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趋势分析

甘肃文化事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明甘肃的文物机构从业人员力量在逐步加强,文物科研机构的人员力量最强,占全国的20.19%;文物商店的人员力量最弱,需要加强。甘肃文化事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基本建设投资。近年甘肃文化事业投入呈稳步上升趋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的支出与收入基本持平,但也可见文化事业投入的存量不大。

二、甘肃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问题突出

政府是文化事业投入的主体和宏观调控的组织机构,政府投入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始基础和重要保障,政府与政府投入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甘肃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省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甘肃文化建设投入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绩喜人,成效显著

1.硬件投入状况分析

2009年,甘肃省主要文化文物事业机构总数50947个,是排全国第一名的四川省的34.4%,是排最后一名的海南省的5.43倍,排全国17位。从变化趋势看,文化馆和中等艺术学校数量略有下降,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站机构总数均呈上升趋势;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上升(见表1)。分项看,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比重略有下降,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群众艺术馆和文化站的比重均在增加。表明甘肃省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中等艺术学校等机构建设还需加强。

表1 甘肃主要文化文物事业机构数占全国机构总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2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年清样板(未公开出版)。“—”表示数据为“0”,“…”表示缺数据,下表同。

2009年甘肃省有文物机构124个,排全国17名,总数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在减少(见表2)。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博物馆数量在减少,文物科研机构和文物商店数量未变;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文物商店和其他文物机构的比重减少,文物科研机构和博物馆的比重增加。全国除文物商店数量增加外,其余的文物机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其他省市区已经在文物机构大规模引入市场机制,甘肃在这方面还比较迟缓,而且仅有一个文物商店,数量太少。

表2 甘肃文物业机构数占全国机构总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3

2009年甘肃省文物业共有藏品547705件,排全国17名,文物业藏品数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见表3)。甘肃省除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藏品数量在减少外,其余文物机构的藏品数量均在增加;只有文物商店的藏品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在增加,其余文物机构的藏品比重都在减少,表明甘肃已具备发展文物商店的优势和条件,也就是说甘肃的文物机构已具备了一定的自身造血机能。

表3 甘肃文物业藏品数占全国机构总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4

2009年甘肃省有文化市场经营机构2697个,是排全国第一名的山东省的15.9%,是排最后一名的青海省的2.2倍,排全国25名;占全国机构总数的比重在减少(见表4)。从变化趋势看,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网吧)总数在增加,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总数在全国的排名比2007年上升11位,占全国的比重也在增加;娱乐场所总数在全国的排名比2007年上升1位,但占全国的比重在减少。表明甘肃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在全国都算发展较快的,也比甘肃娱乐场所发展快,而甘肃娱乐场所的数量增加幅度小于全国娱乐场所平均增幅,甘肃还要继续增加娱乐场所的数量,扩大娱乐场所的规模。艺术品经营机构总数比2007年下降了73.5%,比重下降了7.69,表明甘肃艺术品经营在走下坡路,已经优势不再,需要再创新高;网络文化机构还是空白,要加快发展。

表4 甘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占全国机构总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5

2.人员投入状况分析

2009年甘肃省主要文化文物事业机构有从业人员11233人,是排全国第一名的河南省的35.06%,是排最后一名的西藏自治区的6.9倍,排全国19名;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在上升(见表5)。从变化趋势看,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文化馆的从业人数均在增加,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除文化馆略有下降外,其余机构的比重均在增加,表明文化馆的从业人员力量还需加强。

表5 甘肃主要文化文物事业机构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6

2009年甘肃文物业机构有从业人员3085人,排全国14位,从业人数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在增加(见表6)。表明甘肃的文物机构从业人员力量在逐步加强,文物科研机构的人员力量最强,占全国的20.19%;文物商店的人员力量最弱,需要加强。

表6 甘肃文物业机构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7

2009年甘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有从业人员14047人,是排全国第一名的广东省的10.5%,是排最后一名的青海省的2.54倍,排全国25位;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见表7)。从变化趋势看,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网吧)的人数和占全国的比重均在上升,总人数排名比2007年上升1位;从事娱乐场所、艺术品经营机构经营和其他经营机构的人数和占全国的比重均下降,尤其从事艺术品经营机构经营和其他经营机构的人员大幅度减少,从事娱乐场所经营的人数排名保持2007年的26名未变。表明甘肃从事文化市场经营的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从事艺术品经营和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人较少。

表7 甘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的比重及其排名

img8

3.资金投入状况分析

甘肃文化事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基本建设投资。从1978年到2006年,甘肃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了13.93倍,而文化事业投资却增长了60.45倍;甘肃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了18.4个百分点,而文化事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增加了9.6个百分点。对省图书馆的人员工资和公用、业务经费由省财政全额供给,并逐年有所增长,在现有400万元购书费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每年增加100万元,到2010年增加到700万元。对《甘肃日报》给予重点扶持,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用于《甘肃日报》办报补贴。文化事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不断改善。近年甘肃文化事业投入呈稳步上升趋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的支出与收入基本持平,但也可见文化事业投入的存量不大。

4.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

2009年甘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覆盖率66%,排全国16位;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8%,排19位;村级服务点覆盖率34%,排18位。这为提高甘肃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有效地改善了甘肃省文化建设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现状。

2009年甘肃文物业举办陈列展览场次占全国陈展总场次的2.5%(见表8),排全国17位,比2007年下降2位,参观人数占全国总参观人数的2.3%,排全国20名,比2007年前进9位。表明全国文物业参观人数整体下降,甘肃每单场参观人数还少于全国平均人数,没有取得最佳效益。从分项看,博物馆的展览场次和参观人数都在增加,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展览场次和参观人数都在下降,要增加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展览场次,提高陈展质量,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充分发挥文物机构的作用。

表8 2009年甘肃文物业举办陈列展览和参观人数变化情况及甘肃占全国的比重

img9

文化部门增加值结构趋向合理。2009年第二产业中文化产品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批、零、餐饮业中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均有提高(见表9),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甘肃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和批、零、餐饮业的融合度有所提高,但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

表9 甘肃2009年文化部门增加值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单位:千元

img10

2009年甘肃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中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最高的是连锁经营机构,最低的是演出经纪机构(见表10)。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网吧)和娱乐场所经营机构的利润总额和占全国的比重均在上升,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利润总额排名比2007年上升1位,娱乐场所利润总额排名比2007年下降3位,表明甘肃的娱乐场所利润较低。艺术品经营机构的利润大幅下滑,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近3个百分点。

表10 甘肃2009年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变化情况及甘肃占全国的比重

img11

(二)甘肃历年文化建设状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表明甘肃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甘肃历年文化事业机构建设状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甘肃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见表11),2005年突然下降后又逐年上升,2009年达到1296个,是排全国第一名的四川省的30.7%,是排最后一名海南省的5.4倍,排全国17名,排西部第4名。表明近几年甘肃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良好。

表11 历年甘肃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在全国的排名及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

img12

甘肃文化馆机构数1952年和1978年最多,达94个(见表12),分别占到全国文化馆机构总数的3.9%和3.4%,以后就在85上下徘徊,但占全国的比重却稳步上升,说明在全国大多数省份文化馆机构数下降的背景下,甘肃的文化馆机构数基本保持稳定。

表12 历年甘肃文化馆机构数在全国的排名及其占全国文化馆机构总数的比重

img13

甘肃省文化站机构数2000年最多,达到1334个(见表13),占全国的3.2%,虽然2005年减到1090个,但以后又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占全国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2009年减少到1195个,是排全国第一名的四川省的29.7%,是排最后一名的海南省的5.7倍,排全国17名,排西部第7名。表明甘肃的农村文化建设和2000年相比有弱化倾向。

表13 历年甘肃省文化站机构数在全国的排名及其占全国文化站机构总数的比重

img14

甘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在2006年以前一直高于全国人均拥有量(见表14),2006年以后均低于全国人均拥有量。2005年前甘肃与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基本相同,2006年后均呈上升趋势,但甘肃的上升幅度小于全国平均上升幅度。2009年,甘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低于全国平均数,仅相当于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10.5%,但却是全国最低的西藏的2.1倍,排全国19名,排西部地区第4名。

表14 甘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单位:册

img15

甘肃历年人均购书费除1984年外,均低于全国人均购书费(见表15),全国人均购书费和甘肃人均购书费均呈上升态势,但甘肃的上升幅度很小,远低于全国人均购书费上升的幅度。2009年甘肃人均购书费低于全国人均购书费,相当于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4.5%,但却是全国最低的河北省的2.9倍,排全国13名,排西部第3名。

表15 甘肃历年人均购书情况单位:元

img16

甘肃公共图书馆历年新购图书册数在波动性减少(见表16),从1985年最高的26万册,减少到1995年和2000年的7万册,以后波动性增加,2009年增加到21.6万册,是全国最低的西藏自治区的27倍,但仅相当于全国最高的浙江省的6.7%,排全国27位,排西部第8位;同时,甘肃公共图书馆历年新购图书数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由最高的1985年的1.9%降到最低的2007年的0.6%,2009年仅占全国的0.7%,比重非常低。

表16 甘肃公共图书馆历年新购图书册数排名及其占全国新购图书数的比重

img17

2.甘肃历年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状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甘肃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总额增长较快,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发展速度有所波动,2007年比2006年低4.9个百分点。但是甘肃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总额在1978年到2009年的30年间,增长了36.7倍。甘肃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逐年下降(见表17),在全国的排位也波动性下降。表明甘肃文化事业费在逐年提高,但比全国其他省区提高幅度小,而且国家对甘肃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在1990年下降后,所占份额再未提高。

表17 甘肃文化事业费占全国的比重

img18

img19

图1 甘肃文化事业费及其在全国的排位

甘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比重(见图2),在全国的排位波动性上升。甘肃的比重虽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比重,但高出不多,最高的1995年仅高出0.3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4名,以后一直下降,2000年降到16名,以后又逐年上升,2006年升到第9名,是排全国第一名的浙江省的56.3%,是排最后一名河南省的1.8倍。表明甘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近两年有减缓趋势,如甘肃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比重的差,由2006年的0.1减为2007年的0.06,与发达地区相比,国家对甘肃的支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img20

图2 甘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比重的对比及甘肃在全国的位次

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大幅度提高。甘肃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从1980年到2009年的29年间增加了25.64倍。从历年的增长情况看,甘肃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在1995年以前高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见图3),以后的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人均经费,且差距逐年加大,在全国的位次从17名降到20名。2009年差距最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元,排全国19名,虽是最低的河北省的1.9倍,但仅相当于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20%,差距悬殊。表明国家对甘肃的文化建设支持虽然在逐年加大,但由于甘肃人多,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还是显得不足,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img21

图3 甘肃人均文化事业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及甘肃在全国的位次

3.甘肃历年文化部门效益状况分析

以文化部门具备赢利能力性质和赢利能力的艺术表演团体为例,如图4所示11年中有5年表演的场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有7个年份甘肃在全国的排名靠前,基本处于6—9名。表明甘肃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属于经济和社会效益较高的省份之一,而且呈上升态势。

img22

图4 甘肃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平均每团演出场次及位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硬件、软件、资金投入及效益指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值,这些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只有少量占1%左右或1%以下,绝大部分比重占到全国的3%左右,几项最高的分别占到全国的28.6%、20.19%、19.9%、8.88%,这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是从来没有的,甘肃经济发展曾被甘肃社会科学院范鹏院长称为1点甘肃,而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出了1点甘肃的低谷;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这些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最好的分别排到第1、2、3、4名,大多数指标排在中间(文化产业的一些指标排名靠后),这对于经济发展排名常在28名以后的甘肃来说,也是很鼓舞人心的。这也让我们对甘肃建设文化大省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虽然我们也发现甘肃文化事业基础雄厚,发展较快,在全国的排名靠前,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排全国名靠后,只略高于甘肃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名,但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相信有甘肃雄厚的文化事业作支撑,甘肃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三)甘肃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投入问题突出

甘肃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投入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文化部门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在下降。2009年,文化文物部门实现增加值62042万元,占GDP的0.18%,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8008万元,占同期GDP的0.50%,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这与金融危机下各地文化产业纷纷逆势上扬的大势完全不符,表明甘肃的文化产业和甘肃经济一样抗风险能力较差。

2.全省文化事业投入总量较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相比,甘肃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相对较小,文化事业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很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势必急速上升,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农民新居正在大量兴建,占甘肃省总人口67.4%的农村人口在这方面的需求会更大,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唯有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但就目前甘肃文化产品现状来看,出现了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但农村文化生活和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不均衡状态,为农民生产和创新的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供需矛盾凸显,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明显。

3.文化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很低,文化事业投入的空间结构出现农村文化鸿沟。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甘肃省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商业活动比较频繁的市中心地区,对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关注不够,文化事业重点投入在城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城乡文化投入差距很大,文化事业投入的空间结构出现农村文化鸿沟。如,2008年甘肃省对农村文化站的财政拨款仅占全省文化机构财政拨款的3.8%,表明甘肃省急需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建设。

4.文化事业投入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及财政收入的增长不相匹配。理论上讲,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速应该大于经济的增速。但是甘肃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速却远远低于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发展的增速。1980年到2009年,甘肃的GDP增长了45.8倍,财政支出增长了101.2倍,但文化事业费却仅增长了36.7倍,远远低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与观念和认识、与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5.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理论上讲,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国家大量的转移支付,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外,其余地区的这一比例应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该比例就较高。2007年甘肃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46%,虽高于全国平均比例,是全国最低的河南和重庆市(0.3%)的1.53倍,但仅相当于全国最高的浙江省(0.83%)的55.4%,在西北地区也仅高于新疆和陕西。甘肃的这一比例较低,与甘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密切关系。

6.文化事业费的财政投入呈严重的区域性不平衡和部门间的不平衡状态。从区际看,2008年14个地州市文化经费财政拨款最大值(白银)与最小值(金昌)之比为7.2∶1,两市文化经费财政拨款分别占全省文化经费财政拨款总额的6.1%和0.8%,区际投入极不平衡。从部门看,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剧团(21.1%)、文物业(28.2%)、博物馆(17.4%),而农村文化站(3.8%)、文化部门教育机构(1.4%)文化市场执法机构(1.4%)投入相对较少,呈现部门间投入的不平衡。

7.文化事业经费各分项的支出不合理。文化事业经费一般应该投入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而对于那些具备赢利能力性质和赢利能力的单位,如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所等主要用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享受需求的部门,则应通过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从2008年甘肃文化事业经费的各支出分项来看,对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所的投入较高,占总投入的21.1%,而公益类的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三项加起来才占21.4%,表明分项支出不合理。

8.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近年来甘肃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多财力,以至于甘肃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远好于文化产业发展,但与此同时,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不但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不足。如2009年甘肃有博物馆2252个,排全国11名,占全国的4.04%,有藏品437509件,排全国14名,从业人员数排全国13名、但展览场次仅占全国的2.7%,参观人数占全国的2.5%,分别排全国的17名、20名;甘肃文物商店有藏品39511件,排全国16名,全国的文物商店藏品数量在减少,而甘肃的文物商店藏品数量和占全国的比重都在增加,说明甘肃发展文物商店具备了条件和优势,但却仅有一个文物商店,而且几年不变。这些都说明甘肃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没有及时引入市场机制,来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应该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发展文物商店,增强文物部门自身的造血功能;在较大的博物馆引入旅游功能,将其变成旅游胜地,在博物馆的旅游指南上刊登大量的广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弥补自身的开支。

9.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尽管文化投入主体从原来的单一主体逐步向多元主体过渡,文化企业数目越来越多,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主要弊端仍然是以政府为主,而政府投入不多;投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很少;融资办法不多,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缺乏的机制缺失。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政治因素、体制因素、思想意识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但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资金是文化产业的“血液”,因此,与甘肃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文化产业化起步晚有关系,更与甘肃经济不发达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