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况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总量“十一五”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取得较快发展,近几年来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江西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况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规划区)包括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共38个县(市、区),土地面积为5.1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0%。规划区总人口2006.6万,占全省总人口数的46.7%,非农业人口为639.12万,占全省的35.12%。

(一)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取得较快发展,近几年来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根据2009《江西省统计年鉴》,经初步核算,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17亿元,占全省GDP的60%以上,较上年增长16.2%,较全省增长率高出3个百分点,规划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全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7.93亿元,增长率为11.4%,远远高于全省4.5%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05.80亿元,增长率为23.5%,高出全省增长率6个百分点,规划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44.46亿元,增长率为7.1%,该项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10.7%,规划区内的第三产业相较规划区外市县区欠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727.68元,比上年增长10.1%,与全省持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较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见表1—1)。

表1—1 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img3

(二)产业结构

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0.1∶55.9∶34.1,相比2007年三产比重10.6∶52.6∶36.9,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高,说明鄱阳湖规划区的工业化进程较快。同时相比2008年江西省三大产业结构16.4∶52.7∶30.9,规划区内“二三一”结构更加明显。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79.5%(见表1—2)。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表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四)生态经济指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为145.76万公顷,占江西省森林总覆盖面积的40.7%。规划区内县市基本沿湖而设,区内水资源充足。

以2008年为例,从表1—3可以看出,江西省万元GDP能耗指标 (1)情况较好,在中部六省中每创造万元GDP所耗费的能源最少,这与江西近年来加大环评“区域限批”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所做的努力密切相关;江西省的节能指标情况在全国排名靠前,与江西生态立省、低碳崛起的发展思路相契合。江西正努力利用生态优势实现经济的后发崛起,改变其在中部六省中处于GDP末位的尴尬境地,实现经济从“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的迈进。然而从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来看,江西在中部地区均排名第二位,江西省的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江西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并配套制定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的相关办法,实现减排与节能降耗同步发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表1-3 2008年中部六省节能减排指标情况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江西经济水平在中部六省中的地位分析

表1—4 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标情况

由表1—4可知,江西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中间偏低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均生产总值较低。2008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14728.02元,只有全国的3/5,是河南、湖北的3/4,湖南的4/5,山西的7/10,只略高于安徽。二是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2008年,江西省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在中部排名第3位,比全国低2个百分点,比山西低3.3个百分点,说明江西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欠佳。三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2008年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仅高于河南的2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江西城镇化在中部处于中间水平,2008年江西人口城镇化率为41.4%,低于湖北、山西、湖南和全国的水平,位于中部地区第4位。

由以上分析看出,中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西又处于中部六省的“锅底”状态,说明江西的经济发展压力较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江西省的比重

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GDP占全省比重为60.93%,比2007年的58.18%提高2个百分点,说明规划区在江西省经济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08年人均GDP19675.72元,比全省人均GDP高出33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93亿元,占全省的37.53%,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80亿元,占全省的64.59%,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46亿元,占全省的67.05%。从财政收入来看,2008年鄱阳湖规划区财政收入占全省总财政收入的58%(表1—5)。

表1-5 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江西比重情况

综上所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结构较好,财税贡献度较高。该规划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后必然伴随着一揽子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势必会带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增长。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江西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中部其他规划区的比较分析

随着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的相继出台,中部六省以省会为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都市经济圈,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郑州中原城市群、太原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国家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性发展规划。2009年,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密集出台了12个国家区域性战略规划,其深层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看,是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同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特色,目前中部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四个区域性发展规划,也各有侧重。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需为主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市场中心。为了顺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武汉正加紧向国家争取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扶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尽快在钢铁、汽车、重型装备、环保设施等重型制造业领域形成具有更大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尽快提升武汉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使城市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重要的重工业制造基地。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是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常说的“3+5”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一带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湘江生态经济带:从长沙月亮岛到株洲空洲岛,面积128平方千米。大河西示范区: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区。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的云龙和清水塘,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型产业。昭山示范区:自长沙暮云,至湘潭昭山、易家湾、九华,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易俗河之间,重点发展机电制造、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的湘阴、汨罗、望城的部分区域和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健康休闲服务基地。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引导区,中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的生态型城市群。试验区的特色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载体是城市群,根本措施是综合配套改革,着重点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总体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定位: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示范区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中部地区四大规划区基本情况见表1—6。

表1—6 中部四大规划区的基本情况

续表

通过规划区的定位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两大城市圈(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均有能力打造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典范。所不同的是武汉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一城独大”是武汉城市圈有别于其他城市圈(群)的显著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则是“3+5”片状圈层结构,长沙、株洲、湘潭3市成“品”字分布在20分钟车程的空间距离内,经过近几年一体化推进,长株潭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核心都市区域,具有特大城市轮廓。皖江城市带是全国迄今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特色是生态,在鄱阳湖流域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模式,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重,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释】

(1)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万元GDP能耗、万元GDP废水排入量等生态经济指标无法从《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整理得出,而规划区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这里用江西省的此类指标与中部六省进行比较分析。本书中第四章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数据也用全省数据进行替代分析,在可控的程度内最大限度地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客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