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地实现从无到有。区文体中心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业务能力实现整体提升。五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目前,全区尚有89%的社区没有专用文化活动室。上少下缺的现状直接导致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出现短腿。目前,我区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均没有文化工作专项经费。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区委《实施意见》,应着手制定《香坊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体育局 张海涛

区委二届二次全会关于“实施‘五大工程’建设新型工业区和现代文明区”的宏伟目标和区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切实提升文化凝聚引领支撑能力,促进新型工业区和现代文明区建设,是摆在全区文化工作面前的崭新课题。按照区委关于“用新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用新的举措应对实践中的新问题,用新的思维开辟加快发展的新途径”的要求,我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提出如下思考意见。

一、已有工作基础为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两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各界的积极帮助下,我区在公共文化事业上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我区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区。这些,都为我区进一步实现公共文化事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地实现从无到有。区文体中心已开工建设,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全区110个社区(含乡镇)中,有12个社区已建有专用文化活动室,其中五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室面积已达到或超过300平方米,80%的社区都有了或大或小的专兼用文化活动场地。在14个社区建立了图书馆,在10所小学建立了校园图书室,在5所小学和3个办事处建立了图书流动站,市里帮助建立了3处社区图书室。三镇一乡综合文化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46个行政村均设有农家书屋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基层队伍实现从小到大。经过6年发展,我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街道(乡镇)、社区(村)二级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网络。全区现有街道(乡镇)文化站长24人、社区文化工作人员110人、村级文化工作负责人46人,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区图书馆及所属分馆实现免费开放,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与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业务,极大方便了读者借阅。区文化馆积极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服务,每逢夏天,深入社区和乡镇开展流动演出、流动电影等公共文化服务,深受群众好评。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业务能力实现整体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邀请专家开展专业培训,专职队伍业务能力实现整体提升。区文化馆已有高级职称者5人、副高级职称者6人,全体业务干部都已具备向基层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业务能力。区图书馆全体干部均已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理论和书刊阅览服务技巧,并能够快速帮助读者查找所需资料,促进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社会效益的发挥。

五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我区群众的文化意识显著增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据统计,近年来参与“香飘万里”、“金色田野”等系列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全区已有33个社区的居民自发组建了合唱队、秧歌队、戏曲队、舞蹈队、民乐队、腰鼓队、健身操队、书画协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并定期开展业余文化活动。

二、三大瓶颈是制约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区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有工作能力和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且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三大瓶颈问题。

一是文化活动场地建设滞后。目前我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建设却严重滞后,现有场地连满足仅占社区总人口30%的特殊人群开展文化活动都极为困难。目前,全区尚有89%的社区没有专用文化活动室。其中,除香顺、新地、红旗、气象台、香化、增福、热电等一部分不具备设置文化活动室条件的社区外,其他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室其作用也未得到应有发挥。此外,我区尚有11个街道办事处没有基层图书馆,其中民生、文政、黎明等6个街道办事处连基本的图书流动站都没有。在此情况下,多数群众自发开展的业余文化活动只能限于夏季、限于室外,很多群众性文化组织不得不“猫冬”,有的甚至趋于解散。

二是文化基层队伍薄弱。从基层工作队伍看,街道(乡镇)、社区(村)还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如全区现有的180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中,除向阳乡文化站站长为专职外,其余179名均为兼职,且多为兼而不管,文化工作往往为其他更为“硬性”的工作任务让路。这些兼职同志很多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偏弱,难以胜任;有的还经常被调换,更有甚者情况未熟就已离岗交接。从专业人才队伍看,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区文化馆只有十几人,面对全区进行专业指导和开展文化活动明显力不从心。而街道(乡镇)、社区(村)既无专职专业人员,又缺少年富力强、热心群众文化事业、具有一定专业才能的群众文化工作骨干队伍。上少下缺的现状直接导致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出现短腿。

三是公共文化经费不足。目前,我区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均没有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全区95%的社区没有组织文化活动所必需的音响设备,有些社区就连打麻将用的桌椅都是居民从家自带的;全区100%的社区没有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全区100%的社区没有供文化工作用的电脑。在无经费、无设备情况下,基层的常规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难以维持和发展。

三、创新挖潜整合资源提升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能力

公共文化事业在推进区委“实施‘五大工程’建设新型工业区和现代文明区”的新战略过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任务艰巨。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也是智力汇聚提升工程,又是促进社会稳定工程,同时更是惠民乐民民生工程。因而我区应力求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从根本入手、从发展着眼,立足创新、挖潜、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大力提升公共文化发展能力,为推进区委新战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区委已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切实提升“文化服务惠民能力”和“文化队伍建设水平”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区委《实施意见》,应着手制定《香坊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要以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旨,提出今后五年香坊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布局和政策举措,并使任务项目化、实事化,努力用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整体指导和推进今后五年的工作。

二是健全领导体系。一要使区、街、乡(镇)三级党委和政府担负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把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重点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细责,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二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区人大、区政协按工作职能,推动文化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三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宣传、文化、发改、财政、教育、城管、行政执法、编制、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规划、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成员的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三是建立投入机制。经费投入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在目前区级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四个一点”的思路积极探索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即向上争取一点、本级财政投入一点、面向社会筹集一点、动员基层单位自筹一点。当前应认真研究,用足和落实好《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对市委《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各级财政每年文化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财政覆盖范围,把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采取项目拨款、以奖代投等办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完善政府补贴机制,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鼓励学校、企业、机关等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城市住房开发“建设单位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动员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将社区内闲置房产改为社区群众活动场所。”“设立区、县(市)宣传文化发展资金。”“根据国家对副省级城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评估标准的要求,按照全市人均0.7元标准由市财政拨付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等要求,应逐条“对表”,研究落实措施。经过努力,逐步缩小文化投入与教育、卫生等领域投入的差距;加大对社区(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支持力度,实现每个社区(村)有一台文化工作专用电脑和一套多功能音响设备;根据“费随事转”原则,为社区拨发公共文化活动组织专项经费(数额可以根据社区总人口或特殊人群数量确定)。

四是完善场地设施。应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积极通过新建、联营和租借等方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建设。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需要,分层次考虑。就区级而言,应建立三级文化服务场所。第一级为区级。应建设3处区级文化活动中心。每处面积应在3000平方米以上,且具备演出、培训、排练、交流、放映和日常活动等功能,并在全区进行文化示范指导。第二级为区域级。应以2公里为服务半径,建设10处的区域性文化活动中心,每处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且具备进行小型演出、培训、交流、放映和日常活动等功能,对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有效补充,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第三级为社区级和村级。应为每个社区建设一个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逐步实现110个社区的全覆盖,满足群众日常就近参加活动的需要。加快村级公共文化活动室建设,逐步实现46个行政村全覆盖。区级和区域级文化活动场所应由区直文化部门统筹管理,区政府保障运行经费并给予相应的人力支持。社区级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可由社区和村自行管理,由区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保障运行,并提供人力指导。同时加强社区图书馆、图书流动站和农家书屋建设,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覆盖,并较好发挥作用。

五是开展数字信息服务。抢先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感知城市”文化,是市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国家正在推进的“感知中国”建设,为促进全市文化与科技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以及“三网融合”等项目,在我市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中。通过网络来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已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打造我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是建设“感知香坊”、“智慧香坊”、“创意香坊”的必由之路。依托香坊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香坊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将图书资源、区内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视频录像、经典影视资料以及与公共文化相关的各类信息汇集其中,在全市率先实现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向全社会展现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六是建设工作队伍。一要加强区局主管文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强、多能、高效的局机关干部和区文联、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发展中心干部队伍,使之成为全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二要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区文联建设,整合现有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团队,在已有香坊书画院、香坊艺术团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10个文学艺术协会(作家、书法、美术、音乐、摄影、舞蹈、民间民俗艺术、曲艺、诗词楹联、影视),培养和造就20名左右香坊文化发展领军人才,力争在全省打造一定的知名度,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带动作用。组建20个各具特色的文艺团体。重点筹建香坊残疾人艺术团、香坊民乐团,并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通过广纳贤才,充实提高,使之成为全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和灵魂,并发挥好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要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重点是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固守基层文化阵地的尖兵。四要加强群众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建设。社区和村可按居民总人数千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创意者,发挥其群众身边文化人的凝聚、动员和辅导作用。在上述四级文化工作队伍网络中,现职人员要提高,缺岗人员要充实,不适应人员要调整。工作管理队伍和文艺人才队伍的充实可广开门路,积极通过公务员招考、“三支一扶”招募,设立社区公益性岗位和适当发放补贴等方式进行人员补充。区局以下的三级队伍网络,在业务上全部由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每年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和文艺骨干500人。

七是开展军地区校共建。我区辖区内的驻地部队和近10所高校,是推进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两大优势条件。

充分发挥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及双拥工作的桥梁载体功能,积极做好军地文化的交流、借鉴、相互支持和共同推进等工作。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大力开展送文化进军营活动,为军营赠书、送文艺节目、培训文艺骨干,丰富军营文化。同时,设计便于部队指战员参与的文化活动,为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增添活力,丰富地方文化。建设一批军地文化共建示范点,突出军(警)民共建共育对子活动的文化内涵,多方面发挥部队在精神文化、道德价值取向、纪律作风等方面对地方群众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

我区辖区内的高校多已设有艺术专业,充分利用这一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开展区校文化共建活动。将高校艺术院(系)作为“香坊区公共文化发展研发基地”和“香坊区公共文化志愿者基地”。同时,将我区作为“大学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和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组建“香坊区大学生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与街道和社区对接,结对子的街道和社区即为学生实践基地。此项工作在两年内逐步推开。先行试点,在区校分别为“研发基地”、“志愿者基地”和“实践基地”挂牌,为“志愿者”队伍授旗、颁发聘书,建立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建关系。

八是实施文化惠民十大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十大工程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的重要途径。十大工程要以“共享文化、品质生活”为主题,以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和万场(次)活动千场(次)演出为主要载体。在集中力量组织、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城市之光”、“金色田野”、“欢乐校园”、“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香飘万里”等大型主题活动的同时,突出“行业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组织基层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文化氛围、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成果,在快乐中提升素质、激发工作热情、创造美好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