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不断学习、掌握国内外最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并使之应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和具体实践,对于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直接作用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特别是自2009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西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西农业大学 黄国勤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事业中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显然,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地位与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在当前及今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理论指导实践。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诚然,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作中、实践中,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必须让他们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教育和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掌握生态环境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从而使他们用生态环境理论指导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具体实践。

2.知识增长才干。“知识就是力量”。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实践中,只有掌握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知识,才能积极地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主动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让生态环境知识成为保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真本领”和“实际行动”,从而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3.科技推动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不断学习、掌握国内外最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并使之应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和具体实践,对于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直接作用和现实意义。

4.素质促进建设。通过生态环境的教育和培训,可全面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的生态素质和环保意识,从而可提高全省干部、群众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认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可见,要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步伐,首先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宣传和培训,使全省干部、群众具备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素养,从而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贡献力量。或者可以说,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对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工作与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9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西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召开动员大会。2010年1月31日,江西省委、省政府举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大会主题为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新热潮;大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只争朝夕,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谱写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这次会议与其说是一个动员大会,不如说是一次对全省干部、群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提升生态环境素质的大会,对于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举行高峰论坛。2008年3月31日,鄱阳湖高层论坛在九江学院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有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2008年7月1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政协教文卫体委、省文化厅举办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化建设献言献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莅临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论坛上致辞。苏荣指出,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最大的进步在于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本的考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苏荣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内涵,必须坚持科学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并努力创造出赣鄱新文化。2009年7月28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科技支撑”为主题的“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在南昌隆重召开。以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逐步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

3.创办学术刊物。2009年7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鄱阳湖学刊》正式创刊,省委书记苏荣撰写了发刊词。其总体定位为:《鄱阳湖学刊》是研究生态及相关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期刊。至今,该刊物已出版发行4期(2009年1~3期,2010年1期),发表了大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关的研究论文,有力地交流和普及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环境知识,从整体上推进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4.出版学术著作。近几年来,有关鄱阳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学术专著不断涌现,这为传播、交流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提升生态环境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为了鄱阳湖的明天——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中外湖区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兼论鄱阳湖开发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月,等等。

5.编印科普书籍。2010年1月,江西省科协学会部与江西省生态学会主持编写了科普专题读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认知与展望》,对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更积极地投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6.创建科教平台。2003年由南昌大学申请,2004年1月1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着手建设,2007年11月1日,该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建设验收;“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经教育部批准,按照省部共建形式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开始筹建并对外开放,200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除上述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外,江西多外单位还组建了多个省级、校级有关鄱阳湖生态环境的重点实验室,应该说,这些实验室,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更是教育、培训、宣传的平台,对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教育、培养鄱阳湖生态环境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召开学术会议。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于2002年成立,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推动全省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已任,为生态环境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2009年2月21日,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并公开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发展中的江西生态经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2010年4月24日,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召开了2010年学术年会暨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学术研讨会,并于会前编印了会议《论文集》。上述会议的成功召开,既交流、展示了全省各地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又学习、普及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知识和研读、贯彻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最新文件和精神,一举多得,收获甚丰。

8.建设专业网站。为加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宣传、教育力度,江西已建立多个鄱阳湖专业网站,影响比较大的有,如江西省发改委鄱阳湖专业网站(http://www.jxdpc.gov.cn/poy‐anlake/),还有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内部网站上均增设了“鄱阳湖网页”。应该说,通过“网络”这一快速、便捷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加强鄱阳湖生态环境教育、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宣传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其作用将越来越来大、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9.媒体广泛宣传。近年来,为配合实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江西各地通过报纸、电视、黑板报、墙报等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战略定位、目标取向、对策措施等,对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取得了直接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好形式、好做法。

10.开展宣讲活动。为深入贯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规划》,进一步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江西省委组织了全省25位领导、专家从2010年4月7日起奔赴各设区市、县(市、区)和部分大中型企业、工业园区、高校进行宣讲。省委书记苏荣要求宣讲团成员在宣讲中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到“三个讲清楚”:即,一要讲清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绝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根本目的是要把江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二要讲清楚,随着《规划》的实施,必将带来政策、项目、资金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得到国家在财税、金融政策以及在重大项目布局上的大力支持。因此,江西一定要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这一重要政策,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要讲清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引导全省上下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举措,是事关江西省经济社会的重大任务,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始终把扩大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江西省经济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这次宣讲活动,不仅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了生态环境知识,更推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1.开展教育活动。2010年4月1日,江西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在南昌举行。会上传达了省委书记苏荣的重要指示。苏荣在指示中表示,在全省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续与深化,是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这次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对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促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对策与措施

应该说,江西省各级领导和部门为推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应看到,我们所做的上述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不容否定,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各地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1)“不高”,即素质不高。根据有关资料,从科技文化素质(包括生态环境素质)来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素质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江西全省广大公众的素质又低于全国水平,这是我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不广”,即受教育的面还不广。从总体上来看,各地都在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尤其是25名宣讲团成员奔赴全省各地进行宣讲,全省受到教育的地方、单位和人数应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实际需要来说,与要求受生态环境教育的总人数还是有较大距离的,受生态环境教育的“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拓展。(3)“.不深”,即讲授的内容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最新成果还没有全面、系统地讲授给广大公众,这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4)不精,讲授的生态环境内容有的还不够精炼,有的甚至是“拖泥带水”,影响教育效果。(5)不多,一是表现为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次数还不够多;二是宣传、教育的形式还不多,甚至单一、呆板、不灵活,这在今后工作中应不断改进。(6)“不实”,讲授的生态环境内容有的存在“不实”的现象,“大道理”讲得多,而联系具体实际不多,泛泛而谈,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效果不甚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为从根本上加快推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和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教育,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的重要作用。只有全民的环境意识增强、生态素质提高,干部、群众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

2.精心组织。要加强全省,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教育,就要精心组织、统一安排,真正使各个层次、各个地方、各个乡村的干部和群众都有机会受到教育,都有机会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生态素质,要不留“空地”、不留“死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管是多么偏僻、多么遥远的地方,都能接受到生态环境的教育,都能提升生态环境素质。

3.分门别类。首先,从教育、培训的内容而言,要分门别类。如生态环境基本知识、生态环境基本原理、生态环境基本规律,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生态环境管理,国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经验,以及生态环境最新成果,等等。其次,就教育、培训对象而言,有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有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有学生(分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等)的教育和培训;还有幼儿园小朋友的教育和培训,有厂矿、企业的教育和培训,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培训,等等。第三,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要求,因材施教,各有侧重,各有所求,各有所获。总之,要使全省各地的全体人民均有机会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和培训,长知识、长见识、长能力,从而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4.循序渐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省人民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必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同样。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应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决不能一蹴而就、一口气完成。各级领导和部门要制定生态环境教育的3年、5年、10年规划,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任务、天天有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坚持、持之以恒,必有所获、定有所成。

5.增加投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否则,收效甚微。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市、区、县的通讯设施和交通状况,使生态环境信息能快速、便捷地流入,以服务于当地干部群众;二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市、区、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使农民、居民有书籍可看、有报纸可阅。自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了,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劲头就更足了、方法就更多了、技术就更熟练了。

6.务求实效。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实际工作,决不是“虚”的,而是“实”的,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必须踏踏实实,务求实效。一是要工作落实到人,有规划、有任务、有检查;二是要工作落实到时间,即工作是有时间性的,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不能拖拉,有任务、有计划、有时间。一句话,只有将生态环境教育之事做“实”,才有推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