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惠及90%以上的民生资助,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6.与百户企业对接,校企合作纵深发展。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导致宏观上难以形成经济、就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微观上难以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在计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景德镇市教育局

2009年温家宝总理考察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合力,需要各部门高度配合和行业的积极支持。

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借此契机深入探讨我们的教育如何更好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下面,我就依托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一、景德镇市职业教育基本现状

全市现有各类中职学校23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职业高中16所,普通中专4所,成人中专1所,技校1所,另有9所普通高中举办职业高中班),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4480人。中职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重点1所,县级职教中心3所。全市中职学校现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从专业门类上看,中职教育涵盖了机电、商贸、旅游、汽车、机加工、计算机等30多个专业。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年均20%的招生增长率,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2005-2008年招生数分别为4381人、5182人、5186人。2009年由于“五三”学制改为“六三”学制过渡,初中毕业生生源锐减,但仍圆满完成省教育厅下达我市的招生任务。

2.3年6个大项目,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市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共三个。其中2007年,可容纳200名学生集中实训、投资500余万元的“陶艺工艺与美术类专业”实训基地投入使用;2008年,投资280万元的“机械电子(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投入使用;“旅游与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仍在进行中,目前该基地已投入30余万元。此外,2008年浮梁县职教中心、2009年昌江职教中心相继落成,乐平职教中心正在筹划建设中。

3.连年95%以上的就业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作用明显。全市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2009年全市职业高中毕业生2512人,通过学校推荐、中介介绍和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2401人,就业率为95.58%,大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

4.惠及90%以上的民生资助,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自2007年秋季,国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实行国家资助,我市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开和社会公正,2007年资助7583人,2008年资助8505人,2009年资助6978人,有力地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

5.职业培训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沟通融合。扎扎实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失地农民培训”,09年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余人,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4208人,培训就业率达87.5%;做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09年我市培训城镇下岗职工12150余人次,农村成人培训中,村级文化技术学校培训4.5万人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培训5631人次。

6.与百户企业对接,校企合作纵深发展。搭建了校企信息平台,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结对子的方式与三个工业园区开展全方位对接,职业学校已成为企业人才培养、输送、储备接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职校分别与华意压缩机、江西美菱、法蓝瓷、嘉和工业、环球陶瓷、特地陶瓷等十多家园区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输送毕业生1000余人,输送实习生500余人,培养青壮年农民200余人。

二、2010年景德镇市职业教育工作主要任务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认真编制好《景德镇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快专业设置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新需求对接步伐。

3.以稳定规模为重点,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招生新发展。拓宽生源渠道,灵活招生办法,完成省教育厅下达我市的招生任务。

4.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新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深化教学改革。

5.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全市重点建设、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项目建设步伐,争取该项目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进入建设阶段。按照江西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要求,各县(市、区)和职业学校要加强建设,积极参与“示范校、示范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全省性基础能力建设的项目申报,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6.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构建职业教育资助新体系。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与管理工作。认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

7.以加强对接为主线,职业教育就业率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就业,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从民众的层面看,重普轻职的思想依然严重,相当数量的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考大学,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不理想。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层面看,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力度需要加大,媒体对精英教育宣传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给中职教育的招生与管理造成新的困难。

2.政府统筹力度不足,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第一,“小职教观”困扰职教发展。目前我市符合多元办学体制的政府管理模式、行业企业参与方式等结构框架尚未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较大、较高层次规划、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导致宏观上难以形成经济、就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微观上难以形成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二,职业院校在整体结构上不完善,职教资源配置不合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多头分散管理。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领导;二是证书各发各的。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不同行业又有各自的执业证,造成学生面对重复多头考试。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分离。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3.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长期以来,市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微乎其微。由于我市普高过热,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只好降低收费标准,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得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职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不强,也无法对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另外,受生产经营状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业和企业应承担的教育义务经费没有到位,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4.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5.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对接工业园区工作仍需加强。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存在着一些无从下手或难以深入的困难,其中固然有如“企业用工制度不健全、缺乏良性的用工机制”等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政府统筹力度不足。

6.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我市就业准入证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尽管职校生毕业时同时拥有高中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但就业市场并未显现较好的就业、择业优势。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尤其在企业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调整的当今时代,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真正关注、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各级政府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列为对各级党委、政府业绩考核和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要像宣传经济那样宣传职教,扩大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影响。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第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尽快、尽早制定本市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

第二,根据我市的实际,应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一是要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三是要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

第三,要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加大各类社会培训的统筹力度。各级政府和财政都要明确(市、区)域内的各种涉农培训(如: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培训、特色农、林专业培训、创业培训等)都要集中到各县级职教中心进行,财政予以支持;城市各类培训如:下岗工人就业培训、金蓝领工程培训、企业岗前培训等)也要依托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来进行,形成中职学校承办、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和监督、财政支持并监督,以促使目前分散的各类培训经费能有效集中使用,提高效益,形成合力,同时也便于监管,使培训市场规范、有序、健康、高效。

3.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第一,制定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划,以结构调整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合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和规划。目前的情况是,普通高中发展过快,学校数量过多,职业学校规模小。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开展专题研究,在宏观决策上,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表,以加大职教的发展力度。

第二,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早在2006年我市建立就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涉及社会的多方面,已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力度,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应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或常务副市长主持,分管领导参加,定期召开,负责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实质性协调各个相关部门,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必须强化部门合作、行业支持和社会参与、相互配合、互惠互利。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快立法进程,把对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要求写进法律文件,利用法律约束力提高企业、学校开展合作的自觉性;建立行业与学校合作办教育的协调统筹机构,组织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设计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技术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建立评价体系等;制定和实施相关奖励政策,对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士相互兼职,并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专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师少、弱、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非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毕业和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学的专门人才。

5.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大对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扶持力度。当前,我市正在申报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示范性职业学校以重点扶持。对其在建校征地、有关收费、银行贷款、用人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