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在甘肃均有分布。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呈减少趋势。说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已有所减缓。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增幅高于汉族,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出在不断上升,到这次人口普查已达到9.42%,但仍没超过百分之十。由于经济往来增多,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也呈上升趋势,这样必然造成民族人口分布扩散的局面。而比例下降的原因与民族人口扩散是分不开的。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在甘肃均有分布。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土家、维吾尔、壮、苗族等14个。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25.86万人。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特有的民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甘肃省总人口为2557.53万,其中汉族人口为2316.48万人,占总人口的90.5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1.05万人,占总人口的9.43%。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

一、人口数量变动与分布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变动,是处于一个人口不断增长、民族成分不断增多的过程,现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在甘肃都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增长幅度也大大高于汉族,五普至六普十年间,全省汉族人口增幅仅1%,而少数民族增幅9.6%,比汉族高出近十倍。

在五普时甘肃省还因没有珞巴族而不能说55个少数民族都有分布,而这次统计却全部都有关了分布。少数民族虽然总量增幅很大,但分民族来看差异却不小,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有32个民族,而呈减少趋势的也达23个,负增长的民族还不少。

从五普至六普按人口增长数量来说,增长最多的是东乡族,增加了94633人,其次为回族增加了73711人,藏族人口增加45131人。按增长幅度看一些人口数量小的民族增幅更大,增幅最高的是京族从7人增到109人,增幅1457.1%;其次为怒族从7人增至101人,增幅也高达1342.9%;第三为傣族人口从13人增至89人,增幅584.6%。

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呈减少趋势。从人口数量来看,减少最多的是蒙古族,十年来人口绝对数减少了4839人,减幅高达32.7%;其次为满族人口减少了3079人,减幅17.8%;朝鲜族人口减少966人,减幅61.7%。从减少的幅度来看,塔塔尔族减幅最大,人口从186人减至18人,减幅90。3%;其次是塔吉克族人口从99人减至13人,减幅86.9%;毛南族减幅也不小,人口从77人减至12人,减幅84.4%。(见表1)

表1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2000~2010年增长幅度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由于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的数量不同,增幅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导致不同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所占比例,也在发生变化。甘肃少数民族中回族、藏族、东乡族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从一普到六普的近60年中,回族人口始终占少数民族的比重的首位,到2010年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52.20%。藏族人口所占比重较稳定,一直在20%左右。东乡族人口由于增幅大,人口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53年比重占16.14%,到2010年比重上升到22.66%,上升的幅度是不小的,所占比重目前已超过藏族。(见表2)

表2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在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构成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一次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表3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一次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甘肃整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动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在六次普查之间的增长幅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除1982年比1964年增幅达62.75%的非正常状态外,1990年比1982年增幅19.35%,2000年比1990年增幅15.60%,而这十年间2010年比2000年只增幅9.64%,已降到百分之十以下了。说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已有所减缓。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增幅高于汉族,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出在不断上升,到这次人口普查已达到9.42%,但仍没超过百分之十。(见表3)

表4 甘肃万人以上民族在各民族中所占比例表

资料来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增幅是不小的,但从万人以上民族占本民族的比例来看,又都呈下降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甘肃万人以上民族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除东乡族不变外,均有下降;其中裕固族人口、保安族人口下降相对较高一些。所占本民族人口比例下降,说明该民族向外扩散程度在加大,有些民族应是回迁人口增加引起的,如蒙古族

人口,满族人口、朝鲜族人口都存在回迁故土的现象,使这些民族在甘肃的数量下降。

有些民族虽然在甘肃只有一个,但却代表了一个民族。如阿昌族、珞巴族都在全省只有一人。阿昌族一个是在兰州西北民族大学,而珞巴族一人则是分配在榆中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这里。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甘肃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到10%,但分布却很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包括两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和34个民族乡,土地面积占近全省的一半。

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上分布在甘肃的边缘地区,那里多为山地和高原,海拔平均在3000米左右,自然条件较差;二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穆斯人口,主要集中在临夏自治州内,人口密度很高;三是:从事牧业的哈萨克、蒙古、藏族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那里地广人稀,不适宜过多人口生存。

从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来看,除两个自治州及所属县外,还有8个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在10%以上,其中有三个非少数民族县,即崆峒区、华亭县和玉门市,崆峒区和华亭县主要是分布有不少回族人口,而玉门市则主要是近几年东乡人口迁移到这里而形成的比例上升,2008年玉门市成立了独山子东乡族,从东乡县迁移来8千多人,使玉门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很快达到了1. 6万多人。

由于经济往来增多,少数民族人口迁移也呈上升趋势,这样必然造成民族人口分布扩散的局面。从六普数据可以看到我省2个自治州民族人口比例是上升的,而8个县中有4个比例上升,4个比例下降。而比例下降的原因与民族人口扩散是分不开的。(见表5)

表5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比例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甘肃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在各市、州的分布来年,除二个自治州外,在其余12个市级行政区划中,主要分布在天水市、平凉市和兰州市,分布到天水和平凉的主要是回族人口,而分布在兰州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其次东乡族、藏族也在万人以上。东乡族人口由于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差,外迁比例较大。五普时东乡族人口在兰州分布还不到5千人,到六普就增加了一万多,达到15567人。而迁到酒泉的东乡人口也在万人以上。(见表6)

表6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在市、州分布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三)甘肃十个主要民族人口的分布

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也各有特点,现作分析如下:

回族人口的分布:在甘肃各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为广泛而又相对集中。2010年,全省回族人口已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2%左右,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左右52.20%,主要集中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东、西两片和四县一市。近半数的回族人口聚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这一大片地区内。其中,广河县12.2万、康乐县12.7万、临夏县10.4万、临夏市12.2万、积石山县7.1万、和政县4.9万、永靖县1.6万多。这里是全省穆斯林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0人/平方千米。第二大片包含陇山两侧的张家川县20.3万、崆峒区11.6万和华亭县2.0万。其中,崆峒区和张家川的人口密度近200/平方千米。四县指甘南自治州的临潭2.2万、夏河0.5万,中部的定西1.1万和会宁1.2万,回族人口累计达5万人,占全省的4.2%以上。一市即兰州市,回族人口近11万,占全省的8.27%。以上两片及四县一市的回族人口合计105万多,占全省回族人口的88.6%。其余10%的人口散布于甘肃30多个县城内,人数在1万人以内。回族、东乡、保安、撒拉族等穆斯林人口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往来密切,相互通婚。

藏族人口的分布:藏族是居住在甘肃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境内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人数居第三位)。甘肃现有藏族人口48.8万,仅次于西藏、四川和青海,居全国第四位。就数量分布而言,藏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90%的藏族人口聚居在一州一县内,甘南藏族自治州有37.7万,占全省藏族人口的74.3%。其中夏河县6.99万、卓尼县6.97万、舟曲县4.55万、迭部县4.52万,玛曲和碌曲仅有4.97万和3.08万,却占全县总人口的88%和87%。临潭藏族人口较少,为1.7万。一县即天祝藏族自治县,聚居着5.4万藏族人口,占全省藏族人口的14. 9%。其余的藏族人口主要居住在与甘南州毗邻的地域内———陇南市1.71万人(武都6815人、宕昌4324人、文县5857人)、定西市岷县1171人,占全省藏族的4.3%左右;与天祝相连的肃南有8035人,永登有3022人,这两县的藏族人口占全省藏族人口的2.51%。

东乡族人口的分布: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一个民族,人口54.63万人,占全国东乡族人口的88%左右。东乡族人口地理分布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全省东乡族人口的97%聚集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中47.6%(25万人)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在临夏州内,还分布在广河10.0万、和政5.95万、临夏2.95万、积石山2.91万,共计21.8万人,占全省东乡族的44%。在甘肃其他地区生活的东乡族人口也不少,兰州市七里河区7024人、城关区3211人、永登县3296人。在酒泉市也有不少东乡族移民,玉门有13946人,瓜州县5069人。分布在其他地域的东乡族还有:金昌及金川区有840人,定西的临洮县有658人,白银市的白银区有512人。散居其他县、区的东乡族人口多在200人以下。

土族人口的分布:土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与青海省邻近的地、州、县内。土族在甘肃境内聚居有3.07万人,占全国土族人口的12.6%。从地域来看,武威地区最多,占甘肃土族人口的43%左右;临夏回族自治州次之,占30%左右。从县级行政来看,土族高度聚居于天祝、积石山、永靖和永登等四县。特别是天祝县的朱岔和岔口驿两乡多达近万人,占全省土族人口的55.6%;积石山石塬乡的三二家村等0.49%万人,占全省土族人口的23.22%。此外,还有分布在永靖3250人,占9.5%;永登950人,占4%;卓尼759人,占2.0%。这些地区与青海土族聚居地相连成片,地理分布高度集中。

满族人口的分布:满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主要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大分散、小聚集,在甘肃14个地州市中,均有满族人口分布,其中兰州市最多,为6497人,占全省满族的45%。其二是绝大多数居住在城市内。如:天水市区818人、白银市925人、嘉峪关市661人、金昌市金川区889人、武威市779人、敦煌市180人、兰州市红古区135人、酒泉市肃州区277人、张掖市甘州区158人、平凉市崆峒区117人,以上10个城市及兰州共计1.2万人,占全省满族人口的80.1%。其三是分布在交通发达的地域内。永登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有满族612人。

裕固族人口的分布:裕固族也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该族人口地理分布十分集中,基本上聚居在一县一市之内。一县即在肃南县的皇城、康乐和明花等三个地域不相连的地方,有8979人,占全省裕固族人口的69.06%。一市即酒泉市2012人,占15.5%。其余的裕固族分散在嘉峪关市177人和兰州市361人;张掖市甘州区也有1070人。另外,裕固族人口多分布于祁连山一带,以牧业为生,这一点与藏族人口分布相同。

保安族人口的分布:保安族是甘肃省的又一特有民族。人口1.8万,约占我国保安族人口的90%。保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极其集中,95.44%的人口聚居在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等村落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以及柳沟乡的斜套村和寨子沟村,仅有一千余人散居在临夏市及临夏县城郊。

蒙古族人口的分布:蒙古族人口在甘肃境内有10935人,其地理分布比较分散。全省50%的蒙古族人口定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两块互不相接的土地上;另有18%的人口生活在兰州市(3134人);部分人居住在天祝673人和张掖市577人;其余20%的蒙古族人口散居在武威市、酒泉市肃州区等河西地区,以及天水市、夏河县和白银市平川区等地。

撒拉族人口的分布:撒拉族在甘肃省的分布也相当集中,全省93.3%(1.26万)的撒拉族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中79.3%(10722人)生活在与青海循化相邻的积石山县。在积石山县,则主要分布在大河家、刘集、吹麻滩和石源等乡镇。

哈萨克族人口的分布:哈萨克族在甘肃境内仅有4444人,该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当集中,其中2847人聚集在阿克塞县内,占该民族总人口的64.1%。其次在兰州市城关区有212人,榆中县有418人,另外在武威凉州区有331人,酒泉肃州区有51人、天水麦积区有78人、甘南迭部县有48人、其他县、区分布很少。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甘肃全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近十年来处于低增长状态,已从1982年的24.6‰,降到了2010年的1.8‰,降幅十分明显,达到了低生育水平。

少数民族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010年统计为9.6‰,尽管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倍多,但与2000年的年平均15.6‰相比,仍有较大降幅。

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不到千分之十,不算高;但从具体来看两个自治州和八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百分之十以上的县、市的情况,差别是十分明显的,有四个县、市的人口甚至呈负增长状态。这主要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差,外迁人口多而造成的,如:天祝县、玉门市、肃南县、张家川县等。张家川县因受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影响,经省上及国务院批准,将平安乡的赵安、大麻、牛曲河等三个纯回族村及县内其他14个乡镇共498户群众,迁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安置。当然除外迁因素外,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见表7)

表7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州、县人口年增长率

资料来源: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自增率下降后,人们更加关注人口的素质问题。民族地区近些年把教育事业放到了重要位置,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培养更多地高层次人员。

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水平,在一些民族县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都实行了将国家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大到高中,肃南县实行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义务教育,而天祝县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免费义务教育。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教育加大了投入,在全省的10个牧区县修建了10所寄宿制中学,在116个牧区乡修建了寄宿制小学。采取寄宿制后解决了牧区民族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好作用。在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的中小学达到306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达3万多人。在省内7所重点中学,14年中等农业学校和7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民族班。这些措施都深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

对甘肃三个特有民族来说,东乡族和保安族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各方面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拿人口文盲率来说,从六普数据可以看出:东乡族和保安族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当然与2000年五普相比还是有了很大进步,东乡族的文盲率已从五普时全国倒数第一,到这次六普为全国倒数第七,扫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妇女文盲率从70%降到22%,降低了两倍多。(见表8)

表8 甘肃三个特有民族文盲率表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从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万人6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统计可以看到甘肃三个特有民族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国还有差距,尤其是东乡族和保安族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还很低,东乡族每万人中有6083人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全国居倒数第2的水平,仅比拉祜族的6244人少些。保安族也以每万人中有5961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而位居全国倒数第3。东乡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也很小,每万人中有大学本科教育学历的人才71,仅比德昂族的68人多3人,也是居于全国倒数第2的水平。东乡族每万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为2人,仅比德昂族的1人多,同样是位居全国倒数第2;保安族人口中,有高等学历的也不多。在这方面甘肃裕固族人口的情况还比较好,尤其是在每万人中有高等学历的人数,在大专、本科、研究生这三项指标中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裕固族群众多年来一直关心教育事业,对子女教育投入了不小精力有关,也为甘肃的民族教育成果增添了色彩。

表9 甘肃主要少数民族每万人受教育程度构成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对于分布在甘肃的十个主要少数民族来说,在6岁以上人口中的受教育程度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和蒙古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位居前列,哈萨克族和裕固族其次,较差的为藏族、回族,最差的还是东乡族和保安族。东乡族每万人中大学本科以上的还不足70人,而未上过学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每万人中却占到80%以上,因此对东乡族和保安族来说,在教育上还应有大的投入才行。

(三)生育观念的转变

少数民族的生育意愿一般来说要高于内地,这主要与当地经济不够发达,文化相对落后有关,越穷越生在这些地方表现的更加突出。例如在甘肃的回族、东乡族生育率一直偏高。在一些十分偏远的边疆乡村,计划生育宣传措施跟不上,也会使旧的生育意愿持续存在。

宗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认为孩子是真主赐给的,不能轻易引产。但是在信仰佛教的民族中,不追求多生,生育率并不高。比如:在甘南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时,一些藏族群众就主动要求申领独生子女证。

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受教育和文化程度的提高,都会促进生育观念的变化,从而使生育意愿变化,由多生转变少生。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支边人口的进入,使先进的生育观念渗透进民族地区,也会使生育意愿发生变化。

就甘肃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变化,在东乡族自治县进行了调查。一些东乡族群众讲述,他们以前要生五、六个,现在内要二、三个就行了,在外出打工中深感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生少些把孩子教育好更要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生育观念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育水平也有较大下降,一般也就二、三个孩子,而且对子女教育抓得很紧,投入也大。

在2000年至2010年的低出生率时期,这一时期甘肃省的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3‰左右,而东乡族自治县的人口出生率则下降至15‰左右,已进入低出生率期。由于东乡族的生育政策为在农村可以生三孩,因此这样低的出生率水平是群众生育观念转变的最好证明。

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多年宣传和生活中的实践,现在东乡的群众已深入体会到多生多育带来的不便,生育意愿也由想生五六个,转变到有二、三个孩子就行了。而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群众给予照顾。

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政府对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到2010年底,东乡县已建立起了奖励、优惠、优生、帮扶、救助、保障为主的“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在东乡县刚开始动员群众实行计划时,也是困难重重的。东乡县锁南镇的计生站站长马如福回忆说:那时每次下乡就跟上战场一样,同群众总有一、二场矛盾要发生。有的家庭已经好几个孩子了,还是不愿去结扎,就要强迫动员。

经过三十多年的宣传和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大不一样了。群众见到我们拉着手进屋喝茶,十分热情。这个转变过程是来之不易的。一是群众经过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认识到孩子不能那么多了。二是政策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让计划生育户得到了实惠,我们镇上有三十多个生了三个女孩就结扎的计生户,都按一等低保安排,每个家庭一月能补助到500元,有的能领到700—800元,确实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我们工作量也大大减轻了,主要是搞好服务工作。

谈到计划生育,东乡族妇女马阿西也说道:我在家务农,以前我们刚结婚时,乡上计生干部下来时,我们就把门锁起来,躲着不见干部。通知检查环孕情也不去,认为没必要。现在我们不用通知,自己就去做环孕检;以前想多生几个,所以不愿去检查;现在不想多生了,还愿意多检查,怕环脱落后再怀上,那就麻烦了。现在计划生育提出少生快富,只生二个女孩奖给4千元,二个儿子或一儿一女不再生育的奖给3千元,如果给的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现在东乡县城,人们有一个儿子就不生了,一般就生二个孩子,如果都是女孩,生到三个也就不生了。生育率明显在下降。

在农村如龙泉乡的白庄湾村,群众的生育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村允许生三孩,以前群众仍感到不够,千方百计要多生,抱出去躲着生,变着法多生。现在变了不愿多生,一般生了两个就不生了,三孩指标许多人不要了。目前村上有50多户放弃三孩指标。过去多生是没儿子不行,现在没儿子,计生部门给办低保,还管养老,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没有儿子的也愿意实行计划生育了。

唐汪镇计生干部也讲道:现在东乡族可以生三个孩子,但有男孩的家庭生一、二个就不再生了,如果生了二个都是女孩的家庭,有的还再想生一个,但最多是三个孩子。三个女孩的家庭,育龄妇女结扎后,政府一次性奖励三千元,还将全家都纳入最高的低保标准,每人每个月105元,合作医疗个人交纳部分免收,养老保险个人交纳部分也全免。因此现在没人再多生了。就上城门村来说,过去小学里1000多学生,现在只有400多名,孩子是少多了。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也进行了生育观念的调研,在这里我们深入到了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好做多了”,大河乡的计生办主任张爱明这样告诉我们。他介绍到肃南县是少生快富项目县,牧区群众可以生三孩,城区生二孩,但从他们乡来看,一孩生得多,二孩、三孩生的很少。现在一个牧民家庭一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生活富裕了,一般就不愿多生了。现在的奖励也到位,只生一个女孩不再生育的奖5000元,生了一男一女不再生育的奖4000元,生了二个男孩不再生的奖3000元,这样的政策大家都拥护。

(四)人口优惠政策对生育观念转变的促进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也是促进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计生惠民政策的出台,加速了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

在肃南县红湾寺镇,我们遇到36岁的裕固族育龄妇女安××,她讲道:我有一个男孩已7岁了,我们虽然按政策可以生三个孩子,但我不再生了,只要一个孩子。我们小时候兄妹共8个,吃穿都困难,日子过得很艰难。现在我们决定只要一个,是为了孩子考虑,什么好的东西都让孩子享受到,不让孩子受罪。如果生了二个,孩子的生活就会差一些,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另外,现在医保、养老金都交了,也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了,生那么多干什么。

大河乡大岔村的裕固族妇女安××,今年34岁,女孩刚10岁,也决定只生一个。她讲:自己小时候因家庭人口多,没有上成学,深深感受到了没有文化的难处。所以现在只想要一个,好好供孩子上学,要把孩子一直供到上大学。养老保险我们自己也是按最高600元交的,这样以后也减少孩子的负担。

谈到现在的生育状况,肃南县大河乡大岔村的村长安自成讲道:以前我们裕固族牧民住的茅草房,三个石头一支就是灶台,居住条件很差。现在国家投资大家都住进了瓦房,不少人还住上了楼房,许多人家还有小车,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个月牛羊肉价格上涨,牧民的收入大增,人均收入能在万元以上。生活富裕了,生育却减少了。出于对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后生育下降的担心,安自成说:我们过去按政策可以生二、三胎的(二个女儿可以生三胎),但是没有愿多生的,生二个的都很少。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的制约

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高原、山地、沟壑居多;沙漠、戈壁、草原相间;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分属北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区或高寒阴湿区,各具特色。藏族人口聚居区的自然环境严酷,大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米左右,高寒阴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

一些民族自治县如:哈萨克族人口聚居的阿克塞县海拔多在2800~4000米,县域内的苏干湖盆地既有草滩又有戈壁分布,阿尔金山上有冰川分布,全气候高寒阴湿,环境严酷。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沙漠地带,自然条件差。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可耕地面积28.53万公顷,占全省可耕地面积349.07万公顷的8.17%。分布在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白龙江等河谷地区的可耕地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比较发达;分布于干旱川塬地区和干旱残丘地区以及高寒阴湿地区的耕地条件差,农业灾害频繁,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多为贫困地区。

民族地区的森林面积为108.33万公顷,林木积蓄量占全省的54%。迭部、舟曲、洮河、祁连山、太子山等大型林场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内。在这里地方还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不断加大投放力度,大力推进植树、封山育林和森林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为811.9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49%。主要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夏河、碌曲、卓尼、迭部以及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9个牧业县份。在这些地方要大力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如:水力资源甚为丰富,占全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45%;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还有一批驰名国内的土特产,如和政蚕豆、唐汪接杏、康乐蕨麻、卓尼洮砚、舟曲花椒、肃南甘草等。

目前甘肃民族地区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解决温饱与实现小康的双重任务,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的双重矛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差距。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仍然是面临的现实。201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4%。

(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把人口计划纳入当地资源环境的整体规划中,人口计划要与改善生态环境相适应。要重视人口分母的作用,将生态恢复和建设放在首位,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在国家最近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写进了“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内容,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地处边缘或者交通不便的贫瘠山区,地理环境差、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因此这些地域的人口载容量很低,不能把这里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提并论。在这些区域,尽管表面上看是地广人稀,实际上可供人类居住的绿洲很少,在可居住地也是人满为患,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更显得必要。

在甘肃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了由于人口增长而造成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现象。由于人口增长形成巨大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非再生性资源绝对减少、人均占有量呈现速减少趋势;土地、森林、牧场、渔场等可再生性资源也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出现明显衰减态势,相对人口增长来说,自然资源的稀缺将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在民族地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益林、草原等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民族地区的江河源头及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湿地和水库周边、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将水源涵养林区和重点流域源头的自治州、县列为生态移民的重点地区,加大移民搬迁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临夏州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的生态保护。要继续延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提高补助标准。

由于人口密度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早已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口的现象。如临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从60年代开始群众就由于生活的压力,开始自发地迁往新疆一带,至今已迁出数万人口。这里不仅人口密度高、粮食单产低,而且长期干旱缺水,许多农民长年以种植洋芋为生,食不果腹,只好远走他乡。在这些地方不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生态环境的压力会更大。

人口与生态的失衡,也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9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0%以上。

为了改变民族地区贫困面大的现状,国家在2006—2010年期间将我省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列入了人口较少民族,116个行政村被确定为“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5年中共安排实施各类项目636个,资金25724万元。使这些地方较快地改变了贫困面貌。

为了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甘肃省还实施了牧民定居计划,经过5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有近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生活,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实行城乡低保后,一些地方尽量扩大民族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使少数民族群众受益。如: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28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2%。玉门市的独山子东乡族乡由于移民时间短,群众生活困难,享受低保人数为6996人,全乡参保为100%。

(三)人口均衡发展与生态平衡

为了减缓民族地区的人口压力,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甘肃制定和完善了“一、二、三”的生育政策。即对少数民族的国家干部、职员和城市居民,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对居住在自治州、县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二胎;对牧区的少数民族如甘肃特有的东乡、裕固、保安及人口较少的蒙古、撒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居住在边远山区、林区的可以安排生三胎。这样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理解和拥护,真正体现了既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和民族关系,对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省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都是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县,在过去,有些干部及群众认为自治县地广人稀,不必实行计划生育,也有的人认为多生孩子自己能养得起就行,但实行计划生育后,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多生多育转变为少生优育,多胎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30%,降到目前的零。群众生育观念出现这样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有了根本转变。牧民群众一方面对党的政策十分信任,认为政府的号召就应该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又通过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看到了多子女家庭负担重,困难多,生活受拖累,致富希望小,决心不走上辈人的老路,不要那么多孩子。

这两个游牧民族都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为少生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家庭,生了男孩不嫌弃,生了女孩更痛爱,对新生儿没有性别偏好,这对减少多胎生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汉族家庭,为生男孩而多生是多胎生育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游牧家庭的分工,牧民妇女在家庭的地位高于男性,无论是勤劳持家,还是生产劳动,她们都同男性一样吃苦耐劳,由于还要从事挤奶、打油等家务,她们平时的劳动量甚至超过男性,是家庭的主要劳力。老人们更愿意与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因此在这里也不存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女儿也能养老。男女平等在这里早已实现。

为了家庭利益和财富的积累,而开始自觉少生。包产到户,牧场划分后,牧民家庭个体畜群发展很快,牧畜多草场少,草原的载畜量增加,导致牧区草场逐渐退化。这使牧民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草场已基本划分完毕,新增家庭的牧场和畜群必须由家庭内部自己再分配,这样许多牧民为了家庭财富的积累,也开始减少了生育。另外牧民现在已开始注重子女的培养,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供养一个学生的高昂费用,也使大家不再多生。

人口城市化使小家庭成了人们的首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肃北和阿克塞县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阿克塞新县城建好后,许多牧民都把家安到了城里。现在大部分牧民都在城市有自己的住所,在牧场只设立简易的休息地,而且劳动形式也也有了很大变化,有50%的家庭采取雇工放牧的方式经营牧场,90%以上的家庭拥有摩托车,70%以上的家庭有汽车。这样劳动力已不再成为家庭生育的动机,追求少生,供养孩子上大学已成为时尚。

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控制后,也要防止人口规模的萎缩甚至减少,因为在边远的荒漠地区一定的人口基数是保证当地劳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边境区,从1992年至今,边境地区常住人口以每年平均20人的速度递减,共减少了384人,人口流失率达到35.75%。而且目前马鬃山地区登记在册的344户690人当中,人户分离的有168户299人,占到登记人口总数的43.3%。使边境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逐年递减,流失严重。(注1)

几年前,边境地区基本上每户牧民家都有雇牧人员,靠外流人员来顶替当地劳动力,但现在前来的雇牧人员也大幅度减少了,没有了雇牧人员,牧民只能将羊群变卖或转包,然后举家外迁。这样下来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将更加严重。因此在这些地方对人口规模应及采取对应的措施,防止人口规模的过度萎缩。

本课题承担单位: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课题组负责人:马正亮

课题组成员:李红华

参考文献:

[1]冯乃林.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攀怀玉.甘肃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田学雪.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

[4]杨魁孚.中国少数民族人口[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5]马正亮.甘肃少数民族人口[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张天路.民族人口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7]黄荣清.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与预测》[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

[8]原华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地域性研究》[J],《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2012(4).

[9]祁达力图.关于对马鬃山边境地区人口逐年流失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民族2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