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务院已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这对我省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来说,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省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由此可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必将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区的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寻乌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目前,国务院已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这对我省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来说,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省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时期。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而推进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江西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聚集了最好的设备、最优秀的师资、最完备的校舍、最充足的经费投入;而乡镇尤其是村级学校普遍存在危房、优秀的教师不愿下乡(村)、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全、设备配套不足等问题,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远远落后了,这直接影响了教育公平。二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城市周边、重点乡镇教育发展较快,投入充足,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三是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我省“两基”工作已全面达标,通过寄宿制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三改”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变;通过招聘教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不可忽视的,由于地方党政重视程度不同及财力所限,不同的学校享受到的软硬件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待遇是不同的,其后果是个别学校越建越好,而不少学校却条件艰苦,教学质量差,教师不愿去,办学艰难,家长也不放心,这背离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并争取中央支持,将此项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产业、资金、人才的聚集。人才除部分引进外,主要还是要靠本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义务教育的发展程度,而义务教育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只有弥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整体推进,才能为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夯实基础。为此,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指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由此可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更进一步夯实我省教育基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在新形势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路径

1.加大教学网点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网点布局。由于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城市常住人口急剧增加,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均有强烈的城区教育需求。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必将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区的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当前不少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区教育网点规划,造成原有城区学校超负荷办学,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一个班六七十人非常正常,有的甚至达上百人,这不利于学校教学工作,也带来严重安全隐患,都昌县土塘中学学生踩踏事件就是血的教训。为此,城市的规划一定要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科学、合理布局教学网点。

(2)合理调整乡村教学网点布局。现在不少村小已面临生源枯竭的境地,一个上千人的村庄,新生往往只有四五人。原因一是计划生育已实行了三十余年,农村出生率已大为减少,2008年全省出生率为13.86‰,低出生率造成了入学人数少。原因二是不少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城市就读,减少了农村办学需求,从而使不少村小面临生源不足,无生可招困境。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对生源枯竭学校应考虑撤并。要强化乡镇中心小学建设,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工程项目建设,以满足路程较远、需要寄宿的学生需求。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

(1)在师资、设备、资金、校舍建设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当前的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在落实工作时,要坚持原则,全部落实到乡镇一级,特别要充实到村小,现在不少村小教师为老民办、代课教师为主,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缺乏进取精神,存在得过且过心态。年轻教师充实到乡村,将为乡村教育增添新鲜血液,有利于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资金、设备、校舍建设应有所倾斜。要完善村小后勤设施、体育设施、教学设施,让教师教学上有交流,课余时有娱乐活动,生活上方便舒心。要想方设法留住村小优秀教师。曾庆红同志曾经说过:“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如何留住乡村教师,除提倡教师奉献精神,生活上关怀外,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2)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这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一要建立城区学校教师支教与乡村学校跟班学习机制。城区学校应派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一周的实践教学指导课,使乡村教师有面对面的学习机会;乡村学校也应结合本校实际,派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不少于二周的跟班学习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以在所在乡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要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城区学校结对帮扶。从师资上进行培训,设备上进行扶持。乡镇学校也要抓好对村级学校的帮扶。

3.提升乡镇学校竞争力,避免师生“抽血式”外流。乡镇学校普遍存在优秀教师外流,优质生源遭城区“挖掘”的问题,造成了校舍多年无变样,教学质量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不断降低。长年如此,造成恶性循环。要改变这个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拔好校长。选拔能创业、会创新、有进取心、有前瞻性的校长,深入一线抓教学、抓学校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乡镇教育的信心。二是完善乡镇办学条件。乡镇办学条件不可能与城区看齐,但也应充分满足其教育需求,要有充足的校舍,完善的教学设备,配备合理的师资,充足的办学资金,使乡镇办学条件能满足教学需求。三是学校要办出乡村特色。要充分利用乡镇地域特色,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围绕“绿色”、“生态”、“和谐”上做文章,以生态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陶冶师生情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生态”意识在校园中就得到培养。

4.建立以乡镇初中、中心小学为核心的示范性学校。提升乡村教育竞争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发挥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要充实乡镇教研组力量,加强对乡镇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教研组作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端正教风,创新教法,提升乡镇教师业务能力。开展送教下村活动,让村小共享乡镇教学成果,推动村一级学校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发挥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管理示范作用。乡镇学校和村小相比,管理更规范,制度更健全,责任更明确,应发挥作为村级学校的管理示范作用,带动村级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三是乡镇中心小学要发挥被撤并学校的容纳作用。对于那些被撤并学校,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邻近村级片小就读,更愿意送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为此,要加强乡镇中心小学的寄宿制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小学的教学、生活设施,使其能满足、容纳被撤并学校学生的就读需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教育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技能更熟练的人才,这才能实现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必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考核各级政府的内容,让各级政府真正动起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省教育发展铆足后劲,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储备更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