育,成为支撑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教育。

第五,教育要努力成为弘扬优秀赣鄱文化的推动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深层、最核心也是最难替代的竞争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新时期赣鄱文化的孕育过程。作为一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生态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浓厚人文氛围的熏染,离不开和谐文化环境的支撑。而江西文化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教育领域人文荟萃,是社会思想的源泉,肩负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更要在弘扬优秀赣鄱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深入挖掘赣鄱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赣鄱传统文化研究,展示赣鄱传统文化魅力;更要大力弘扬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同时,要加大对生态文化的研究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永葆江西一湖清水,永续江西发展之脉,永铸江西发展之魂。我省有31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涉及传统文化、井冈山精神和生态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精心整合,打造和推出一批有份量、有影响的赣鄱文化研究精品力作,大力营造弘扬赣鄱文化的浓厚氛围,提升和扩大赣鄱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持,使我们的生态更美好,生活更快乐、社会更和谐。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七十多年前,这块红土地上就孕育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集全省教育系统之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鄱阳湖更加绚丽的明天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